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解讀
易經(jīng)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nèi)經(jīng)》、《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易經(jīng)解讀是大成之道國學研究院張成老師從多年易經(jīng)研究的角度出發(fā),總結整理出來了,請大家耐心。
《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jīng)失傳。《易經(jīng)》以一套符號系統(tǒng)來描述狀態(tài)的變易,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陰陽一元論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兑捉(jīng)》分為《上經(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由于《易經(jīng)》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jīng)》。
普遍認為《易經(jīng)》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y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jīng)》亦被介紹到西方。
《易經(jīng)》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中國陜西省岐山縣(古稱西岐,西周發(fā)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jīng)》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jù)《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jīng)》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jīng)》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于《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后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tǒng)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xiàn)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jīng)》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jié)”,易即雅樂,都是統(tǒng)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吨芤住繁4媪宋髦茜姽“交響樂”的框架規(guī)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日月為易,象征陰陽。取自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易是占卜之名。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質(zhì)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即天人合一。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
《系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chuàng)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經(jīng)復刻本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jù)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易經(jīng)的起源及歷史)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順乎自然的,表現(xiàn)出易和簡兩種性質(zhì);時時在變易之中;又保持一種恒常。如《詩經(jīng)》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xiàn)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而《易經(jīng)》的“經(jīng)”是指經(jīng)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為《五經(jīng)》。易經(jīng)解讀如同前文所說,“經(jīng)”是后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jīng)》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易經(jīng)》的歷史傳統(tǒng)的說法: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chuàng)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jù)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認為《易經(jīng)》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jīng)》以“乾”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chuàng)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nèi)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jīng)”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jīng)》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jīng)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jù)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并未達致統(tǒng)一。到了漢武帝以后,《十翼》被稱為《易傳》,并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xiàn)代的說法:在近五十年,出現(xiàn)了新的《易經(jīng)》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jù)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和其它書籍,是現(xiàn)存《易經(jīng)》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系辭傳〉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鬃硬⒎恰兑捉(jīng)》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易經(jīng)解讀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jīng)》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后,認為《易經(jīng)》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后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F(xiàn)時一般認為《易經(jīng)》并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于《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戰(zhàn)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說:“棟四世咸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圣未遠故也。《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采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jīng),漢學全非。”
流傳與學派: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y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jīng)》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jù)對《易經(jīng)》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shù)派。義理派強調(diào)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shù)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fā)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shù)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jīng)》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自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后,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tǒng)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易經(jīng)》的構成部分易經(jīng)的內(nèi)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ao2)。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shù)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易經(jīng)解讀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nèi)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tài)或過程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chuàng)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后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tǒng)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xiàn)時便已經(jīng)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詮釋。
【易經(jīng)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易經(jīng)10-25
易經(jīng)講座:解讀乾卦09-25
易經(jīng)解讀:《易》之門09-30
易經(jīng)解讀:變的開始06-17
易經(jīng)解讀:文物衣冠08-02
易經(jīng)解讀:葬的異俗07-15
易經(jīng)解讀:人類文化的起源08-20
易經(jīng)解讀:從農(nóng)業(yè)到商業(yè)08-09
易經(jīng)解讀:罪惡與文明并生09-21
易經(jīng)解讀:“田”字的文化意義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