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爾登湖》讀后感 推薦度:
- 瓦爾登湖讀后感15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之渙所創(chuàng)作,描寫的是黃河壯觀的景象,抒發(fā)自己的雄偉壯志。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謗毀,去官歸鄉(xiāng)里。家居15年,又為文安郡文安縣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所作從軍、出塞等歌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渙墓志銘》),七絕《涼州詞》和五絕《登鸛雀樓》(《國秀集》署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詩風(fēng)并為古今傳誦的名作。他與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都有唱和。高適曾在《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一詩中稱其“才華仰清興,功業(yè)嗟芳節(jié)”,對他極表欽佩。唐人關(guān)于旗亭畫壁的故事,也記載了他的詩在當(dāng)時所受到的贊譽(yù)。王之渙詩今僅存6首,《全唐詩》收錄。事跡見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及《唐才子傳》、《唐詩紀(jì)事》。
[注釋]
、龠@句描寫太陽慢慢下山時的景象。
、谶@句寫在樓上看到黃河奔流遠(yuǎn)去,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它注入大海的雄偉景象。
、鄹F:窮盡。這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yuǎn)的自然風(fēng)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們還可以賦于它以新的含義:要有更多的知識,更大的成就,為人民服務(wù)得更好,就必須作更大的努力。
[譯詩]
落日依傍著中條山沉下了西天,
黃河?xùn)|去一直奔向大海無法阻攔。
要想把視野拓展得更寬更遠(yuǎn),
你就必須向更高樓層登攀。
【賞析】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rèn)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yáng)中華。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yuǎn)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yuǎn)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jìn)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說“詩忌說理”,應(yīng)當(dāng)說,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詩歌不能宣揚(yáng)哲理。在這首詩里,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說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詩四句二聯(lián),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為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yùn)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yuǎn)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yuǎn),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yuǎn)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jìn)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yuǎn)。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yuǎn)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dāng)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yuǎn)勢古莫比,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diǎn)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jìn)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yuǎn)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yuǎn),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jìn)取的精神、高瞻遠(yuǎn)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yuǎn)的哲理。
登鸛雀樓賞析: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yùn)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yuǎn)。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yuǎn)勢古莫比,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句
后兩句是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yuǎn),看到目力所能達(dá)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是想進(jìn)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yuǎn)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diǎn)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詩句看來只是一個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已,但是其含意是深遠(yuǎn)的,耐人探索的!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的憧憬啊。這兩句詩發(fā)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就把詩篇推引入了更高的境界了,也是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哦。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藝術(shù)手法:
1,動靜結(jié)合
2,虛實(shí)結(jié)合
3,景入理勢
4,全文對仗
作品評價:
1,《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dāng)詩最佳。
2,《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3,《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說“高”字,已自極高。
4,《唐詩訓(xùn)解》:結(jié)語天成,非可意撰。
5,《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6,《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作者資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家喻戶曉
王之渙現(xiàn)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fēng);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后復(fù)出擔(dān)任文安縣尉,在任內(nèi)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fēng)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guān)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fēng)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相關(guān)文章:
登鸛雀樓的王之渙11-14
王之渙 登鸛雀樓09-24
王之渙-登鸛雀樓09-24
登鸛雀樓 王之渙08-27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10-28
登鸛雀樓王之渙10-29
登鸛雀樓(王之渙)11-02
王之渙《登鸛雀樓》10-03
《登鸛雀樓》 王之渙10-08
《登鸛雀樓 王之渙》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