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

時間:2024-09-11 13:49:09 劉長卿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

  劉長卿的山水寫景詩風(fēng)格清淡,與王維、孟浩然頗為接近。下面是劉長卿的《登余干古縣城》,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登余干古縣城

  [唐]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賞析

  唐代饒州余干縣,即今江西余干。“古縣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縣城。先秦時,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內(nèi)余水、汗水得名,為越國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內(nèi)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屬楚國,故詩中云“楚水西”。漢代置余汗縣,隋代正名為余干縣。唐代遷移縣治,這個舊縣城逐漸荒落。劉長卿這詩是登臨舊縣城吊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后有稱之“白云城”的,也有修建“白云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劉長卿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jīng)余干所作。詩人被貶謫,是由于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現(xiàn)在他經(jīng)歷的這一地區(qū),又剛剛經(jīng)過軍閥戰(zhàn)亂,觸處都見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就包蘊著這種感慨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臨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還象先秦時那樣,矗立于越國的西邊。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樣高;也太荒涼了,似乎億萬斯年就沒人來過。城里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沒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墻還在,但已看不見將士們巡邏的身影,只在夜間聽見烏鴉在城頭啼叫。站在城頭眺望,平曠的沙地無邊無際,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陽,對著詩人這個遠方來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顯得格外沉寂。在這荒寂的世界中,詩人想起了《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古城滄桑,不就是“陵谷變”嗎?詩人深深感慨于歷史的變遷。然而無知的鳥兒不懂得這一切,依然飛到這里覓食,朝來暮去。

  這首詩,即景抒情而又不拘泥歷史事實,為了突出主旨,詩人作了大膽的虛構(gòu)和想象。這城廢棄在唐初,詩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廢棄的原因是縣治遷移,詩人含蓄地形容為政治腐敗導(dǎo)致古城衰亡。出于這樣的構(gòu)思,次聯(lián)寫城內(nèi)荒蕪,醒目點出官舍、女墻猶在,暗示古城并非毀于戰(zhàn)爭。三聯(lián)寫四野荒涼,農(nóng)田化為平沙。末聯(lián)歸結(jié)到人跡湮滅,借《十月之交》的典故,點出古城荒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dǎo)致人民離鄉(xiāng)背井,四出逃亡。舊說《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中激烈指責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造成陵谷災(zāi)變,以至“民莫不逸”。結(jié)合前三聯(lián)的描述,可見這里用的正是這層意思。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臎龉懦牵瑹o可賞心悅目,并非欣賞對象,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鑒照現(xiàn)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gòu)和想象,而且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也突出于表現(xiàn)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dǎo)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鑒戒的歷史遺跡,激發(fā)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方東樹評此詩曰:“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有詩人在,所以稱為作者。”(《昭昧詹言》)中肯地指出了這詩的藝術(shù)特點。

  拓展閱讀:劉長卿的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期間,寫有9首詩,1篇文。這些詩文真實地反映其在隨州的心情和處境。

  淮南搖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別離。

  早雁初辭舊關(guān)塞,秋風(fēng)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賜,露冕臨人白發(fā)垂,

  惆悵恨君先我去,漢陽耆老憶旌麾。

  這是劉長卿到隨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調(diào)動工作,離任返京,劉長卿得到消息后,登漢東城樓抒發(fā)感想以寄僚友的。詩中表達了惜別之情以及叨恩未報白發(fā)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

  水流余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fēng)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隨州刺史任上所作。該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隨州的處境。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大大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愈演愈烈。軍閥梁崇義割據(jù)襄陽。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節(jié)度使李希烈奉詔討伐,大軍進駐隨州。隨州人民“壺漿鶴發(fā)迎”,尚書呂某眼見隨州“鄰寇賊”,“有水火”而又“迫于征稅”,寫詩慰勉時任隨州刺史的劉長卿,于是劉長卿作詩酬答。

  該詩前四句表明自己積極支前,未敢懈怠,帶病工作,對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聯(lián):“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寓意極深,耐人尋味。表面上看,隨州人提供軍需,歡迎王師,是朝廷的順民,正在為朝廷的討逆戰(zhàn)事作貢獻。然而,納稅人衣裳襤褸,何樂之有?而夾道歡迎,擔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么,青壯年哪里去了?當然是充當兵丁役夫了。戰(zhàn)爭帶給隨州人民的貧困、災(zāi)難,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水流余斷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后,只留下斷岸殘灘,兵火之后,只剩下孤城掩閉,寥無人煙。哪有一點生氣呢?“晚日歸千騎,秋風(fēng)合五兵。”拼死搏殺的士兵在秋風(fēng)日落之間歸合,一片悲涼,令人心碎。尾聯(lián)雖托以贊揚,寄以希望。但整首詩畢竟寫出了連年戰(zhàn)禍民不聊生的實況,應(yīng)該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好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三年。由于時局動蕩,戰(zhàn)火燃燒,63歲的他只好離開隨州,前往揚州去了。

  現(xiàn)在隨州城區(qū)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飯店一帶,是古隨州城墻的北門遺址。唐朝在此城墻上曾建有譙樓,名遷仁樓。城門外護城河上有橋名遷仁橋,F(xiàn)今古城墻及護城河已毀,僅能在市消防支隊院內(nèi)見到城墻殘址遺留。劉長卿任隨州刺史的第二年,登遷仁樓感慨系之。寫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詩,全詩如下:

  臨風(fēng)敞麗譙,落日聽吹鐃,

  歸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謗,無政作人謠。

  儉歲安三戶,余年寄六條。

  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

  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zhàn)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zhàn)后,耆舊幾家殘”(《穆陵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diào)蒼涼沉郁,內(nèi)容具有時代特征。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F(xiàn)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度圃姟肪庝浧湓姙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相關(guān)文章:

劉長卿 《登余干古縣城》08-10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譯文07-02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閱讀答案及賞析07-13

余干旅舍 劉長卿08-23

余干旅舍劉長卿賞析09-10

劉長卿《余干旅舍》賞析10-21

劉長卿《余干旅舍》閱讀練習(xí)及答案08-10

《登馀干古縣城》唐詩鑒賞06-23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賞析09-25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閱讀答案及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