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原文鑒賞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 送別
唐代 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譯文
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wù)有才者紛紛出來。
連你這個像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
你應(yīng)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jié)你正經(jīng)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
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shè)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
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
遠(yuǎn)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
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釋
(1)綦毋潛:綦毋為復(fù)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2)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3)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6)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7)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后將取道洛陽經(jīng)過江淮回家鄉(xiāng)。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jié),斷火三日。京洛:指東京洛陽。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jīng)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9)行當(dāng):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10)未幾:不久。
(11)“吾謀”句: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zé)o人,吾謀適不用也。’”適,偶然的意思。“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
(12)知音稀:語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xiāng),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復(fù)地進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dá)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dāng)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yīng)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詞充滿了對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賴和希望。“盡來歸”,是出仕不久、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人對天下舉子投身科考的鼓勵,規(guī)勸綦毋潛不發(fā)歸隱,而要振作精神,樹立信心,爭取再考。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盡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度寒食”“縫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guān)切之情。“江淮”“京洛”,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shè)想對方回鄉(xiāng)的快捷與沿途風(fēng)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后兩句規(guī)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于開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為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xù)仕進。
這一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guān)心、理解、慰勉與鼓勵,也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而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diào)并不流于感傷,相反顯得奮發(fā)昂揚。這樣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讀這樣一首送別詩,會讓人有一波感動,有一份溫暖,不僅被詩人對朋友的諄諄告別語所感動,更被詩人對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溫暖。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原文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10-24
唐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鑒賞11-04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09-25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閱讀練習(xí)及答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