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應物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韋應物: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引導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他僅是一個著名詩人和地方官,而且還是一位佛教信徒。
韋應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韋應物自幼聰慧絕倫,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xiāng)里,被鄉(xiāng)人所怨。15歲起以三衛(wèi)郎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唐代宗廣德至唐德宗貞元年間,韋應物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791)退職,閑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初卒于蘇州。后運回長安,十一月歸葬少陵原祖塋。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韋應物的詩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有“五言長城”之譽。流傳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韋應物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和地方官,而且還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詩歌作品中,有描寫游賞佛寺的詩歌,有描寫與高僧情誼和贊頌高僧的詩歌,還有抒發(fā)修學體悟和感嘆世事無常的詩歌。
一、游賞佛寺詩
韋應物是一位以描寫山水田園和隱逸生活而著稱的詩人,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有一類是描寫游賞佛寺的。由于韋應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歷佛寺便成為他在公務之余的一大樂事。每當他游賞一處道場,都會描寫道場清凈莊嚴的景色,抒發(fā)自己游賞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寬禪師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優(yōu)美環(huán)境的詩歌。詩云:
北望極長廊,斜扉映叢竹。
亭午一來尋,院幽僧亦獨。
唯聞山鳥啼,愛此林下宿。
詩歌中雖然沒有直接介紹行寬禪師,但從詩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禪師禪院環(huán)境的清凈幽雅。禪院很大,長廊一眼望不到邊,行寬禪師的禪房則處于竹林掩映的山間。詩人中午時分來到行寬禪師禪院,感受到禪院的寂靜優(yōu)雅。由于禪院處于山中,人跡罕至,行寬禪師常常獨來獨往。詩人在人事繁雜的官場中沉浮,偷得半日清閑時光,在禪院中感受一下無人干擾的清凈生活,覺得是莫大的享受。在詩人看來,雖然禪院中沒有世人往來,但卻能聽聞到山鳥自由鳴叫的和雅之音,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切煩惱痛苦都一掃而光。最后一句“愛此林下宿”,真實地表達了詩人對這種清凈生活的喜愛。
《登重玄寺閣》是韋應物另一首游賞佛寺的詩歌。詩云:
時暇陟云構(gòu),晨霽澄景光。
始見吳都大,十里郁蒼蒼。
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陸,駢闐會四方。
俗繁節(jié)又暄,雨順物亦康。
禽魚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茲省氓俗,一用勸農(nóng)桑。
誠知虎符忝,但恨歸路長。
詩人在任蘇州刺史時,每逢閑暇時就會到蘇州佛寺燒香禮佛。這首詩歌是詩人游覽重玄寺時所作。詩中的重玄寺,即今天的蘇州重元寺。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梁代,距今已經(jīng)有1500多年的歷史。詩人在清晨到重玄寺游覽,在寺內(nèi)登閣望遠,四面吳都郁郁蒼蒼,才感覺吳都之大,令人難以想象?粗h方吳地山川秀麗,湖海無際,詩人心潮澎湃。吳地風調(diào)雨順,節(jié)日繁華,池中之魚悠然自得地游動,草木充滿了芬芳之香,這些欣欣向榮的景象令詩人留戀。詩人對官場的紛爭感到厭倦,轉(zhuǎn)而產(chǎn)生對民眾的關(guān)心。詩人認為,只有像平民百姓那樣的農(nóng)桑為業(yè)的生活才值得我們羨慕。詩句結(jié)尾“誠知虎符忝,但恨歸路長”,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對做朝廷命官的愧疚之情,詩人很想歸隱像重玄寺這樣的世外之境,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因此感嘆自己歸隱遙遙無期。從這首詩歌中,我們能夠看到詩人由對在重玄寺所見風景的留戀,轉(zhuǎn)向?qū)賵錾畹膮捑,向往佛門的清凈生活,并進而有了歸隱的愿望。
韋應物的游寺詩數(shù)量眾多,諸如《莊嚴精舍游集》、《游開元精舍》、《游靈巖寺》、《曇智禪師院》、《法師西齋》等,都是描寫游賞佛寺的佳作。
二、與高僧的情誼
作為一個佛教信徒,韋應物不僅游賞佛寺,而且還經(jīng)常與高僧談禪論道,借以提升自己的信仰。在詩人眼中,但凡所見之景,所思之事,都會與佛門高僧的修道相聯(lián)系。高僧恒璨禪師是詩人的方外好友,詩人經(jīng)常與他往來談詩論道,并寫有很多表達對恒璨師之間友誼的詩歌。如其《寄璨師》云: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
時憶長松下,獨坐一山僧。
這是一首思念并頌揚高僧的詩歌,詩人雖然沒有與恒璨禪師在一起,但卻常常思念著這位高僧。每當夜幕來臨之時,詩人就會想到處于深山中的恒璨禪師。此時,詩人在想:林間的蘭若夜幕來臨,恒璨禪師的走廊已經(jīng)點上了紗燈。此時此刻,在上人蘭若的長松之下,恒璨上人一定在閉目坐禪了。詩中未見恒璨上人,但詩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詩人對禪師的無比崇敬之情,以及難以言表的深厚情誼。詩歌雖然很短,但一個苦行高僧的形象躍然紙上,在古代的苦行生活中,樹下坐是其中的頭陀行,恒璨禪師經(jīng)常將長松下坐禪作為重要的修行方式。
韋應物的《起度律師同居東齋院》一詩是詩人與高僧起度律師往來的詩歌。詩歌描述了詩人一次與起度律師一起到東齋院投宿的所思所感。詩云:
釋子喜相偶,幽林俱避喧。
安居同僧夏,清夜諷道言。
對閣景恒晏,步庭陰始繁。
逍遙無一事,松風入南軒。
詩人與起度律師相聚非常高興,兩人一起來到?jīng)]有塵世喧鬧的東齋院。在那里,風息林靜,鳥雀無聲,起度律師同詩人一起像僧人結(jié)夏安居一樣在東齋院住宿。夜晚山林寂靜,兩人就佛教的各種問題展開討論。夏日的夜晚,戶外的景色怡人,庭院之內(nèi)樹蔭繁茂。詩人在東齋院忽然覺得自己將一切俗事都放下了。時時來一陣風從窗戶吹入僧房內(nèi),使詩人感到分外的清涼舒爽。從詩歌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詩人與起度禪師來往的頻繁與關(guān)系的密切,而且還能感受到詩人對律師的尊敬和愛戴。
三、贊頌高僧德行
在與高僧的往來中,韋應物不僅得到佛理的指點,也得到為人處世方法的點播。在長期與高僧的往來中,詩人對這些高僧的淡泊名利,清凈苦行的品格深為贊嘆,對高僧的敬意油然而生,表現(xiàn)在其詩歌中,是對高僧的贊頌。詩人的《神靜師院》即是贊頌高僧的佳作。詩云: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
經(jīng)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
憩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
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神靜師是詩人尊崇的一位高僧,詩人有一次到神靜師院中,見到到處布滿青苔,樹林中還有露珠的痕跡,這些景致襯托出寺院環(huán)境的清幽。在這個人煙稀少的隱居之所,詩人遠遠地聽到了神靜師在深竹之中清脆的誦經(jīng)之聲,原來禪師此時正一個人在柴扉之中靜室誦經(jīng)呢。在禪院中的樹上可以安然休息,在清晨的朝陽中還能聽聞山中飛鳥的鳴叫,這種世外桃源般的悠閑生活,令詩人十分舒心。想到塵世許多俗事的煩心與無奈,詩人深深體會到令人沉醉的靜中情趣。詩人不僅在詩歌中描寫了神靜禪院環(huán)境的寧靜怡人,還贊頌了禪師刻苦修道的苦行生活。在贊頌高僧的同時,詩人還對神靜師的修行道場由衷地贊嘆,由此也足以表明禪師遠塵離垢,自甘淡泊的高風亮節(jié)。
恒璨禪師是詩人關(guān)系最密切的方外之友,詩人不僅與恒璨師往來問道,還對恒璨禪師的修道功夫,隨緣處世的品格深為贊嘆。他的《寄恒璨》即是贊嘆恒璨禪師的詩歌之一。詩云:
心絕去來緣,跡順人間事。
獨尋秋草徑,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齋閑,思問楞伽字。
詩人眼中的恒璨禪師心無妄念,清凈無染,亦不執(zhí)著,凡事都能做到任運隨緣。只要能夠令眾生歡喜,禪師都愿意隨緣而做。一次,詩人夜宿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忽然想到禪師。平時自己遇到修行問題,想向恒璨禪師請教,想必禪師應當有空閑時間,詩人很想去詢問一些關(guān)于《楞伽經(jīng)》的問題,并求得解答。詩中既贊嘆了禪師的人品,也贊嘆了禪師對佛理的通達,以及其高深的修證功夫。
韋應物還與唐代著名詩僧皎然有密切的往來。詩人在《寄皎然上人》一詩中,贊頌了皎然上人的詩歌才華和其精進修道的苦行精神。詩云:
吳興老釋子,野雪蓋精廬。
詩名徒自振,道心長晏如。
想茲棲禪夜,見月東峰初。
鳴鐘驚巖壑,焚香滿空虛。
叨慕端成舊,未識豈為疏。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別馀。
茂苑文華地,流水古僧居。
何當一游詠,倚閣吟躊躇。
在詩人眼中,不僅皎然詩才無人能比,而且其道心的堅固,修行的用工更勝于詩才。詩人不僅表達了對皎然上人的贊嘆和崇敬,更表達了對上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四、學修的體悟
作為佛教信徒,韋應物對佛理的探究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及時弘揚佛法,還運用所學的佛法知識指導自己的真修實證。詩人在《善福精舍示諸生》一詩中,就表達了自己對佛教義理的領(lǐng)悟,以及運用佛理來勸化弟子的良苦用心。詩云:
湛湛嘉樹陰,清露夜景沉。
悄然群物寂,高閣似陰岑。
方以玄默處,豈為名跡侵。
法妙不知歸,獨此抱沖襟。
齋舍無馀物,陶器與單衾。
諸生時列坐,共愛風滿林。
詩歌描寫了詩人夜晚在善福精舍開示弟子的情況。精舍林木圍繞,夜晚萬籟俱寂,大眾正好在此放下一切,制心一處,學修并重。詩人認為,在這種難得的修道環(huán)境中,弟子們都忘卻了世間名利,為了聽聞妙法,竟然忘了回家。在這個精舍中,除了陶器和單薄的被子之外,并沒有可用之物,但眾弟子還是畢恭畢敬地有序而坐,聆聽詩人講說佛法,享受這種清風為伴、白云為友的世外純樸生活。在詩歌中,詩人沒有直接例舉自己所講說的佛理,但從大眾聽講的專注與忘卻回家的情形,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詩人對佛理掌握的深邃與精深。
與一般的文人信佛不同,韋應物在探究佛理的同時,還親自坐禪實修,體味禪悅之味。他的《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即描寫了詩人獨居佛寺坐禪修道的體悟。詩云:
幽人寂不寐,木葉紛紛落。
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
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
寧知歲方晏,離居更蕭索。
詩人在深秋的夜晚到佛寺中投宿,夜深人靜之時,卻難以入睡。在這個秋雨綿綿的夜晚,詩人聽到室外樹葉在秋風秋雨的吹打下紛紛飄落的聲音。詩人無眠,于是便在夜晚坐禪習定,直坐到凌晨天色拂曉。在坐禪的過程中,由于秋夜天涼,而詩人還穿著夏天的衣服,感覺到有些單薄。作為一個地方長官,韋應物在坐禪修行的同時,還想到國事人民,感嘆國家雖然剛剛太平,但是離群索居的生活,有時會使人感到有些凄涼。詩人雖然沒有在詩歌中描寫自己坐禪的體驗,但從其徹夜坐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知詩人是一位長期堅持坐禪習定的真修實證的人。
韋應物晚年隱居蘇州永定寺,在寺中由于沒有官場的繁瑣事務,詩人終于可以靜心修學了。“眼暗文字廢,身閑道心精。即與人群遠,豈謂是非嬰。”(《寓居永定精舍》)是詩人對自己永定寺閑居修行生活的寫照。詩人晚年,視力下降,看經(jīng)感到費力,但對于禪修卻從不放松,他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適應這種遠離人群、精進修行的生活了。
五、感嘆世事無常
無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詩人在詩歌中全面描寫了世事無常的無奈與感思。詩人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嘆息。詩云: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詩歌中的故人是詩人的好友,他們在以前曾經(jīng)常聚會談心,飲酒賦詩。但因各自事務所纏,兩人一別竟是十年之久。十年之后再次相聚,兩人歡情依舊,笑顏依舊,所不同的是兩人均已兩鬢斑白。時光的流逝,將兩人從青年帶入到了老年。在詩人看來,十年時光,短暫一瞬間。時光如流水,稍縱即逝,人生即便百年,也不過白駒過隙。最后留給我們的只是對人生易逝,事業(yè)無成的嘆息!都睦钯僭a》一詩,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嘆息。詩云: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花開花謝,年去年來,流年似水,世事茫茫,面對著時光的迅速流逝與人生的苦空無常,詩人感慨萬千。盡管自己身多疾病,但心中還是想著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作為父母官,詩人感到自己有責任讓民眾過一種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可是因時局所迫,仍有很多人居無定所。詩人因自己沒有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無限愧疚。
韋應物的許多詩歌都是感嘆世事無常的作品。如“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長安遇馮著》)“斯人既已矣,觸物但傷摧。”(《傷逝》)這些詩句都描述了世事的無常和別離的傷悲。
韋應物的詩歌從不同方面描寫了游賞佛寺的歡樂,與高僧之間的深厚情誼,贊頌了高僧超越常人的德行。詩人還在詩歌中描述了自己弘揚佛法的樂趣與坐禪修行的體驗。也表達了對人生苦空無常的無奈與感嘆。讀誦韋應物的這些佛教詩歌,我們不僅得到藝術(shù)美的享受,還能從中受到佛法與人生的啟示。
【韋應物:詩歌中的佛教思想】相關(guān)文章:
韋應物詩歌中的佛教思想09-29
韋應物詩中的佛教思想07-29
元稹詩歌中的佛教思想10-17
韋應物詩歌研究09-18
韋應物的詩歌朗讀03-26
韋應物歌行體詩歌10-05
韋應物詩歌的黑夜情結(jié)05-23
分析王維詩歌中的禪宗思想10-29
韋應物《送楊氏女》詩歌原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