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長你讀對了嗎
劉長卿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著名詩人。一生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那劉長卿的長,你讀對了嗎?
劉長卿是唐代著名詩人,尤其擅長五言詩,被稱為“五言長城”。然而一個人的名氣大,不等于他的名字就一定能被讀對。猶如清代的名詩人趙執(zhí)信,這個“信”字大多數(shù)人讀成“xin”,其實是要讀“shen”的,他的名字來自《周禮》的“侯執(zhí)信圭”,漢代的鄭康成早就說“信圭”的“信”要讀成“身”,一直到唐朝的《經(jīng)典釋文》還是說:“信,音身。”因此,趙執(zhí)信到京城,人家把他名字里的“信”讀成“身”,他就感嘆道:“京城畢竟是京城,到底還是識字人的!”可見當時人大多也是將“執(zhí)信”的“信”讀成“書信”的“信”了的。
劉長卿的'“長”,主要有兩個讀音,表示長短的意思讀如“常”,是個平聲;表示大小的意思讀如“掌”,是個仄聲。“長卿”這個名字,來自漢朝司馬相如,司馬相如的字就叫“長卿”,長,表示排行的大小,因此,長卿的“長”要讀成“掌”,是個仄聲。古代人表示排行大小,或者用“孟仲叔季”,或者用“伯仲叔季”,孟、伯都表示大,漢朝人表示孟、伯的意思,還經(jīng)常用“長”,比如汲長孺、韓長孺、韋長孺、司馬長卿以及近代的史學家唐長孺,這些名字里的“長”都讀如“掌”,是個仄聲。
長卿、長孺的“長”,表示排行的大,都讀成仄聲的“掌”,不能讀成平聲的“常”,這個道理,可以唐人律師為例,比如杜甫《贈陳二補闕》詩中有一聯(lián):“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上聯(lián)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下聯(lián)是平平仄仄平,可見這個“長”字不讀“常”,而應讀“長”。再如王維《送嚴秀才還蜀》有一聯(lián)云:“香草為君子,名花是長卿。”以格律而論,“名花是長卿”也是平平仄仄平,如果此句的“長”字讀成“常”,便就不合詩律了。王維還有詩云:“獻賦何時至,明君憶長卿。”按照格律,同樣的道理,這里的“長”還是讀成仄聲的“掌”。
綜上所說,唐朝詩人劉長卿的“長”,嚴格來說,應該讀成“掌”,而不能讀成“常”。當代,文字的讀音是約定俗成的,大多數(shù)人把“劉長卿”的“長”讀成了“常”,則不妨從眾了。比如說以小龍蝦著名的“盱眙縣”,倘若大部分人讀成了“于臺”,相信以后的《新華字典》是必然會改變注音的。
劉長卿一生大事
劉長卿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742-746年(唐玄宗天寶)間登進士第。一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劉長卿可能才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便爆發(fā)安史之亂了。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但劉長卿并未到南巴實際任職。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jīng)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770年(唐代宗大歷五年)以后,歷任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
784年(興元元年)和785年(貞元元年)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jù)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劉長卿即在此期間離開隨州。
劉長卿離開隨州后,大約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jié)度使幕。約卒于788(唐貞元四年)前后。
劉長卿的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期間,寫有9首詩,1篇文。這些詩文真實地反映其在隨州的心情和處境。
淮南搖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別離。
早雁初辭舊關(guān)塞,秋風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賜,露冕臨人白發(fā)垂,
惆悵恨君先我去,漢陽耆老憶旌麾。
這是劉長卿到隨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調(diào)動工作,離任返京,劉長卿得到消息后,登漢東城樓抒發(fā)感想以寄僚友的。詩中表達了惜別之情以及叨恩未報白發(fā)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
水流余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隨州刺史任上所作。該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隨州的處境。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大大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愈演愈烈。軍閥梁崇義割據(jù)襄陽。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節(jié)度使李希烈奉詔討伐,大軍進駐隨州。隨州人民“壺漿鶴發(fā)迎”,尚書呂某眼見隨州“鄰寇賊”,“有水火”而又“迫于征稅”,寫詩慰勉時任隨州刺史的劉長卿,于是劉長卿作詩酬答。
該詩前四句表明自己積極支前,未敢懈怠,帶病工作,對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聯(lián):“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寓意極深,耐人尋味。表面上看,隨州人提供軍需,歡迎王師,是朝廷的順民,正在為朝廷的討逆戰(zhàn)事作貢獻。然而,納稅人衣裳襤褸,何樂之有?而夾道歡迎,擔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么,青壯年哪里去了?當然是充當兵丁役夫了。戰(zhàn)爭帶給隨州人民的貧困、災難,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水流余斷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后,只留下斷岸殘灘,兵火之后,只剩下孤城掩閉,寥無人煙。哪有一點生氣呢?“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拼死搏殺的士兵在秋風日落之間歸合,一片悲涼,令人心碎。尾聯(lián)雖托以贊揚,寄以希望。但整首詩畢竟寫出了連年戰(zhàn)禍民不聊生的實況,應該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好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三年。由于時局動蕩,戰(zhàn)火燃燒,63歲的他只好離開隨州,前往揚州去了。
現(xiàn)在隨州城區(qū)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飯店一帶,是古隨州城墻的北門遺址。唐朝在此城墻上曾建有譙樓,名遷仁樓。城門外護城河上有橋名遷仁橋。現(xiàn)今古城墻及護城河已毀,僅能在市消防支隊院內(nèi)見到城墻殘址遺留。劉長卿任隨州刺史的第二年,登遷仁樓感慨系之。寫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詩,全詩如下:
臨風敞麗譙,落日聽吹鐃,
歸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謗,無政作人謠。
儉歲安三戶,余年寄六條。
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
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zhàn)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zhàn)后,耆舊幾家殘”(《穆陵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diào)蒼涼沉郁,內(nèi)容具有時代特征。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F(xiàn)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度圃姟肪庝浧湓姙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的長你讀對了嗎】相關(guān)文章:
劉長卿的“長”字怎么讀?09-17
劉長卿的“長”字讀什么?09-11
劉長卿的“長”字應該讀cháng還是讀“zhǎng”?09-17
劉長卿怎么讀08-31
劉長卿的“長”字發(fā)音09-17
劉長卿《長門怨》11-23
《長門怨》劉長卿11-23
劉長卿《新年作》賞讀04-27
《今天你微博了嗎》閱讀答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