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詩歌就是那一只蟋蟀賞析
《就是那一只蟋蟀》(高中語文第四冊)是一首當代新詩。
鑒賞一首當代新詩,我想,第一要著應(yīng)是把握好詩的獨特之點,即緊扣它的特點來引導學生鑒賞。
那么《就是那一只蟋蟀》這首新詩具有哪些特點呢?反復思量,我認為,從高中學生學習鑒賞的角度看,
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即:語文知識的容量特別大,文學意味表現(xiàn)得特別濃,思想感情的源流特別長。
(一)
語文知識的容量特別大。
在這首詩里,在語言表達上有兩點是特別突出的:
1.詩行間涉及古代詩文的有關(guān)詞句比較多,明顯的有《詩經(jīng)》、《古詩十九首》、《木蘭辭》、姜夔的《
齊天樂·蟋蟀》等詩詞中有關(guān)詞句,有些還有扼要的注釋;含蓄在詩中的有辛棄疾的詞、歐陽修的文中某些詞
句。
2.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格,如反復、借喻、引用、排比、通感、對偶等。
在詩的表現(xiàn)方法等方面,這首詩包含多方面的知識:
①詩體(自由詩);
、谛⌒蚣捌渥饔;
、墼姷木索;
、芨形锲鹋d;
⑤反復詠嘆;
、蕺毺氐臉(gòu)思;
⑦形象的畫面;
、嘟栉锸闱椋
、釁f(xié)韻;
、庵黝}及其深化。
從單元教學的要求看,這是要求鑒賞的一篇閱讀課文,安排教學時間充其量也不能多于2課時。這里,很明
顯地存在著課文知識容量大與課時安排短的矛盾。怎么辦?不全面鋪開;采取區(qū)別對待、突出重點的教法。有
些點到為止,如有注釋的古代詩詞中的詞句,一般淺顯的、一望而知的修辭格(借喻、引用、排比、對偶)和
詩的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等知識(自由詩、線索、借物抒情、協(xié)韻)。有些結(jié)合起來解釋清楚,如小序及其作
用、感物起興與詩的構(gòu)思結(jié)合,反復的修辭格與反復詠嘆的表現(xiàn)方法結(jié)合,通感與形象的畫面分析結(jié)合。有些
含蓄在詩行中的古代詩文詞句需要補注或探原,如“在姜夔的詞里唱過/勞人聽過/思婦聽過”,就需要補注
出《齊天樂·蟋蟀》中有關(guān)詩句:“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以便使“勞人”、“思婦”得以落
實。“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螢火/變成鳥/是鷓鴣/啼叫在鄉(xiāng)愁者的心窩”,需要引出原文:“風凄
露下,走lián@①飛螢”(歐陽修《祭石曼卿文》或庾信《擬yǒng@②懷·其十八》:“露泣連珠下
,螢飄碎火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保ㄐ翖壖病镀兴_蠻·書江西造口
壁》)以說明出處,并指出詩人借這些景物抒發(fā)鄉(xiāng)愁,與這些古代詩文所表達的以“愁”為基調(diào)的感情是一致
的,所以詩人說“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其它的,如反復詠嘆、獨特的構(gòu)思、形象的畫面和主題及其深化
等,則必須作為鑒賞的重點。
(二)
文學意味表現(xiàn)得特別濃。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誦,細心體味,并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
反復朗誦,要讀出韻味來。
這首詩的每一個詩段的首句都用了同一的詩行:“就是那一只蟋蟀”,這就構(gòu)成了貫串全詩的線索和反復
詠嘆的特點,因為,朗誦每一個詩段,首先就要朗誦這一個詩行,反復回環(huán),而形成一種纏綿的旋律,即用蟋
蟀的鳴叫渲染詩的懷鄉(xiāng)的主旋律。
這首詩是自由詩,句式駢散兼行,隨感情的奔放而行止。它協(xié)韻,采用的是句末韻,其特點是隔離反復,
于一韻到底中間雜以隔韻,因而朗誦起來瑯瑯上口,在委婉悠綿的音響中抑揚起伏,很富于節(jié)奏感。
在協(xié)韻方面,有一點則表現(xiàn)了它的特殊性。由于詩人流沙河是四川人,四川話中,“蟋蟀”的“蟀”,不
讀shuai,而讀Suǒ,因而按這個字的川音協(xié)韻,便形成了這首詩以o為基點的韻律,自然還不是十分嚴
格,有些字如“歌”(gē)、“荷”(hē)等則是e韻,但與o音相近,朗誦起來,大體上還是和諧的。
反復詠嘆,這里的“詠嘆”是一個同義復詞,“詠”是吟詠,“嘆”是吟哦,它的含意是依著一定的腔調(diào)
緩慢地誦讀。所以這樣的誦讀,實際上就含有細心體味,尤其是詩中的反復句,邊誦讀,邊體味,在誦讀過程
中體味詩里抒發(fā)的情意,并自然地表達出來。
需要細心體味的:
一是深含于詩行中的那悠悠的鄉(xiāng)思、那綿綿的鄉(xiāng)情,因為這首詩是思鄉(xiāng)之歌,懷鄉(xiāng)之曲。
二是詩的獨特的構(gòu)思。詩人借助于豐富的想象,縱橫于時、空之間,寄情于歲月山水之上,輾轉(zhuǎn)回旋,展
開了詩的思路。因此,在反復詠嘆的過程中,至少要弄清詩段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在頭腦里構(gòu)成粗略的輪廓:
。ǜ綀D
{圖})
三是詩逐層鋪寫的藝術(shù)畫面,需要深入詩行間,領(lǐng)會它們所表達的深情摯意,并明確其鋪寫的作用。
詩的藝術(shù)畫面,是通過詩的藝術(shù)語言來勾畫的,而詩情則蘊于畫中,故須深入詩行。
第一個詩段詩人勾畫的是一個想象的畫面:四川鄉(xiāng)下“那一只蟋蟀”飛到臺北去了,恰好落在臺北詩人Y先
生的院子里,夜夜唱歌。這一畫面的作用,在回應(yīng)余光中的詩《蟋蟀吟》“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嗎?……”
的。詩的想象是巧妙的,詩人賦予蟋蟀以非凡之力,用“鋼翅拍響著金風”,才能“一跳跳過了海峽”,以“
鋼”和“金”相呼應(yīng),作為借喻正是顯示一種力量。而用“悄悄”則暗示了不同尋常的背景,用“降落”系大
詞小用,以表夸張,旨在表現(xiàn)蟋蟀并非細小之物,因為經(jīng)由它所喚起的,是一種極其神圣的感情。
第三個詩段用排比鋪寫的,是不同境域的鏡頭。為什么用這樣的鋪寫展開?因為遠離故上身處“深山的驛
道邊”的驛使、“長城的烽臺上”的戍卒、“旅館天井中”的逆旅、“戰(zhàn)場的野草間”的士兵(即“孤客”、
“傷兵”),在這些境域中聽到蟋蟀的鳴叫,最易勾起思鄉(xiāng)之情。
第四個詩段用十二個詩行組成的錯落的排比,鋪寫了若干回憶中聯(lián)想的圖景,或者是“驚喜”的童年生活,或者是“寂寞”的中年生活,又是“那一只蟋蟀”的同樣的鳴叫,喚起了你、我大體相同的對于過去生活的回憶,那“故園”,那“媽媽”,那生你、我,養(yǎng)你、我的家,那母親的愛,都會激起你、我深深的懷鄉(xiāng)之情,盡管經(jīng)歷并不相同。
第五個詩段用來鋪寫鄉(xiāng)愁的畫面中含有通感的成分,即用視覺(露珠、螢火)表聽覺(音響),顯得更深
沉、更雋永。
(三)
思想感情的源流特別長。這是鑒賞這首詩的重點,從認識理解的角度說,也是它的難點。它需要我們引導
學生深入地思考,披文以入情,覓本而尋根。
一般說,思考總是從問題開始的。為此,我們不妨從詩的居要之處提出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導入詩中。
思考題之一:第二個詩段中引用的這些古代詩詞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要像這樣排比式的引用?
思考題之二:詩中不少詩行都采用了地與人相互對應(yīng)的寫法,為什么?
思考題之三:詩的末段,在結(jié)尾幾行,詩人所說的“吟些什么”、“想些什么”,為什么“你”、“我”
能“猜到”?為什么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學生思考過程中,須要求手腦并用,將自己思考中點滴所得,用筆把要點記下來;然后由學生三三兩兩自
由討論(與同桌或與前后左右);繼而組織學生自由談,談自己對上述思考題的看法,并引導學生通過論辯達
成包括以下內(nèi)容的共識:
1.第二詩段中詩人引用了不少古代詩詞,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吟詠了蟋蟀,從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到
新的詩體——詞發(fā)展極盛時期的《宋詞》,表明了詠蟋蟀的歷史淵源,從而說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給每
一個中國人心靈上打下的足以引起共鳴的深深的烙印。
2.在這首詩里,詩人用海峽“這邊”、“那邊”,“臺北”、“四川”、“你”、“我”形成相對應(yīng)的詩
行,它們都表明,即使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被人為地、長久地分開,但此有所感、彼有所應(yīng),他們的心也是永遠
跳動在一起的。
3.末尾兩個詩行反復用了四個“中國人”以強調(diào)“中國人”之所“有”,與其他人不同,只要是中國人,
他們的“心態(tài)”就是共同的;而作為聽覺的“耳朵”,也有共同的感應(yīng),因為中國人有共同的血緣、共同的歷
史文化,中國人的心是永遠相通的:“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也就是為什么“吟些什么”、“想些什么”,“
你”、“我”能“猜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由是可見,這首詩不僅借蟋蟀的鳴叫為線索縱情地抒發(fā)了鄉(xiāng)思、鄉(xiāng)情,不僅是思鄉(xiāng)之曲、懷鄉(xiāng)之歌,而且
它從源遠流長的歷史發(fā)展的角度,顯示了中國人偉大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因而無可辯駁地說明中國的
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
【詩歌就是那一只蟋蟀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一只蟋蟀散文07-16
就是你詩歌11-05
最愛的就是你詩歌10-29
我就是我詩歌08-25
詩歌就是發(fā)現(xiàn)組詩09-27
七只小狗的詩歌10-05
岑參賞析詩歌賞析08-31
蝶戀花詩歌賞析10-01
韓愈詩歌賞析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