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禹錫詩文中的哲學思想
劉禹錫是唐朝的大文豪之一,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在文壇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在官場上經(jīng)常受打壓,因此在詩文中頗多變現(xiàn),不過也因此練就了他的品質(zh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劉禹錫詩文中的哲學思想,歡迎閱覽。
劉禹錫是唐中葉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劉禹錫,字夢得,唐中葉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的詩熔意境和哲理于一爐,閃耀著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光輝。
一、運用唯物史觀看待歷史
劉禹錫認為:“天形恒圓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晝夜可以表候,非數(shù)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動而不已,非勢之乘乎?”劉禹錫所謂“數(shù)”,是指客觀事物恒常的規(guī)律性,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勢”指客觀事物變化的必然趨勢,他以“數(shù)”和“勢”來解釋客觀事物的存在變化,“數(shù)”與“勢”的關系是“數(shù)存而勢生”,這加深了對偶然與必然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關系和作用的理解。
劉禹錫生活在中唐,是赫赫的大唐帝國江河日下、日漸式微的時代。他與王叔文、宗元一起領導的“永貞革新”,觸犯了專權宦官、割據(jù)方鎮(zhèn)和士族大官僚們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合力反對。劉禹錫被一貶再貶,在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的巴山楚水間輾轉(zhuǎn)了22年,在貶謫的過程中,他寫了很多懷古佳作,密切聯(lián)系中唐社會現(xiàn)實,總結(jié)歷代興亡教訓,從歷史的演變中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諷古喻今,為唐王朝提供了歷史借鑒,以冀最高統(tǒng)治者革除弊政,永固江山社稷。
《荊州道懷古》作于805年,“南國山川舊帝畿,宋臺梁館尚依稀。馬嘶古樹行人歇,麥秀空城澤雉飛。風吹落葉填宮井,火入荒陵化寶衣。徒使詞臣庾開府,咸陽終日苦思歸!笔茁(lián)“南國山川舊帝畿,宋臺梁館尚依稀”,粗粗兩筆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敗的景象勾勒出來了。頷聯(lián)、頸聯(lián)描述了京畿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蕭瑟。詩人面對南國山川,緬懷歷史往事,惋惜宋齊梁陳幾個朝代的滅亡;面對現(xiàn)實斗爭,對革新政治的抱負不得施展充滿悲憤,對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勢十分憂慮。
《漢壽城春望》作于劉禹錫被貶朗州期間,“華表半空經(jīng)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迸d和廢不是永恒的、不變的,是互相依存,互相轉(zhuǎn)化的。有興就有廢,有廢就有興。如詩中所言:一旦東瀛有變,此地還要成為路津要塞的,正如滄海桑田,世事更迭變遷!坝镭懜镄隆笔『,劉禹錫屢次遭貶,某些小人在憲宗面前煽風點火,憲宗追加了一道命令“逢恩不原”,讓他一輩子也很難翻身。詩人深知興廢進退相互轉(zhuǎn)化的道理,他明白老子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于是他不消沉,不悲觀,等待著東瀛有變之時,以實現(xiàn)其“憂國不謀身”的愿望。
《金陵五題》是劉禹錫任和州刺史期間作的一組懷古詩,他以南京五個地名作為詩歌標題寫了一組七言絕句,于詠嘆六朝的興亡中,流露出對唐王朝日漸式微的感慨!妒^城》寫道:“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時舊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痹婇_頭極力渲染了故國的荒涼,而環(huán)繞在石頭城周遭的群山依然如故,石頭城卻空空如也,除了江潮,鮮有問津。石頭城的荒蕪連無情的潮水都覺得索然無味,只能寂寞而歸。今昔之感頓現(xiàn),讀者的凄涼冷落之情頓生!稙跻孪铩穼懙溃骸爸烊笜蜻呉安莼,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睎|晉王、謝兩個顯赫的大家族居住在烏衣巷的時候,朱雀橋上車水馬龍,但在五百年后劉禹錫的詩中,朱雀橋邊卻野草蓬勃茂盛,甚至還開出了野花。盡管時光過去了四五百年,但是自然的規(guī)律不變,燕子到春天依然回來,依然飛回它原來的故巢,原來是寄居在王謝的家里,此時卻飛進了烏衣巷的尋常百姓的家?此泼鑼懽匀伙L光,卻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凸顯了滄桑之感。
《金陵懷古》作于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的途中!芭d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中阜龍盤,石頭虎踞”,上有“王氣”,下靠大江,是六朝形勝之地。然而,天險、“王氣”沒有挽救任何一個王朝的命運,六朝還是相繼滅亡。他告誡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亡國之音尚在耳畔,歷史教訓不可遺忘,不可重蹈六朝的覆轍。
詩人站在時代的高度,以一個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的視角,將現(xiàn)實的感受與歷史的沉思結(jié)合起來,以歷史題材反映現(xiàn)實內(nèi)容,寓深刻的哲理于詠詩懷古之中。
二、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劉禹錫在《問大鈞賦》中說:“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物壯則老,乃唯其常;否終則傾,亦不可長。”他認為,說運動不息,變化不已,新陳代謝,這是事物的常態(tài)。詩人以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客觀事物時,注意到矛盾對立及其轉(zhuǎn)化廣泛存在,表達了積極向上、奮發(fā)不已的精神。他以陰陽、禍福、治亂、否泰、通塞、利鈍等矛盾對立的概念來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對立、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zhuǎn)化。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作于公元831年,三年內(nèi),白居易的三位好友微之、敦詩、晦叔離世,給白居易很大的打擊,白居易寫了《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寄給劉禹錫,劉禹錫一為悼念亡友,二為寬慰樂天,便寫了這首七律。“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詩人擺脫傷懷的情緒,對生與死作了冷靜的分析,他認為生與死是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茂盛的樹林,新葉年年催換著舊葉;奔騰的流水,前波時時讓位給后波。有生必然有死,劉禹錫以自然界的這種生生不息、新陳迭代的蓬勃景象為比喻,說明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必然規(guī)律。勸慰白居易,嗟老悼亡是古已有之,古今相同,但為悲悼死者而極度悲傷,不論是對死者還是對生者,都是毫無裨益的。詩人看到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不同于一般悼亡詩流露的感傷情緒,表現(xiàn)出一種奮發(fā)向前的精神。
在《酬樂天詠老見示》中,劉禹錫樂觀豁達地看待衰老。詩中寫道“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眲⒂礤a和白居易在晚年同患足疾和眼疾,同病相憐。但兩人對待“老冉冉其將至”的態(tài)度卻不同。白居易對待衰老、死亡時常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劉禹錫則表現(xiàn)出對老之將至、新陳迭代的樂觀豁達的情緒。他認為老年人見多識廣,經(jīng)驗豐富,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如觀看江河般清晰;仔細想來,老了也是一件讓人慶幸的事情,克服了怕老的思想便會無牽無掛。即使是日在桑榆的傍晚,晚霞也可以照得彤紅滿天!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倍錃v來為人傳誦。
劉禹錫以唯物主義運動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從不利因素中看到積極的方面。他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不因一事一物的得失而憤懣,比如“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不應感哀節(jié),安能激壯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以這樣高昂的志向和樂觀的精神激勵后來人。
三、無神論思想
劉禹錫繼承了先秦時期老子、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傳統(tǒng),寫了著名的《天論》,給“天”作了唯物主義的解
釋。他說,“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彼岢觥疤炫c人交相勝”的學說,和唯心論者、有神論者展開了斗爭。劉禹錫在《天論》上篇指出:“人能勝乎天者,法也!彼凇短煺摗废缕獙懙,堯、舜根據(jù)人道辦事,不談天命,記載堯、舜的書,開頭就說考查歷史,不說考查天命;幽、厲全憑上帝作招牌,不敢談人事,諷刺周幽王、周厲王的詩篇,開頭就講上天,不講人事!瓐蛩磿r代是盛世的象征,對那時的老百姓難以用神鬼來欺騙;商代的風俗已經(jīng)敗壞,統(tǒng)治者只能用天命來驅(qū)使百姓。劉禹錫根據(jù)以上的史實得出結(jié)論:上天是不能干預人事的,天命論的產(chǎn)生和流行主要歸因于社會政治原因,亂世昏君宣揚天命論是為了欺騙和奴役老百姓。
劉禹錫的寓言詩《有獺吟》很好地表達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詩中講了獺和鶚的故事,獺祭魚祈求得到上天保佑反而被漁翁擊斃,和魚一起變成漁翁的佳肴;黃金鶚捕魚而食,誰也奈何它不得,魚既填充了它的饑腹,還養(yǎng)育了它的后代。詩人感嘆“何地無江湖,何水無鮪鱘?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詩人塑造的獺和鶚的形象,是截然相反、互相對立的兩種形象,代表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種思想。詩人認為“天底下哪里沒有江湖,江湖中哪能沒有游魚?天根本不能主宰世界,恭敬地祭祀徒勞無益”!坝蝎H吟”以藝術手法體現(xiàn)了《天論》闡發(fā)的哲理,在獺和鶚的不同遭遇的對比中,得出了“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的結(jié)論,對唯心主義者、有神論者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深刻的批判。
在《陽山廟觀賽神》一詩中,劉禹錫真實記錄了楚地風土人情,表明了他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立場!扒G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起醉顏。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蹋竹歌還!鳖}目中的“觀”字,表明詩人是這場賽神的旁觀者;荊巫裝神弄鬼,滿嘴神語,胡話連篇,丑態(tài)百出,“荊巫脈脈傳神語”將降神事鬼的女巫忸怩跳Q、賣弄風情的丑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巫覡的大不敬,就是對神的大不敬;詩人的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通過對唯心主義宗教活動的冷眼旁觀和輕慢蔑視表現(xiàn)出來。
無怪乎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對劉禹錫作這樣的評價:“夢得!夢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詩。……真謂神妙矣!边@與劉禹錫詩中蘊含的豐富的唯物主義哲理和流露出的豁達樂觀人生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拓展:劉禹錫的生平故事
早年生活
劉禹錫,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于大歷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jīng)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jié)度使兼任徐泗濠節(jié)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diào)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jiān)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jié)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岸鮿⒘奔瘓F在短短的執(zhí)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zhèn)、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lián)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zhí)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shù)孛耖g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yǎng),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diào)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奉調(diào)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xiàn)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詩文中的哲學思想】相關文章:
劉禹錫的詩10-11
劉禹錫的詩全集04-01
劉禹錫的詩【實用】12-10
劉禹錫的詩有哪些11-07
劉禹錫的詩有哪些呢11-28
劉禹錫的詩6篇(精)12-07
劉禹錫《韓信廟》詩賞析03-28
劉禹錫思鄉(xiāng)詩《秋風引》鑒賞10-12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詩賞析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