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賞析辛棄疾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賞析辛棄疾,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一剪梅·中秋元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上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憶對”三句是回憶以前那個花好月圓的中秋節(jié)情景:天晴風靜,皓月當空,桂花飄香,飲酒樂甚,心情非常舒暢。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寫,生動形象,富于情趣!敖裣比,寫今夜無月的情景,但詞人并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濕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寫賞月不得的愁緒。“渾欲”三句說詞人因不見明月而憂愁,真想乘風上天去問個究竟,為什么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呢,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想問也問不成!皾M堂”三句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白話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蕩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云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具體年份已不可考。
辛棄疾自投南宋以來,從未獲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屢遭權奸彈劾,一貶再貶,直至削職閑居,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救國理想。辛棄疾借此中秋無月之時,將自己那種欲“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的怨恨,那種報國無門、濟世無望、壯志難酬的悲憤全都傾注于問“月”之中,通過該詞表達出來。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辛棄疾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賞析辛棄疾】相關文章: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及賞析10-10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賞析10-29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8-28
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鑒賞10-10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譯及賞析古詩08-28
《一剪梅·中秋元月》賞析09-22
《一剪梅中秋元月》佳句賞析10-10
辛棄疾《沁園春》原文賞析10-22
辛棄疾《水調歌頭》原文及賞析02-27
《賀新郎》辛棄疾原文及賞析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