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題西林壁教案1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廬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zhì)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cè)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ㄊ侵豢此秉c,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2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是蘇軾在游歷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在詩中,作者通過對廬山雄偉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抒發(fā)了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慨,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這么一個道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于學習古詩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驟,即:讀——解——悟。而本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較難掌握,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理解得更透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夠默寫出來。
2、教會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懂得詩中蘊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字面意思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夠?qū)⑷姳痴b并默寫下來。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體會詩中所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爬過山?請曾爬過山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爬上山頂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
2、引入課題:是啊,山上看到的村莊還是原來的那個村莊,但是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景象出現(xiàn)呢?大文豪蘇軾也有過和你們一樣的經(jīng)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寫的一首詩《題西林壁》,看他是怎么為我們解開這個疑惑的。(板書課題)
二、解題
1、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注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ㄔO想:可能有同學不懂“題”的意思,可讓同學們先組詞,比如“題目”“題寫”“問題”等,結合古詩,選擇正確的譯義。)
3、板書課題意思:題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文。
三、初讀詩文,感知節(jié)奏
1、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朗讀古詩的方法自己默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教師范讀。要求:同學們在聽時要注意老師的節(jié)奏,在停頓的地方用“/”作上標記。
3、全班朗讀,教師糾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確讀法。
4、鼓勵個別起來展示讀,大家一起糾音、評價。
過渡:同學們已經(jīng)會讀這首詩了,但是你知道詩中寫了什么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意思
四、學習第一、二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猜想詩意: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同桌間互相說說你猜到的這兩句詩的意思。
3、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ń處煾鶕(jù)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cè)著看,廬山卻變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這兩句詩中,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廬山千姿萬態(tài),從每個角度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有嶺又有峰)
5、延伸:學到這里,你是否想起,我們在上一學期也學過這種描述了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發(fā)現(xiàn)不同的'樣子的文章?
。ㄒ龑W生說出《畫楊桃》中的話:“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保
6、誰來把廬山不同的景象畫一畫?(給時間讓學生作畫,畫完后展示、評價)
7、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過渡:就那么一座山,為什么作者會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導學生說出最后一句詩)
五、學習第三、四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請你根據(jù)注釋猜想一下這兩句的意思。
3、請你說一說,在這兩句來應該注意哪些字的解釋?
識:認識;清楚。緣:因為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4、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ń處煾鶕(jù)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認不清廬山真實的景色,是因為我就身處在廬山之中。。
5、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六、深入體會
1、詩人這樣多次、多角度地看廬山,為什么還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ㄒ龑W生說出最后一句詩)
2、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師歸納:詩人覺得沒能夠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本身就處在廬山之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到廬山的全貌了。
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前兩句與后兩句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后兩句寫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從這首詩中,你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路呢?
(教學設想:生或會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講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處看它的全貌”、“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等)
教師作歸納: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一樣,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即: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根據(jù)學生的作答板書:橫看-----嶺
遠近高低各不同
側(cè)看-----峰
不識真面目當局者迷
只緣在山中旁觀者清
2、談感受:你能不能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平時遇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
八、熟讀背誦、默寫
1、請你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練習背誦
、磐篱g互相練習背誦。
、品纸M競賽背誦。
、菐熒ケ常
、俳處煶錾弦痪,學生對下一句。
②教師說意思,學生對出相應的詩句。
③將詩句順序打亂,讓學生銜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誰愿意站起來給大家展示你的背誦?
⑸自評、共同評價背誦情況。
3、練習默寫
、畔日f一說,在默寫時要特別注意哪個字的書寫?“峰”不要寫成“鋒”,“各”不要寫成“個”,“緣”的右邊上頭不要寫成“互”。
、茖W生練習默寫。
、钦l愿意上黑板來展示你的默寫?
、裙餐u價默寫情況。
九、總結、延伸
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胖该鞔鹪娋涞囊馑。
、浦该劤鲈娭邪牡览怼
、钦勔徽勀銓]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從詩中,我們知道,廬山是一個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觀,所以蘇軾通過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并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詩人一樣,對祖國的美麗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將你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十、布置作業(yè)
1、默寫古詩。
2、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題西林壁教案3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崒憽 〗嵌炔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骼怼 ⌒Ч
不同。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淼木涞脑颉?/p>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教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cè)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板書: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jù)注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就讀成誦。
題西林壁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重點指導“緣”的寫法,注意第四筆和第五筆分別是撇折和橫折。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內(nèi)容,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耄ぐl(fā)興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游戲,要考一考大家。請同學們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過來,然后大聲告訴老師,你所看到的方柱體是什么顏色的?通過這個小游戲我們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體)
2、欣賞廬山風光,引出課題。(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師簡介廬山)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二、解題意、知作者
1、結合注釋解釋“題”、“西林”的意思。
2、說說關于對蘇軾的了解。(課件出示蘇軾簡介。
三、初讀課文,朗讀背誦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古詩仔仔細細的讀上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遍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2、指名一學生朗讀!教師明確難字讀音:
側(cè):cè 廬:lú 緣:yuán
3、聽錄音范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diào)、停頓、重輕音、快慢等。
4、請學生范讀。
5、全班同學跟錄音齊讀,并默記古詩。
6、小組討論賽讀,全班嘗試背誦古詩。
(課件出示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出示詩歌誦讀)
四、探究詩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學生理解“橫看”、“側(cè)看”,讓學生明白“橫看”是從正面看之意。
(2)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引導學生理解“嶺”和“峰”在形狀上的區(qū)別。
嶺 峰
(3)課件出示小練筆,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課件出示小練筆)結合詩句,放飛想象:
從正面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側(cè)面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遠處望,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近處看,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高處俯視,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低處仰望,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4)師隨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讓學生閉上眼睛再次感受廬山的“不同”景象。
(師有情感朗讀:他橫看廬山,山巒起伏;側(cè)看廬山,山峰聳立,他不禁吟誦——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他遠望廬山,云天飄渺,若隱若現(xiàn);近觀廬山,巍峨雄偉,猶如巨人;從高處俯視,廬山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從低處仰望,山峰高峭險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誦——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變換位置看,發(fā)現(xiàn)廬山都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從各個角度看,發(fā)現(xiàn)廬山依然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5)強調(diào)“各”字,讓學生談談除了可以像作者這樣按照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順序來看廬山外,還可以按照什么順序去看廬山呢?
(引導學生從時間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不同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2、品悟“不識”,揭示哲理。
(1)師引導質(zhì)疑:蘇軾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啟示
(3)結合課前的小游戲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去認清方柱體的顏色、結合詩句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引導學生質(zhì)疑應該怎樣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觀地認清事物,對待問題)
(4)結合所學的知識或生活實際談談對“全面客觀地認清事物,對待問題”的理解。
五、歸納小結,升華主題
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寫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你還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客觀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畫楊桃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嘗試把《題西林壁》根據(jù)《世上只有媽媽好》改編成一首歌。
題西林壁教案6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qū)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cè),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nèi),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zhì)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5、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jīng)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cè)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
題西林壁教案7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談話與導入
。薄熒勗挘
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场⒄垖W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么。
。、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初學與感知
。、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峰(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認識“緣”字:
、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 完成填空: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⑶ 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 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贰⒃僮x全詩,要求讀流利。
。、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埂⒄垖W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三、理解與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 齊讀一、二句詩。
、 自查字典,理解“嶺”“峰”的意思。
⑶ 根據(jù)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X: 峰:)
、 說說“嶺”“峰”的區(qū)別。
、 小組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 繼續(xù)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 體會“橫看”“側(cè)”“遠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 ;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 ;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 。
、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學習第二部分:
⑴ 自讀。
⑵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 ,是因為 。
② 因為 ,所以 。
、 ,所以 。
、 之所以 ,是因為 。
⑶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⑹ 質(zhì)疑。
四、朗讀與背誦
。薄醋约旱睦斫鈦碜x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箏曲《漁舟唱晚》;
、 二胡曲《二泉映月》;
、 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jù)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diào)唱出來。
五、升華與拓展
。薄⒂^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說說觀后的感受。
。场⑴e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案8
課 時 備 課
【本學期總第 5 課時】
【本單 元 第 5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zhèn)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nèi) 容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復習學過的贊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chuàng)設情境。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nèi)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nèi)輪流背
【教 學 反 思 】:
課時備課
【本學期總第 6 課時】
【本單 元 第 6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zhèn)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nèi) 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學過的內(nèi)容
1、名背誦 2、默寫《望天門山》
二、學習《題西林壁》
1、屏幕顯示廬山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
。2)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3)教師解答歸納。
5、步學習理解詩的內(nèi)容,討論交流。
。1)老師朗讀詩文或聽錄音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nèi)輪流背。
7、拓展閱讀:
搜集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8、作業(yè)
(1)會默寫其中的一首古詩。
。2)給其中一首古詩配畫,在班中展出。
題西林壁教案9
活動目標
感受和想象古詩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么?看誰說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綠綠的柳樹,很多高高的山、還有人、云彩)那老師現(xiàn)在問小朋友一個問題:你爬過山嗎?你爬到山頂了?你爬到山頂都看見了哪些東西呢?(樹、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說的真好,老師告訴你,畫上的人叫蘇軾,他爬的山名字叫廬山,蘇軾登廬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你們想聽聽么?
二、學習古詩
1、聽古詩范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這首詩了么,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給爸爸媽媽聽好么?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
活動目標:
1、樂意欣賞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活動中積累文學語言。
2、理解古詩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朗誦古詩。
3、通過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
2、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回憶中班上學期學習的古詩《題西林壁》,提取幼兒對古詩的經(jīng)驗。
1、教師: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是蘇試的《題西林壁》,那首古詩寫的是什么?
2、今天我們也要來學一首寫廬山的古詩,不過不是寫廬山的山,而是寫廬山的水,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師出示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1、(出示掛圖)小朋友看,這幅圖畫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3、這是我們江西的廬山,這是廬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一樣,有一首古詩就是描寫廬山的瀑布,我們一起來聽聽。
4、教師完整念古詩,幼兒欣賞。
--師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完整的回答古詩的名字叫《望廬山瀑布》。
--師提問:你聽到古詩里念了什么?(引導幼兒大膽的說出自己在古詩中聽到的內(nèi)容。)
--小朋友,這首古詩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為幼兒一一解釋)。
--教師總結幼兒提問和回答,解釋古詩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nèi)容。
學念古詩
1、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你們想學嗎?
2、幼兒學念古詩,老師大聲的念,小朋友小聲的念。
3、廬山的瀑布,景色好美,這首古詩也寫的很美,我們一起來說說詩人李白的當時的那種心情和意境。
4、當你來到一個景色非常美麗的地方,你會怎樣,心情是什么樣的?
3、我們邊拍手邊念古詩,讀出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
4、我們的詩人還給這首詩,配上了優(yōu)美的音樂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5、這首詩是描寫廬山的水,廬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結束部分
1、復習故事《聰明的烏龜》。
2、小結活動情況下課!
題西林壁教案10
師:嶺和峰有什么區(qū)別?
生:嶺就是山嶺,峰就是山峰。
師:那山嶺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樣呢?誰能用一些詞語來表達一下?
生:山嶺是無邊無際的。
師:無邊無際?
生:一望無際。
師:一望無際?誰能表達得更確切一些呢?它其實是……
生:山嶺是長的,一排的。
師: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連綿不斷”;那山峰呢?
生:高聳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師:好的,山峰是高聳的,這兩個詞形容了山峰的特點。那連起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詩第一句,一邊用手勢來表示:橫著看,廬山的山嶺——
生:連綿不斷(引導學生緩緩張開雙臂,又做波浪狀,表示山嶺起伏);
師:側(cè)過身來觀賞,廬山的山峰——
生:高聳入云(直插云天)(引導學生雙手搭成一個尖角,迅速上舉)。
師:呵,可以選擇你認可的詞匯。那“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其他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又分別會是什么印象呢?閉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誦這兩句詩,你想象自己就在廬山道上跋涉游覽,遠遠地望……湊近了看……抬起頭……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師:遠遠地看——
生:無邊無際的山。
師:唉,這個詞用在這里比較合適了。你遠遠看到了什么?
生: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了。
師:是啊,廬山水汽豐富,廬山云?墒翘煜乱唤^啊。遠望廬山,云霧繚繞;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抬頭——俯下身——
生:我看到鳥在天上飛過,一轉(zhuǎn)眼就飛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見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飛瀑之下又會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峽谷,有水汽不斷冒上來,我看到過的。
師: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這就是廬山:橫著看,山嶺起伏——
生:連綿不斷;
師:側(cè)著看,山峰高聳——
生:直插云天;
師:遠遠地看——
生:云霧繚繞;
師:挨近了看——
生:懸崖峭壁;
師:抬頭仰望——
生:飛流直下
師:低頭俯視——
生:深谷幽潭。
師:再換一個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觀,所以在蘇軾眼里看來,廬山是——讀:
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廬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呢?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變化萬千,千姿百態(tài)。
師:怎么會是這樣呢?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的原因是——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師談詩意語文,列了三點:舉像入境,詩意語文的言語呈現(xiàn);移情體驗,詩意語文的生命敞開;獨特感悟,詩意語文的思想舒展!额}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對“景”的描述實在簡約,乃至抽象,而實質(zhì)上“景”又是那樣的豐譫華美,奇崛誘人。若要暗曉領會“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領略廬山的“真面目”,亂花漸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題西林壁教案11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共3頁,當前第1頁123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觀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2、緣:因為。
3、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課堂實錄:
。ㄉ苷_、流利的朗讀此詩)
師:現(xiàn)在大家出出點子,該怎么學習這首詩?
生:可以通過看注釋理解詩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詞義。
生:還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畫畫。
師:請同學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詩意,可以自學,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學,師隨機指導)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收獲,好嗎?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陡峭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貌,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
生:這是我根據(jù)詩意畫的畫。
師:自己理解了詩意,輕聲把詩句讀一次,想想:有什么疑問嗎?
生: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
師:請剛才畫畫的同學把你的畫展示出來,這是六個角度看廬山,老師請教大家:蘇軾只在這六個角度看了廬山嗎?
生:他只選了六個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這里是虛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幅圖,試著用一句話說說圖意。
生: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
生:每個角度,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師:那么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
生:從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生:從各個方位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師: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問題也一樣。該怎么看問題?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痹诒臼坠旁姷慕虒W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體現(xiàn)在: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zhì)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很有層次感。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題西林壁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習“緣”這個生字。
2.讀懂詩句意思,理解古詩內(nèi)容進而感受廬山的優(yōu)美風景。
3.領會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含義,領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讀詩導入:
師:孩子們,看看這一幅風景圖,是否能喚醒你腦海中的記憶,這是哪里的景色?(生:廬山瀑布)記得李白寫的那首詩嗎?叫《望廬山瀑布》。我們一起來背背好嗎?廬山的風景不僅僅就是這瀑布,你看這峰巒雄偉的山峰,更是那樣的壯麗迷人。大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十多天后,把這里的風景看了個遍,于是在廬山的西林寺寫下這樣一首詩,一起讀詩題。
二、了解題目和作者
三、自學古詩,感受詩意:
1.學習古詩,不僅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更要讀出對古詩的理解,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一下這首古詩。
2.匯報交流:
A:你認為“嶺”應該是什么樣的?“峰”又是何種狀況?說明廬山的景象怎么樣?(生:變化莫測,形態(tài)各異,奇形怪狀等)怎樣能讀出你的這些感受呢?“嶺”和“峰”要重讀。
B:除了從正面和側(cè)面看,詩人還從哪些角度去看?
同樣的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這真是(千變?nèi)f化,變化多端,)讓人覺得(眼花繚亂)這就是廬山,讓我們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吧。
點撥:此山在哪?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識”上,他問自已—,他問山中之人——,他問我們在座的各位——,可是,我們都身在廬山之中,看到廬山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補充鏈接:
廬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廬山在毛澤東的`眼中是——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同樣是廬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蘇軾所說的——
D:揭示哲理:孩子們,要想對廬山的風景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我們應該怎么辦?
同樣,作者僅僅是在說廬山嗎?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錯在哪里?
要想認清一件事情評價一個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全面地,客觀地對待事物,而且還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訓練,總結全文:
九百多年過去了,廬山依舊有她自已的風采,無論時間怎樣流逝,它總還是那樣的變幻莫測,綺麗雄偉。現(xiàn)代詩人董必武在游覽廬山時,也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帶著我們這節(jié)課學會的朗讀方法,來讀一讀這首詩,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廬山 董必武
廬山面目真難識,疊嶂重巒竟勝奇。
乍雨乍晴云出沒,時高時下路平陂。
盤桓最好尋花徑,佇立俄延讀御碑。
如許周顛遺跡在,訪仙何時至今疑。
總結全文:學完了這首詩,我們贊嘆廬山的風景雄偉陡峭,更從詩中懂得了一個道理,這樣的詩是哲理詩,最后,我們端好書,大聲地把這首詩讀出來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嶺:簡筆畫
峰:簡筆畫
不識……不同…..
全面地,客觀地看待事物
題西林壁教案13
一、教育目標。
知識和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墻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紹,可以正確、流利、感情地讀詩。
過程和方法:朗讀和體驗,學習作者傳達感情的手法。
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詩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難點。
教育要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意。
教育難點:理解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有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過程。
(1)引進新課程,激發(fā)知識欲。
談話導入,談旅行經(jīng)驗,引出問題西林壁
(2)初讀課文,質(zhì)疑其。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他的文字展望,與蘇轍、蘇寅并稱三蘇。
2.解決問題。
問題:寫問題。西林:西林寺。墻:墻——寫在墻上的詩。
3、教師范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jié)奏。
4.教師領導學習。
橫看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1)橫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這兩個意思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從側(cè)面看是高峻的山,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出現(xiàn)不同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么區(qū)別?(顯示圖像)
(4)在前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感情?
(5)帶著感情,再讀一遍。
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在這座山里。(團隊合作討論)
(1)學生報告知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報告詩意。
(3)學生與生活聯(lián)系,談學習后的兩句感覺。
(4)全班同學帶著情感,一起閱讀整首詩。
5.總結。
報告本課程的收獲可以是手法、感情、內(nèi)容。
6.配置作業(yè)。
寫四季廬山,早晚廬山,晴雨廬山。
7、板書的設計。
有點兒。有點兒。
題西林壁教案14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 Wall的古詩。
3.了解古詩的意義,了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了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節(jié)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著觀眾”的思想,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激情介紹
老師: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歌頌祖國的偉大國土。你積累了什么樣的古詩?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墻》一詩,在觀賞后仍在歌頌著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fā)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老師:這首古詩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在這一天,我們將用我們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步驟嗎?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么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這么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xiàn)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cè)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為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生動地觀察了這一奇異的場景。他對魯山表示欽佩。你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diào)說出你對自己的感覺嗎?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剛才,同學們很親切地讀了Xilin Wall的書名。但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為什么我說“我不知道真實的臉”?他不是說他是個“山峰”嗎?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么?事實是什么?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復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眾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四.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后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5.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15
教學目標:
★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ㄕn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fā)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yōu)化組合。同時課內(nèi)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jù)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ㄒ唬┙涣鞯谝、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cè)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tài)。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cè),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ǘ┙涣鞯谌、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fā)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jù)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lián)系實際并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jù)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nèi)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nèi)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jù)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xiàn)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將詩意了然于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yè):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梢詫懰脑、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jié)課的感受和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案03-06
《題西林壁》教案11-12
【精】題西林壁教案12-03
【薦】《題西林壁》教案12-04
【熱】《題西林壁》教案12-04
蘇軾題西林壁教案03-25
《題西林壁》名師教案03-23
【精】《題西林壁》教案11-24
《題西林壁》教案【精】11-25
題西林壁教案【熱】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