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平
李白生平1
1、讀書與蜀中游歷期:5歲—25歲
五歲隨父到江油縣,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二十四歲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游的征途,二十五歲李白出蜀。
2、壯游與求仕期:26歲—42歲
李白不屑參加科舉,希望通過漫游求得引薦的機會。二十六歲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到湖北安陸時,與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在此約十余年。
3、長安三年入仕期:42歲—44歲
有人考證,李白曾兩入長安,開元后期一次,但無功而返。天寶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吳筠、賀知章等人的推薦,召入長安作家供奉翰林。而李白自恃太高,無心理準備,依舊縱酒狂歌,桀驁不馴,后受排擠,賜金放還。二入長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創(chuàng)作有著強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歷期:44歲—55歲
離開長安,李白又開始漫游。在洛陽遇到了去長安的杜甫,杜隨白游歷,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詩與杜,杜有十二首詩贈白)。之后,白與武后時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這期間,白熱衷于求仙訪道。
5、安史之亂期:55歲—62歲
安史亂后,白隱居廬山。玄宗奔蜀,馬嵬后,肅宗在靈武繼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時,發(fā)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將士數(shù)萬人,東下平亂,實則別有野心。他經(jīng)廬山辟李白為幕僚。李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報國安民的意圖而入幕。
肅宗以逆反鎮(zhèn)壓永王,白以“附逆”罪長流夜郎。玄宗還都,大赦天下,白得還。據(jù)郭沫若考定“朝辭白帝彩云間”一詩即是李白聽到遇赦而作,極高興。他叢九江到三峽走了一年多,而回來是“千里江陵一日還。”62歲的白死于當涂,一說患腐脅疾而死,一說是因醉入水撈月而死。
李白生平2
歷史記年、公元唐代紀年重要歷程事跡紀略
697神功元年祖籍隴西郡李白系隴西漢將軍李廣之后,其先世因事遷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歸蜀中。
701長安元年出生在蜀中據(jù)唐李陽冰、魏顥、范傳正、劉全白、宋歐陽修、明楊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書》及近代學者考證,太白生于蜀中。
約在706神龍二年大悟磨針溪李白少時好嬉戲,見武母磨杵作針,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悟,乃發(fā)憤讀書。時年約六、七歲。
約在706/716開元四年
匡山讀書處在匡山讀書十年,其間,從空靈法師學劍術、從趙蕤學縱橫術,以詩文見長史蘇受到贊揚:“此子天才英麗”,“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開元七年
蜀中覽名勝登劍門山(作《劍門賦》),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錦城散花樓(《春感》)、竇團山(《竇團題句》)。即“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
720開元八年當縣作小吏太白少時即有令名,應聘作縣吏。先后賦《謝令妻》、《觀山火續(xù)句》、《觀潮續(xù)句》等詩,因縣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開元十三年辭親遠游二十五歲時,別匡山,辭親遠游。乘船經(jīng)三峽出蜀。 727開元十五年
十載寓安陸寓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安州都督馬公評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庇谓,歷洛陽,“遍干諸侯”。
736開元廿四年攜家向任城攜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陽)同寓山東任城(濟寧)。許夫人已逝世。
742天寶元年
受詔赴長安初至長安,賀之章見《蜀道難》等詩,驚呼太白為“滴仙人”,并說:“此詩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詔入長安,供奉翰林在宮中作《清平調(diào)》三章,作《答蕃書》。救郭子儀刑責。使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觀。遭奸佞讒毀,被“賜金放還”。
744天寶三年
李白與杜甫太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相遇,同游同詠,親如弟兄。杜甫詩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750天寶九年漫游復漫游已與宗氏夫人結婚,南北飄流。北去幽燕,預感禍亂。意欲“沙漠收奇勛”,作出《雪讒詩》,《夢游天姥吟留別》。與魏顥同游。
756天寶十五年從竟蒙冤
“安史之亂”起,為濟世平亂,參加永王李幕府!安幌Ь栉④|,所冀旄頭滅”。肅宗李亨以弟為叛逆,滅,李白受株連。初囚潯陽獄,獄中讀《留侯傳》。
758至德三年長流夜郎道江南宣慰使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營救、獲釋。但肅宗以太白“附逆”有罪當誅,郭子儀以官爵贖罪,乃流放夜郎。
759乾元二年半道遇赦還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發(fā)白帝城》。晚年寫出《秋浦歌》、《贈汪倫》、《宿五松下荀媼家》、《丁都護歌》。
761上元二年白發(fā)請長纓叛賊史朝義兇焰復熾,副元帥李光弼帶兵平亂,太白前往入幕報國,患病,半途而返。依靠當涂縣令族叔李陽冰。
762寶應元年沉疴逝當涂太白逝世,一說患病,賦《臨終歌》而卒。又一說泛舟彩石磯,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為拾遺,而白已逝世。
817元和十二年長眠青山麓初葬于安微當涂龍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傳正為實現(xiàn)太白“悅謝家青山”遺愿,遷葬于青山。
李白“少為當縣小吏”事跡,記載于宋代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記,可供考證。
為了明白始末,關于李白作小吏期間的詩篇,以及野史傳說,在此加以略述。本來,大如一國歷史,小如一人經(jīng)歷,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時,對于那模糊情節(jié),也只能“略貌取神”。其所以一記,一則此一事跡類似桃源舊事,尚未外傳;二則這非山巔水涯,可以尋訪而得,三則藉此小吏事跡的一斑,還可窺見李白故里時期的全部活動。
初露頭角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又“三擬文選”,年紀輕輕,能詩能賦。長史蘇見了李白的詩賦,向幕僚們熱烈贊揚道:“李白這位少年,才華橫溢。如果再努力學習,將來可以跟漢賦大家楊雄和司馬相如并駕齊驅(qū)呢!边@一稱贊,影響很大,李白在故里嶄然露了頭角。
當年彰明縣令,便聘請李白使吏。這樣,既可受到選賢任能的稱譽,又可得到上級長官的嘉許,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至于李白,不久前就學了趙蕤的《長短經(jīng)》,正在為實現(xiàn)自己抱負而努力增長才干。接受縣令任用,只能算是屈就。然而,所學所習,如何不可及鋒而試?何況,要始而齊家,繼而治國,最后才能平天下。李白把小吏職位當作高飛的準備。牽牛過堂下一天,李白在縣衙門里散步,步子紆徐,踏步沉重,每個腳步都留下了思考印痕。驀然,牧童牽牛而過,李白借用了這頭牛,并且牽牛從大堂下面的敞廳走過。
縣令的妻子看見了,怒火勃然而發(fā):這像是縣衙里一個小吏,怎么如此不顧體面?“牛都牽進衙門來了!”她的眼睛都綠了,嘶聲嘶氣吼叫起來;剡^頭來,向縣令丈夫使著眼色:“該責問他的過失啦!”縣令尚未動聲色,李白已經(jīng)感覺到氣氛的緊張,但李白鎮(zhèn)定自若,想化厲氣為祥和,隨即高吟出四句詩來: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由于滿含激情深意的詩句打動人心,更由于李白的氣度宏闊,姿態(tài)高雅,博得了縣令的驚佩,縣令妻也為之緩和下來。
然而,李白深心處卻怏怏不樂。原來,李白欲展雄才大略,以為借牽牛使縣令悟到“民以食為天”的至理;振興農(nóng)業(yè),才是為政的第一要務。而縣令使李白有些失望。盡管從上以后,縣令讀書、作詩以至宴會,總要李白作陪,可李白初來時的熱望,仍然沒有恢復起來。
夏夜觀山火
一個初夏晚上,南邊的紫云山和北邊的`觀霧山上,一條條長龍蛇船的火光,蜿蜿蜓蜓地燃燒著,映紅了夜空。那是山地農(nóng)人燒草坡的野火,他們還是“刀耕火種”生產(chǎn)方式:把茅草燒成灰,算是遍地施了肥料,再用刀挑窠,播下玉米種。當秋風磅爽時候,農(nóng)民們就上山收莊稼——扳包谷。
縣令見了火景,心情感動,不由得詠起詩來:“野火燒山后,人歸火不歸。”
縣令得意洋洋地重復著這兩句,又把“火不歸”三個字重復了幾遍,終于思路滯塞,詠不下去了。他望了望陪同而來的李白。李白才思敏捷,立即接續(xù)詠道:“焰隨紅日遠,山逐暮云飛!
李白是一個直道詩人。有的詩人,在也會作詩的上司面前,總是有才而不全露,甚至故為拙詩拙文,這是為人的曲道。李白自少至長,一貫走的直道。而這次的《觀火續(xù)句》,李白的直道沒有受到優(yōu)容。縣令不關心民瘼,使李白失望情緒又進了一步。
觀潮續(xù)句雨季來到,山洪暴發(fā)。
縣令要到涪江去“觀潮”,衙役們前呼后擁,李白這次又作了陪同者。觀看洪水暴漲,李白以為,縣令會因此想到摒除水患,振興水利;這次觀潮,很有意思!一具死尸,忽隱忽現(xiàn),時浮時沉,由遠而近,漂流、翻蕩。隨著拍岸的浪濤,漸漸漂到堤腳的蘆葦邊來。那是一具女郎的尸體?吹脚h令眉開眼笑,捋了捋胡須,他想詠一首五言律詩,想了又想,而后躊躕滿志地詠道:“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备洗斡^看山火一樣,縣令詠詩又阻滯了。老是沉吟“眉上翠”,“口旁朱”,詠不下去,不住搖頭擺腦,再搖擺也搖擺不出詩句來。李白早就想抒發(fā)義憤,看縣令那搔首弄姿的窘迫狀態(tài),可憐亦復可恨,乃脫口而出詠道:“綠發(fā)隨波散,紅顏逐浪無。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李白詠了“續(xù)句”,隨從中的文人墨客,都替李白捏了一把冷汗。然而,他們都向李白投來欽佩的目光。
對于如此的縣令,李白絕望了,觀潮返回之后,李白毫不猶豫,掛冠拂衣,憤恨而去。相傳在觀潮的前一天,縣令和小吏、幕僚,以及跟班等人,都看過下面三折川戲:第一折是《江油關》:那是三國時期蜀漢末季的事。在后主劉禪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國向蜀國發(fā)動戰(zhàn)爭,由鐘會、鄧艾兩員大將帶兵分道襲蜀。鄧艾軍穿過陰平小道的時候,山險無路,軍士們裹腳不行,鄧艾裹氈滾下摩天巔,大軍隨即攀援而下,直接威脅江油。江油關的守將馬邈不驚不詫,若無其事。其妻李氏夫人有所覺察:馬邈意欲降魏。李夫人百般勸說,仍如春風過耳。當魏軍迫近江油關,馬貌竟不戰(zhàn)而降。本來,江油關具有云崖鐵壁之險,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馬邈投降了!李夫人懷抱國仇家恨,投江而亡。最初,忠骨葬于南壩,后遷徒于江油城(今武都),后人為李夫人修建墓園和“李夫人廟”,墓碑題為“漢忠義李夫人墓”,碑上對聯(lián)云:“大節(jié)迥殊溝瀆亮;幽光長共日月明!睋(jù)說李白留蜀期間,曾憑吊過李夫人墓,可能題詩散佚,深感遺憾!第二折是《伍子胥之死》。伍子胥,名員,后因功封于申,又稱“申胥”。子胥生長于楚國,父親伍奢,官至太子太傅,因遭讒毀,邊同伍尚(子胥之兄)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奔吳國,作為吳王闔閭的輔弼(相),伐楚破楚,因而吳國國勢強盛。其后夫差為吳王。吳越之戰(zhàn),越國大敗,勾踐稱臣請和,子胥竭力諫阻,夫差聽信太宰伯讒言,逼迫子胥自殺,并將伍員尸體,投向大江。第三折是《秋胡戲妻》。故事出于西漢劉向所著《烈女傳》。秋胡,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原來,秋胡婚后出門求學,多年未歸,妻子忠貞自守,多年如一日。后來,秋胡官拜大夫,榮歸時,路過桑園,見一少婦,面貌美麗,頓然產(chǎn)生邪念,而加以調(diào)戲,采桑婦憤恨而去。及至秋胡回家里,見了母親,母親叫了兒媳出來,秋胡一看,又是吃驚又是羞愧。兒媳一看:他,自己的丈夫,就是桑園那個下流夫恥的東西!她痛斥了秋胡,忠貞遭到背叛和污辱,絕望絕念,投河而亡。
李白的《觀潮續(xù)句》,以上三折戲便是最好的注腳。據(jù)說,李白吟了《觀潮續(xù)句》,抒發(fā)了憤恨感情,及至觀察女尸,從人叢中了解到,因為她被一個惡少企圖占有,堅強不從,投河而死。李白回頭尋找到那個惡少,劍起頭落;替死者報了仇、雪了恨。這便是李白“殺人紅塵里”事跡的由來。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歷來就爭論不休。有說李白出生于四川彰明(今四川江油縣)的,有說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的,有說李白出生于隴西成紀的,也有說李白出生于山東任城的,甚至還有人說李白出生于秦地長安!耙粋李白,生時無所容人,死而千百余年,慕而爭者無時而已!”(李贄《焚書》卷五《李白詩題辭》這是李白的光榮,也是李白的不幸。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呢?事實證明,李白只能是出生在四川江油縣,是地地道道的蜀人。
李白生平3
一蜀中求學,嶄露頭角(701—725)
701年出生在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青蓮居士)。約706—716在匡山讀書十年,其間,學劍術、縱橫術和詩文,尤以詩文見長。
二出蜀遠游,求道訪友(725—735)
725年別匡山,辭親遠游。他乘船經(jīng)三峽東下,過荊門、江夏、到潯陽登廬山;訪金陵,游揚州,浪跡吳、會之間;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漢水,過襄樊,走臨汝,又從臨汝到安陸,開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
三移家東魯,供奉翰林(736—744年)
736年李白從安陸移居山東。天寶元年(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長安。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李翰林)。他以經(jīng)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侍從看待。對此遭遇,他并不滿意,加之縱酒狂放,目中無人,終蒙讒出京。
四離開長安,漫游南北(745—757)
745年李白離開長安以后,漫游南北。他從梁宋(開封)、齊魯?shù)接难,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756年參加永王璘幕府。次年永王兵敗丹陽,他受到牽累,流放夜郎。
五巫山遇赦,病逝當涂(758-762年)
757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東還。在江夏、巴陵、衡陽一帶稍事盤桓,就回到潯陽。以后又重游金陵,來往宣城,歷陽等地。臨卒前一年,李光弼東鎮(zhèn)臨準,抗拒史朝義,他聞訊請纓,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寶應元年(762年)在當涂令李陽冰任所逝世,年六十二。
李白生平4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今蘇聯(lián)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xiāng),因自號青蓮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個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jīng)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樣的,他不僅是一個“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時還是一個“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的少年游俠和羽客,傳說他曾經(jīng)為打抱不平而“手刃數(shù)人”。二十歲以后,他開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這些生活經(jīng)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復雜性。
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一個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時期。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沒有也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時采取類似縱橫家游說的方式,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轂,如向朝朝宗諸人上書;有時則又沿著當時已成風氣的那條“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剡中。他嘗自言“隱不絕俗”,說穿了也就是隱居以求仕。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人的喜悅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嘆為“謫仙人”,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但實際上玄宗所賞識的只是李白的才華,把他看作點綴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滅。同時,他那蔑視帝王權貴的傲岸作風,如他自己說的“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又招致了權臣們的讒毀,也使他感到長安不可以久留。在度過一段狂放縱酒的生活之后,他上書請還。“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詩人李白初步認識到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fā)憤懣,抨擊現(xiàn)實的詩篇。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碧鞂毴d春,李白離開長安后,再度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游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游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鞲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xiàn)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顯著特色。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隱居于廬山屏風疊,密切地注視著事件的發(fā)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敵平亂為號召,由江陵率師東下,過廬山時,堅請李白參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愛國熱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請。不料李粼暗懷和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爭奪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滅,李白也因而獲罪,下潯陽獄。出獄后,又被判處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李白這時已五十八歲,在“世人皆欲殺”的殘酷迫害下,經(jīng)常爽朗大笑的詩人有時也不得不發(fā)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還。他經(jīng)江夏、岳陽、潯陽至金陵,往來于金陵、宣城間。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歲,聞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他由當涂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說“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次年,寶應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家。初葬采石磯,后人遵詩人遺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樣,在安史之亂期間,李白詩歌的特征,也是愛國主義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復雜的。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zhì)或行徑。這和他的思想的復雜性是分不開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認為“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有時他甚至把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迸c此同時,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軀”、“羞伐其德”這種游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視封建秩序,敢于打破傳統(tǒng)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俠本不相容,陳子昂就曾經(jīng)慨嘆于“儒道兩相妨”,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了。這就是他在詩文中再三重復著的“功成身退”。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所以他非常欽幕范蠡、魯仲連、張良等歷史人物。主觀上的結合并不等于事實,在黑暗的現(xiàn)實面前,李白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xiàn)。但他又始終在追求,矛盾、沖突、以及遭受打擊后的憤懣、狂放等便都產(chǎn)生了。龔自珍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最錄李白集》)這對于我們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復雜性質(zhì)是很有啟發(fā)的。當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極的一面,如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這在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都有所反映。
李白生平5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與其有關的地方力爭的焦點。本報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一文之后,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祖籍成紀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陽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蔽侯椩凇独詈擦旨颉分姓f:“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新唐書》卷二○二《藝文中·李白傳》曰:“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這一記載顯然是綜合李陽冰、魏顥和范傳正等人的記載而成文的。有關李白早年的事跡,李陽冰與范傳正的記載是最為可信的,因為李陽冰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應李白的請求而作的。有關李氏的經(jīng)歷,應當出自李白的口述。范傳正于憲宗元和年間至當涂訪問李白遺跡,見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記載李家世系的手疏,在這一問題上,李、范二人的記載又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當相信二人的記載。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詩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隴西人,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币驗槔顝V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隴西成紀,后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隴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稱系出隴西李氏,則說明李白與唐王室有同宗的關系。
據(jù)史籍記載,北魏在全國定四海望族時,漢李廣十八世孫、涼武昭王李暠之孫李寶家庭被定為首冠,足見成紀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極其著盛。歷史上所說的隴西李氏,就是指李廣的后裔,以成紀為本貫、以隴西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紀李氏的后裔和稱為“隴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
隴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廣,因為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天水人為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關李家巷曾立有“漢飛將軍李廣故里”牌坊,并稱此巷為“飛將巷”。這亦有力地證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肅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轄秦安的事實。
生于碎葉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傳正說是“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新唐書》本傳上說“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陽冰《草堂集序》則說“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边@與范《碑》上的說法一致。
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nèi),按武則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區(qū),藏《大云經(jīng)》。其時她正準備代唐自立為周,《大云經(jīng)》內(nèi)有女主受命的.內(nèi)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葉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發(fā)掘出兩座佛寺的遺跡,及安西副都護杜懷寶造像題名,說明李白的祖輩在此生活時,直到李白降生,碎葉一直屬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的長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云:“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贝吮碜饔诿C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應當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時下距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說明李白在其父從西域攜至蜀中時,年已及5歲。這就是說,李白應當生于西域碎葉。碎葉是李白出生地,當然是李白的第二故鄉(xiāng)。
長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葉,到了他的父親時,于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帶著5歲的李白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F(xiàn)在的江油市內(nèi)有太白公園,距市區(qū)5公里的青蓮鎮(zhèn)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長于江油,江油自然該是李白的又一個故鄉(xiāng)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隴西院”,不稱李白故居。
昌隆地廣人稀,離成都雖不遠,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應當很穩(wěn)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遷徙此地的,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況可以得知,說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過天水時是將近5歲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傳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詩,詩曰:“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這是一首詠天水南郭寺的詩,詩中之景完全符合實際,但詩的格調(diào)與李白詩相差甚遠,有人認為是后人偽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假如這首詩就是李白5歲時過秦州所作,豈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歲作此詩當是能夠的,而詩的表述也像一個孩子的口氣。
酒隱安陸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歲時,便離開四川。李白自三峽東下,至江南,又北上揚州,再到金陵,南下游歷了浙江一帶,最后從江南回到楚地時,錢財已經(jīng)蕩盡。他決定在安州安陸郡(今屬湖北)的壽山隱居。
安州安陸郡屬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陸縣,其地在武漢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壽山隱居了一段時間后,就入贅曾在高宗時拜相的許圉師之府為婿。
李白在安陸時期的生活并不愜意,自己也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大約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即經(jīng)南陽向長安進發(fā),去謀求發(fā)展。
別室兗州
開元后期,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時稱“竹溪六逸”。徂徠在兗州,即今山東兗州市。這時,許夫人大概已經(jīng)去世,為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陽。于是李白帶著兩個孩子移家東魯。魏顥在敘及李白家室時,曰:“白始娶于許”,“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宋(宗)”。這里的“娶”“合”含義有別,許、宗是正式成婚的關系,所以稱“娶”,而劉氏與魯一婦人是同居關系,所以叫“合”。魯婦為李白生下了另一個兒子頗黎,李白別室于東魯是不爭的事實。上世紀80年代在兗州市沙丘河中曾發(fā)掘出一塊石碑,上邊清楚地記載了李白在兗州的行跡。
逝于當涂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牽連,雖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但其時已日暮途窮,只得前往當涂依族叔李陽冰,無奈病情加劇,遂將詩文草稿交付于李陽冰,囑其代為整理。李陽冰編為《草堂集》,在序中介紹了李白的生平與成就。現(xiàn)在的安徽當涂縣青山有李白塋墓。
李白生平6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介紹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且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xiàn)甘肅省秦安縣葉堡鄉(xiāng)),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長安元年夏歷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xiàn)政治理想和抱負?墒牵曷危瑓s一事無成。他又繼續(xù)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生平
年少有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jīng)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nèi)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辭親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xiāng)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nèi)殿,請教經(jīng)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zhì)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jīng)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墒钦斣诙赐ズ褐蹠r,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xù)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xiàn)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xiāng),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xiāng),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雖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xiàn)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xiāng)心切,但功業(yè)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zhuǎn)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于此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沒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yè)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jù)地,又幾次出游,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并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初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后,已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xiàn)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梢幌氲竭@興旺發(fā)達的帝國內(nèi)部己產(chǎn)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yè)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耙云邔毚操n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薄5菩谥蛔屗┓詈擦,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diào)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chǎn)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jīng)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fā)現(xiàn)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nèi)鐬踉埔话慊\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zhí)顾u謗,兩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再次遠行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yè)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應邀入幕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于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jīng)過長期的輾轉(zhuǎn)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shù)刈鎏兀畎妆愣毫袅艘魂。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主要成就
詩歌
綜述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于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nèi)容與藝術的統(tǒng)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xiàn)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xiàn)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jié)制地抒發(fā)感情,表現(xiàn)他的喜怒哀樂。
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diào)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傊脑娀蠲撁摰乇憩F(xiàn)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xiàn)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xiàn)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xiàn)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nèi)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zhuǎn)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fā)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保ā墩f詩晬語》上)。
語言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tǒng)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tǒng)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丑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詞賦
今傳李白詞大多出于《尊前集》,但由于《尊前集》本身的成書年代及真?zhèn)味汲蓡栴},故李白詞的真?zhèn)我苍S仍會繼續(xù)爭論下去。按照詞學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和《清平樂》的前四首,在沒有發(fā)現(xiàn)有力的證據(jù)之前,應該據(jù)宋人的說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不管李白是否有詞作,“李白詞”已經(jīng)成為一個代名,這一名稱代表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而這些詞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倒是次要的事情了。就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在詞史上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這一地位猶如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企及”的規(guī)范,“李白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
李白在詞壇上處于開山祖地位,這是詞學家的共識。即便傳世“李白詞”確實全部是偽作并不屬于詞體,李白仍然是詞體發(fā)展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沒有這一環(huán),就無法全面地說明詞體的發(fā)展史。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經(jīng)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
書法
《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厘米,橫38.1厘米。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卷前后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nèi)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
劍術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喜歡劍術。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據(jù)統(tǒng)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xiàn)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屬于劍的“鋏”出現(xiàn)了1次、“吳鉤”1次、“吳鴻”1次、“湛盧”1次、“干將”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蓮”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龍泉”4次?傆嫞皠Α弊止渤霈F(xiàn)了118次(統(tǒng)計時把“吳鉤霜雪明”,“空余湛盧劍”,“劍花秋蓮光出匣”,“拙妻莫邪劍”,“吾家青萍劍”分別計做1次),分布在106首詩中,約占全詩總數(shù)的10%。
道經(jīng)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jīng)。后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于岷山,潛心學習。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yǎng)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yǎng)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于飼養(yǎng)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傳作奇聞,最后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老師,此人于開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長短經(jīng)》十卷。那時李白才十五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jīng)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yè),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思想
盛唐國力強盛,多數(shù)士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功業(yè)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xiàn)“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保ā渡侠铉摺罚KM芟窠休o佐明君,像諸葛亮興復漢室!读焊σ鳌贰蹲x諸葛武侯傳抒懷》《永王東巡歌》《行路難》(其二)都反映了他的這類思想。
李白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鄙視,表現(xiàn)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F(xiàn)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tài)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xiàn)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表現(xiàn)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這是李白對社會的憤怒抗爭,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驕縱,宦官權勢炙手可熱……通過對政事綱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安史之亂”爆發(fā),他的愛國熱情因此升華,擺脫了用藏出處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nèi)涵,并富于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征。《古風》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對社會現(xiàn)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鄉(xiāng)中去尋求,所以在《將進酒》《江上吟》《襄陽歌》等詩中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xiàn)實等思想,這在封建社會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軼事典故
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
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fā),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北銛R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崩畎子肿髟娹q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后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8]
詩友摯情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汪倫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陽冰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崩畎姿睾蔑嬀,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崩畎茁牶蟠笮Σ恢梗⒉灰詾楸挥夼,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shù)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為白寫序
李陽冰曾與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有過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肅宗時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帳下,因李璘丹陽起兵叛亂兵敗,李白受到牽連,被治罪流放。后雖被大赦,但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流浪到當涂,李陽冰時任當涂縣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當涂安置下來,生活上給予多方照顧。李白死于當涂,終前,把一生詩作托付給李陽冰。李陽冰不負重托,便用精美的書法把書稿重新抄錄編成《草堂集》20卷,還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流傳于世。李白的詩作所以能廣為流傳,除詩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外,李陽冰編輯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沒。
李白生平7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qū),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jīng)。后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于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yǎng)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yǎng)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于飼養(yǎng)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后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墒,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jīng)》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jīng)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yè),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有三個老婆,第一個是許宰相的孫女,姓許。第二個,不詳其姓。第三個宗宰相的孫女,姓宗。此外還有一個姓劉的。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陽;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為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家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jīng)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于在婚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郁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tài)去對待的,并且從婚后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
第一個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李白帶著這個女人曾經(jīng)到安徽買了一套房子,但不久兩人就分開了。
第二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shù)貗D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過任城,寂寞的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當下便領了結婚證。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chǎn),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chǎn)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墻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墻角撒過尿,然后提起長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保潔員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潔員,不擦掉是會被扣工錢的。無奈,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墻壁。于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唉,羨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現(xiàn)在的這個妻子應該和李白有著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學道德情操,應該算有記載的李白的第一次愛情,注意是愛情。但是,也可能是信仰這個東西太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會超過愛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鄺山學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復再娶,男人要是經(jīng)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后,便視天下女人如無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從磷冤案時多次施救。得一此女為妻,足矣。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xiāng)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nèi)殿,請教經(jīng)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zhì)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jīng)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墒钦敺褐鄱赐r,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xù)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xiàn)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xiāng),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xiāng),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xiàn)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xiāng)心切,但功業(yè)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zhuǎn)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于此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沒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yè)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jù)地,又幾次出游,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并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后,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xiàn)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fā)達的帝國內(nèi)部己產(chǎn)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yè)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的詳情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耙云邔毚操n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diào)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chǎn)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jīng)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fā)現(xiàn)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nèi)鐬踉埔话慊\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zhí)顾u謗,兩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五、再次遠游
1.漫游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yè)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游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后,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當涂、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jīng)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游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于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游,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fā),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于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fā)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于李白在海內(nèi)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jīng)過長期的輾轉(zhuǎn)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shù)刈鎏,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P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白生平】相關文章:
李白的生平經(jīng)歷09-23
李白的生平及詩歌09-13
李白的生平介紹07-21
李白 生平簡介04-13
李白生平介紹07-24
李白生平簡介03-24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04-04
詩人李白的生平資料04-11
《將進酒》關于李白的生平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