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1
【教材簡述】
古詩《題西林壁》是新課標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第5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额}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寫了詩人蘇軾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
2、能力目標: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懂古詩的意思。
3、情感目標: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方法】
閱讀感悟法,直觀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復習舊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爬山嗎?誰來說說你爬過什么山?爬到山頂了嗎?在山頂你看到了什么?在山腳下呢?
2.今天老師帶大家去廬山看看。
出示(課件1:望廬山瀑布)
3.宋代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寫下了五首游記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其中的一首《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二、欣賞古詩,引導自學
1.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
2.《題西林壁》誰說說什么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詩。(課件)
欣賞古詩的同時,可以小聲的跟讀,注意讀準字音。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讀古詩。并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理解詩意。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三、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通讀全詩,注意正音。
2.小組合作探究詩句的意思。
四、理解古詩,感悟詩境
1.學好了嗎?作者看到的廬山什么樣?誰能讀讀相關的詩句。
(出示詩句前兩行)
橫看、側看是怎樣看?(結合觀察物體理解橫看即從正面看)
從正面看到的是“山嶺”從側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嶺什么是山峰?
同學們描述的還是不夠形象準確?蠢蠋煹氖謩。
誰來形容一下山嶺與山峰有什么不同?那連起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詩第一句,一邊用手勢來表示: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生:連綿不斷(引導學生緩緩張開手臂,又做波浪狀,表示山嶺起伏);師:從側面來觀賞,廬山的山峰——生:高聳入云(直插云天)(引導學生雙手搭成一個尖角,迅速上舉)。
作者還從哪個角度觀看了廬山?(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會是什么景象?(學生發(fā)揮想像)
同學們想像的真形象,讓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接下來同桌小聲的把前兩行詩的意思說說。誰愿意說一說。
誰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前兩行。(指名讀)
2.為什么作者看到的廬山景象都不一樣呢?(觀察地點不同)
老師也去過廬山,還拍了好幾張照片呢,想不想看一看?作者觀察地點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注意看老師觀察的什么不同。(觀察時間、季節(jié)不同)
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
作者也發(fā)出了由衷的感慨,詩中是怎樣寫的?(學生讀詩句)
你從哪個字找到的原因?(“緣”字。)
誰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生說)
誰能用“因為……所以……”再來說一說。(學生練說,指名。)
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的確不容易呀!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讀整首詩。(指名讀)
讀到這里誰來再說說“要想看清廬山的真面目應該怎么辦?(生思考、回答)
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正像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卻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
。ú蛔R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3.結合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ǹ陀^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優(yōu)缺點全面看。)
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這樣評價一下自己?
剛才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五、熟讀成誦,展示默寫
背誦并默寫古詩。
六、概括總結,升華主題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看人生,在旅途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大廬山之巔,看著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共同吟誦這首千古名作。
學生配樂齊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觀察的角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觀察效果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不同。
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并運用增、補、調、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ㄗ杂勺x、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jié)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jié)奏,好嗎?(PPT投影節(jié)奏劃分)
生根據(jù)節(jié)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ㄒ唬┙柚}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方法)
板書:增 補 調 換
。ǘ┻\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才小結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看”
誰來繼續(xù)結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嗎?
能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游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去看看詩人眼中的廬山,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ㄌ疲┌拙右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ㄈ┗钣梅椒ㄎ蛟娗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xù)用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jīng)看到廬山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為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為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游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ㄖ该x、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
四、背誦
五、課外拓展:《登飛來峰》
六、總結
七、作業(yè)
八、板書
題西林壁
景 增
補
理 調
換
教學反思:
教學以來,自己很少聽到關于古詩教學的公開課,因此就借本次機會,對自己在古詩教學上進行一次磨練。
此次教學經(jīng)歷了七次修改,在不斷的修改當中,教案的主線越來越明晰,因此,本次的教學的重點在于教給學生更多理解詩句的方法,而非理解詩中隱藏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在修改與試教的過程中,不少同行不吝賜教,給了我許多真誠的建議和意見,讓我進一步地明白到自己在古詩詞教學上的不足。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增、補、調、換四種詩句理解的方法,我特意借古詩的題目為模板,小結出這四種方法。增,即在詩中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加字來解釋;補,即補充詩中沒有體現(xiàn)的內容;調,即調換詩句的前后順序來解釋;換,即換一種意思去解釋原有的文字。古詩題目的理解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四種方法,第一二句是扶著學生走,第三四句則是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說,去理解。在教學中,學生基本能說到自己利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更加明確地指導孩子說出具體是怎么樣一步步理解出來的則更好。
在入情入境地理解廬山的千變萬化上,我還是欠功夫,沒有很多地帶動孩子體會廬山的面貌多樣,日后要更加注意完善自己的設計,在入情入境的設計上多想,多實踐。
此外,我的教態(tài)、語言的語速與簡練還有待改善,日后必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的嚴謹與簡練。
【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24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0-23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模板09-06
古詩《題西林壁》優(yōu)秀教學設計07-10
古詩《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12-26
古詩《題西林壁》經(jīng)典教學設計05-24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05-24
古詩《題西林壁》學案設計05-24
古詩《題西林壁》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