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周國平哲理散文
周國平是當(dāng)代著名哲學(xué)家,他的散文大多有關(guān)于人生的哲理。
我喜歡看別人釣魚,常常偷閑去湖邊,湊到垂釣者身邊,去分享垂釣者的歡樂。
一位老者,總是興致勃勃地坐在湖邊的一角釣魚,顯得樂觀而自信。他擁有三根帶支架的魚桿,長長的魚桿伸向湖中,他總是聚精會神地等待魚兒上鉤,往往是很久很久才釣到一條小魚,只有二三寸長,他非常嫻熟地收桿、摘魚嘴里的鉤,把魚放在浸沒在水中的網(wǎng)兜里,然后又把魚桿甩出去,便耐心地等待。在我看來,這老者純粹是在浪費時間,憑我的感覺,在這里他釣魚一天,也只不過是一斤魚的收獲。一次,我瞧著他的網(wǎng)兜中那幾條又小又瘦的魚說:“你老釣這樣的小魚有啥意思?”他笑著對我說:“小伙子,看來你還沒釣過魚,我在這里釣的不是魚,而是樂趣,釣的是一湖秀色……你瞧,這網(wǎng)兜中的魚,到晚上我就放了它們。”此話使我恍然大悟。
在感悟老人話的同時,我還注意到不遠處的一位年輕垂釣者,他與老人的神態(tài)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不像老人那樣靜靜地守在一地釣魚,他不時地在叨念著說魚桿太短,或說魚鉤有毛病,還責(zé)怪位置不佳。一臉沮喪,一臉的不如意。他一次又一次查看網(wǎng)兜中的魚,總是報怨收獲太小,顯然,這人是同自己過不去,他不說自己缺乏耐心,用心不專,而是怪環(huán)境不佳,手中的桿不好,一個怨天憂人的主兒。
這使我想起一位作家的話:人生如釣魚。
周國平哲理散文《我看殘奧會內(nèi)在生命的偉大》
一
小時候,也許我也曾經(jīng)像那些頑童一樣,尾隨一個盲人,一個瘸子,一個駝背,一個聾啞人,在他們的背后指指戳戳,嘲笑,起哄,甚至朝他們身上扔石子。如果我那樣做過,現(xiàn)在我懺悔,請求他們的原諒。
即使我不曾那樣做過,現(xiàn)在我仍要懺悔。因為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多么無知,竟然以為殘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種類,在他們面前,我常常懷有一種愚蠢的優(yōu)越感,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
現(xiàn)在,我當(dāng)然知道,無論是先天的殘疾,還是后天的殘疾,這厄運沒有落到我的頭上,只是僥幸罷了。遺傳,胚胎期的小小意外,人生任何年齡都可能突發(fā)的病變,車禍,地震,不可預(yù)測的飛來橫禍,種種造成了殘疾的似乎偶然的災(zāi)難原是必然會發(fā)生的,無人能保證自己一定不被選中。
被選中誠然是不幸,但是,暫時——或者,直到生命終結(jié),那其實也是暫時——未被選中,又有什么可優(yōu)越的?那個病灶長在他的眼睛里,不是長在我的眼睛里,他失明了,我仍能看見。那場地震發(fā)生在他的城市,不是發(fā)生在我的城市,他失去了雙腿,我仍四肢齊全……我要為此感到驕傲嗎?我多么淺薄啊!
上帝擲骰子,我們都是蕓蕓眾生,都同樣地?zé)o助。閱歷和思考使我懂得了謙卑,懂得了天下一切殘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造化的惡作劇中,他們是我的替身,他們就是我,他們在替我受苦,他們受苦就是我受苦。
二
我繼續(xù)問自己:現(xiàn)在我不瞎不聾,肢體完整,就證明我不是殘疾了嗎?我雙眼深度近視,摘了眼鏡寸步難行,不敢獨自上街。在運動場上,我跑不快,跳不高,看著那些矯健的身姿,心中只能羨慕。置身于一幫能歌善舞的朋友中,我為我的身體的笨拙和歌喉的喑啞而自卑。在所有這些時候,我豈不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嗎?
事實上,殘疾與健全的界限是十分相對的。從出生那一天起,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就已經(jīng)注定要走向衰老,會不斷地受到損壞。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們的許多身體機能沒有得到開發(fā),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經(jīng)萎縮。嚴格地說,世上沒有絕對健全的人。有形的殘缺僅是殘疾的一種,在一定的意義上,人人皆患著無形的殘疾,只是許多人對此已經(jīng)適應(yīng)和麻木了而已。
人的肉體是一架機器,如同別的機器一樣,它會發(fā)生故障,會磨損、折舊并且終于報廢。人的肉體是一團物質(zhì),如同別的物質(zhì)一樣,它由元素聚合而成,最后必定會因元素的分離而解體。人的肉體實在太脆弱了,它經(jīng)受不住鋼鐵、石塊、風(fēng)暴、海嘯的打擊,火焰會把它烤焦,嚴寒會把它凍傷,看不見的小小的病菌和病毒也會致它于死地。
不錯,我們有千奇百怪的養(yǎng)生秘方,有越來越先進的醫(yī)療技術(shù),有超級補品、冬蟲夏草、健身房、整容術(shù),這一切都是用來維護肉體的?墒牵v然有這一切,我們?nèi)詿o法防備種種會損毀肉體的突發(fā)災(zāi)難,仍不能逃避肉體的必然衰老和死亡。
我不得不承認,如果人的生命僅是肉體,則生命本身就有著根本的缺陷,它注定會在歲月的風(fēng)雨中逐漸地或突然地缺損,使它的主人成為明顯或不明顯的.殘疾人。那么,生命抵御和戰(zhàn)勝殘疾的希望究竟何在?
三
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系列高貴的殘疾人形象。在西方,從盲詩人荷馬,到雙耳失聰?shù)拇笠魳芳邑惗喾,雙目失明的大作家赫爾博斯,全身癱瘓的大科學(xué)家霍金,當(dāng)然,還有又瞎又聾又癱的永恒的少女海倫?凱勒。在中國,從受了腐刑的司馬遷,受了臏刑的孫子,到瞎子阿炳,以及今天仍然坐著輪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馳騁的史鐵生。他們的肉體誠然缺損了,但他們的生命因此也缺損了嗎?當(dāng)然不,與許多肉體沒有缺損的人相比,他們擁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由此可見,生命與肉體顯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質(zhì)量肯定不能用肉體的狀況來評判。肉體只是一個軀殼,是生命的載體,它的確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損。但是,寄寓在這個軀殼之中,又超越于這個軀殼,我們更有一個不易破損的內(nèi)在生命,這個內(nèi)在生命的通俗名稱叫做精神或者靈魂。就其本性來說,靈魂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不像肉體那樣由許多局部的器官組成。外部的機械力量能夠讓人的肢體斷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塊人的靈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夠損壞人的器官,但沒有任何路徑可以侵蝕人的靈魂?傊磺心軌蛑職埲怏w的因素,都不能致殘我們的內(nèi)在生命。正因為此,一個人無論軀體怎樣殘缺,仍可使自己的內(nèi)在生命保持完好無損。
原來,上帝只在一個不太重要的領(lǐng)域里擲骰子,在現(xiàn)象世界播弄蕓蕓眾生的命運。在本體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賦予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靈魂,一個永遠不會殘缺的內(nèi)在生命。同樣,在現(xiàn)象世界,我們的肉體受千百種外部因素的支配,我們自己做不了主人?墒,在本體世界,我們是自己內(nèi)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夠以尊嚴的方式活著。
四
詩人里爾克常常歌詠盲人。在他的筆下,盲人能穿越純粹的空間,能聽見從頭發(fā)上流過的時間和在脆玻璃上玎玲作響的寂靜。在熱鬧的世界上,盲人是安靜的,而他的感覺是敏銳的,能以小小的波動把世界捉住。最后,面對死亡,盲人有權(quán)宣告:“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將無法企及我的雙眸……”
是的,我也相信,盲人失去的只是肉體的眼睛,心靈的眼睛一定更加明亮,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事物,生活在一個更本質(zhì)的世界里。
感官是通往這個世界的門戶,同時也是一種遮蔽,會使人看不見那個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軀體往往充滿虛假的自信,躊躇滿志地要在外部世界里闖蕩,尋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滿足。相反,身體的殘疾雖然是限制,同時也是一種敞開?床灰娪行蔚氖挛锪耍瑓s可能因此看見了無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國度里行走了,卻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國度里。殘疾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人比較容易覺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從而更加關(guān)注內(nèi)在生命,致力于靈魂的鍛煉和精神的創(chuàng)造。
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殘疾人更受神的眷顧,離神更近。
五
上述思考為我確立了認識殘奧會的一個角度,一種立場。
殘疾人為何要舉辦體育運動會?為何要撐著拐杖賽跑,坐著輪椅打球?是為了證明他們殘缺的軀體仍有力量和技能嗎?是為了爭到名次和榮譽嗎?從現(xiàn)象看,是;從本質(zhì)看,不是。
其實,與健康人的奧運會比,殘奧會更加鮮明地表達了體育的精神意義。人們觀看殘奧會,不會像觀看奧運會那樣重視比賽的輸贏。人們看重的是什么?殘奧會究竟證明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證明了殘疾人仍然擁有完整的內(nèi)在生命,在生命本質(zhì)的意義上,殘疾人并不殘疾。
殘奧會證明了人的內(nèi)在生命的偉大。
周國平哲理散文《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
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dān)各種責(zé)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wù),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zé)任多半是應(yīng)該承擔(dān)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zé)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
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惟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產(chǎn)生強烈的責(zé)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zé)任都是可以分擔(dān)或轉(zhuǎn)讓的,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zé)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dān),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zé)任心是其余一切責(zé)任心的根源。一個人惟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fā),自覺地選擇和承擔(dān)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zé)任。正如歌德所說:"責(zé)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zé)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xiàn),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yè),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zé)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zé)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負擔(dān)而勉強承受,便是看做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zé)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zé)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zé)任,她應(yīng)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yōu)橹芸嗟木薮鬄?zāi)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dāng)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zé)任的關(guān)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zé)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而是由于習(xí)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yè)當(dāng)做了自己的責(zé)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yè)。有的人看見別人發(fā)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zé)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zé)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nèi)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zé)任之所在,因而關(guān)于責(zé)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nèi)的一切社會關(guān)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zé)的態(tài)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zhì)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周國平的人生感悟
1、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2、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jīng)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chuàng)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4、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chuàng)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里還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么,甚至死到臨頭仍執(zhí)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7、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xué)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力不從心。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8、西來者人一再強調(diào),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xué)。再博學(xué)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9、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yè)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10、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卻是萬劫不復(fù)。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淪落人?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jīng)習(xí)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xù)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么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fēng)景。
13、以創(chuàng)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diào),以發(fā)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guān)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dāng)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15、許多東西,今當(dāng)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它們原來是多么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16、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質(zhì)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17、名人是寫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quán)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quán)力在公眾。
18、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
19、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20、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2、苦難可以激發(fā)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zhì)如何。
23、佛的智慧把愛當(dāng)作痛苦的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yīng)把痛苦當(dāng)作愛的必然結(jié)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24、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25、對于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了一個他最不愿承認的事實:他自卑了。
26、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因為不讓說而不說,那是順從或者憤懣;因為不敢說而不說,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為不便說而不說,那是禮貌或者虛偽;因為不該說而不說,那是審慎或者世故;因為不必說而不說,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為不屑說而不說,那是驕傲或者超脫。
27、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受到人生無常。
28、忘掉你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損失,就當(dāng)你是赤裸裸的剛來到這個世界,你對自己說:“讓我從頭開始吧!”你不是坐在廢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來到一塊空地,動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東西,因為那樣你還惦記著你的損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廢墟上。你要帶著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雖破產(chǎn)卻仍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你雖失戀卻仍是一個初戀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當(dāng)作了你人生的起點。
29、偶爾真誠一下,進入了真誠角色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真誠感動。
30、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
【周國平哲理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周國平散文02-01
周國平散文等的滋味01-05
周國平散文《童心》02-02
周國平散文優(yōu)美句子摘抄04-01
周國平短篇散文完整版01-05
經(jīng)典哲理散文01-05
經(jīng)典的哲理散文03-23
哲理散文隨筆03-25
哲理散文《靜默的生命》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