- 《瓦爾登湖》讀后感 推薦度: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推薦度:
- 瓦爾登湖讀后感15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
黃鶴樓這首詩是送別,而登金陵鳳凰臺更多的則是懷古。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這兩首詩具體有什么異同之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一水:又作二水)
以下看法,按序排列,以使簡單清晰
1、一水中分白鷺洲,是一水還是二水。個人認為應(yīng)當是“一水”,并且一水為佳。何以故?一水被中分,則為(臨時)二水,此可想而知也,此處用的是省略手法(一水被中分于白鷺洲)。同時被中分一水數(shù)公里后又合流,終為一水,實為一水,較之“二水”更為準確。再從朗讀時語感(這很重要)來說,一水氣勢較二水為雄。這純粹是一種感覺,難以向外人說清(應(yīng)該也能勉強說,不過實在費神,這里就不說了),也許只在于內(nèi)行之間的相互理解。不能說這樣說話不行哦,唐玄奘師兄在論道時說(大義):(證道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根本就不是向外人解釋,純粹是說“自己理解就行”,不到這個境界就沒法理解,這話好像有些不講理,竟然也能流傳千古的。只是不知道玄奘師兄到底證了多少果,后來得病了,好像也不知道是自己前世種的什么因。
2、崔詩好就好在第四句“白云千載空悠悠”。如果說崔詩之藝術(shù)高度可以打95分,但如果沒有這一句(改成了其他意思或類似意思的句子,比如說,“江草白蘋春復(fù)秋”,我信口捏的一句),那么,其得分可能要從95分直接下降到85分。
何以故?從意象(意思和氣象)的高度、句子的技法、用詞的學(xué)雅(學(xué)問典雅)三方面來看,崔詩前三句,其實用詞簡單,有些類似于大白話檔次的詞匯(我是說有些);句式技法上也簡單,都是正裝句,沒有倒裝,也沒有比擬、夸張等手法,句式上并無難度和華美。當然這都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意象,但從意象上來說,如果沒有第四句的拔起,也只是較普通的意象,最多算一流的意象(其實我存疑),而不是特出(超一流)的意象。直到有了第四句,前三句才得以畫龍點睛了。
第四句好就好在其是景、情、意交融的千古警句,即使是單獨拿出來看,也是如此,是大有興亡、變幻感慨、意象空闊的融情、思于景的警句,這是崔詩超出李白的地方。
3、崔詩的第二好,是前四句中,頷聯(lián)(第三、四句)沒有對仗,有奔騰流走氣,氣勢的推升溢出了格律的框架,顯得雄渾有張力。此點對比李詩三、四應(yīng)當可以感覺到。當然,格律并不一定影響氣勢,這里是具體就事論事而言。
至于崔詩的第五、六句,其實只能算是一流甚至準一流的寫景句,技法與意象上都不算特出(比如說單獨看就及不上“云間路繞巴山色,樹里河流漢水聲”之類技巧而華美的句子,但其境象還是比較好,比“云間”句要顯得明晰一些,畫面感強,容易想像),只是與前四句結(jié)合渾成而已,但渾成很重要,因為詩以氣為上,渾成才能有勁氣,才能讓詩顯得圓整、雋永而耐讀。
4、李詩的技法水平其實超出崔詩,但意象不及。李詩前兩句即概括了崔詩前四句的內(nèi)容,相對精練(但詩不是以精練為第一要素的,而是氣勢和意象),第二句技法上較崔詩前四句任何一句甚至都要略高,但無超一流警句甚至一流警句(一流警句當如:“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之檔次),第三、四句,李白并沒有完全模仿崔詩,是按照七律標準格式要求對了仗的,其實對仗受到格律拘束本身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寫得比較平,句式技法、意象上都只是一般,更談不上雄渾的氣勢。(雄渾者舉一例,當如:“征驛馬嘶風(fēng)滿樹,別筵人散月當樓”之類,這里臨時想到,就舉此例。其實還有很多,舉其他的也許更合適)。綜合地說,前四句是比不上崔顥的氣勢和意象的。
那么說頸聯(lián)(第五、六句),這兩句技法好,意象華美高于崔詩同位置兩句,“一水”句更是用了省略手法,句式技法比崔詩明顯要高。但是有個問題,個人理解,這里的景和情有些脫節(jié)了,有些為寫景而景的感覺,沒有達到情景交融。“三山”句還罷了,可以為后面的“長安不見使人愁”作伏筆,但“一水中分白鷺洲”則沒有看出其寄托所在。當然,其實一般的詩是可以這樣寫的(就寫景以作襯托),但作為最高水平的佳作,應(yīng)該是注意細節(jié)的,這樣寫,產(chǎn)生脫節(jié)感,情緒不能有條理地繼續(xù)拔高,是會影響詩的評分的?傊谶@一句中,看不到明顯的情,不像崔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雖然句法技巧簡單,但有見芳春佳色而有思故園、親人之感,邏輯、意象上都是很順的。
綜上述,李詩中沒有一句景、情、意交融的千古警句,這是李詩吃了一個大虧的地方。
5、崔詩的鄉(xiāng)園之愁和李白的家國之憂,誰為高?我20多歲時曾觀孫琴安編著《唐七律詩精評》,內(nèi)中歷朝代評者數(shù)十家,一般皆以李白之“家國之憂”立意為上,原因是國家安危大于個人悲歡。
我卻不這樣認為,我想說的是:錯!皮相之語。(原諒一下,這里語氣有點張狂,只是為了枯燥的行文而提點神而已)。這要從崔詩的整個意思來說起。崔詩的整個意思,是登黃鶴樓而思昔年的仙人,而見芳春之景,而生春愁而思鄉(xiāng)園之親人。其意思就是仙人不可見(仙緣難遇),長生不可得,還是珍惜身邊人、眼中人吧,《意氣譜----反菜根譚》中也曾說(大義):人生萬事,唯留情而已。
崔詩實際上討論的是一個人生的終極歸宿問題:或成仙長生,或留情于世。希望成仙長生,并澤及家人一起成仙,此澤及家人意在文中未明確顯示,但此人之常情,并且從后四句中可以反推此意;但仙人難遇,姑且退一步而留情于世。這是一種對終極歸宿的感慨與無奈,這一點與張若虛兄(大哉我張兄,張家之光榮,不是千古第一詩人,卻是千古第一詩)《春江花月夜》是同樣的主題,不過崔詩沒有表達得那么顯明、華美而已。
而李詩的“長安不見使人愁”,全詩實際上討論的是一個社會問題。從遺跡鳳凰臺,到歷代帝王丘陵(墳?zāi)?,到有些脫節(jié)的寫景,到最后的點題,說的是“鳳凰神鳥已不見(主旨似在感慨人事變遷,而非感慨修仙),朝代多變遷,當著眼于社會問題,安邦治世之事”這樣的主題。在李詩中,主旨在“朝代多變遷,留心于匡扶社稷”,而寫鳳凰神鳥來集舊事只是發(fā)起由頭,鋪陳文字,并不是主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從其寫鳳凰往事只寫了兩句,后兩句就轉(zhuǎn)入世俗事變遷的描寫也可得見。
這里就要說到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是從大(范圍)從根本到小(范圍)到枝節(jié)排列的。李詩討論的,我認為屬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相交疊的主題,而崔詩討論的,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相交疊的主題。崔詩實際上討論的是歸宿問題,而不是過程問題(天地一逆旅,人生數(shù)沙鷗。下半句是我自己捏的)。
所以立意上,其實崔詩更高一些。古來評者,只見其愁,不見其心(其所思)而已。當然,詩作的好壞其實也并不大在立意(太低下的立意除外),尤其是宇宙、國、家、個人,這本是個層次性的東西,應(yīng)該說均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價值,詩之高下,在于把一個還可以而不是卑下的立意寫到淋漓盡致,寫到神完氣足,也就是說,在立意不差的情況下(不用很高),藝術(shù)水平才是高下的關(guān)鍵。
6、關(guān)于唐詩壓卷問題。個人認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超一流的詩可能有幾首甚至十幾首或二、三十首(通稱“神作”,一般當不會上百首),一定要評個唯一壓卷,其實很難分優(yōu)劣高下,更多體現(xiàn)的是評者好惡,倒不如評個“壓卷”卷,囊括所有超一流作品,供人學(xué)習(xí)借鑒,豈不更好。本來么,全唐詩入冊者4.8萬余首詩,就選一首壓卷,不嫌太單薄么?
不過個人認為這兩首中,崔詩是比李詩要高那么2、3分,李詩應(yīng)該也可以打個92、93分。至于百分作品,那個人感覺從古到今,只有若虛兄的《春江》可以了,反正記憶中想不起其他作品,就是杜甫同志的“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這詩也是壓卷級),第七、八句結(jié)得也不算好,“艱難苦恨繁霜鬢”還好,“潦倒新停濁酒杯”,從極宏大雄放之景,寫到極小之瑣事,有些顯窮酸氣了,并且氣衰而意盡。如果不是這樣落尾,也許《登高》這詩更加完美。子美兄不少詩都是這樣,叫人惋惜。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解】:
。薄菍m: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贰⒍阂蛔鳌耙凰。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
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
【韻譯】: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游;
風(fēng)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fā)愁?
【評析】: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fā)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也進入墳?zāi),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xiàn)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lián),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lián)深刻得多。結(jié)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詩簡介
《登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的作品,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眹烙稹稖胬嗽娫挕吩u:“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翻譯/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注釋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歷歷:清楚可數(shù)。
5、萋萋:是形容詞,有四個義項:①形容草木茂盛。本詩“芳草萋萋鸚鵡洲”即取此義。②云行彌漫的樣子。如鮑溶《范真?zhèn)魇逃塾屑囊蚍畛辍罚骸拜螺挛讔{云,楚客莫留恩!雹廴A麗的樣子。如潘岳《藉田賦》:“襲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車之轔轔。”④衰颯的樣子。如王嬙《怨詩》:“秋木萋萋,其葉萋黃。
6、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dān)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7、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家園。
8、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賞析/鑒賞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眰髡f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迸c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xué)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边@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xué)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shù)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xiàn)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xiàn)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xiàn)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fù)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贝嗽娗八木湔侨绱耍瑪⑾扇顺塌Q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奔怖字鳎庠谡f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yīng)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jié)尾鄉(xiāng)關(guān)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lián)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jié),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yīng)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相關(guān)文章:
登金陵鳳凰臺08-26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09-08
唐詩《登金陵鳳凰臺》09-03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11-17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09-09
《登金陵鳳凰臺》鑒賞11-06
唐詩登金陵鳳凰臺09-02
登金陵鳳凰臺 朗誦09-02
登金陵鳳凰臺寓情于景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