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行宮》 元稹
元稹的《行宮》 是一首抒發(fā)盛衰之感的詩。
《行宮》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注解】
、傩袑m:帝王外出所住的離宮。
、诹嚷洌杭拍渎洹
、坌冢杭刺泼骰世盥』。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全盛局面,史稱“開元盛世”。賞析 [賞析] 此詩所詠,全在一個“古”字,“古”即“舊”的意思。你看,以前是何等輝煌的行宮現(xiàn)在已變成寂寞寥落的舊房子;以前是光彩可人的宮女,現(xiàn)在已變成白頭老嫗,她們空守著破敗的昔日豪宅,相互訴說著唐玄宗寵愛她們的往事。詩人明言宮女們的今昔,實際是對唐王朝盛時不再的感慨,寫出了當(dāng)時的唐朝正在衰敗。
【韻譯】
早已空虛冷寞的古行宮,零落宮花依然開行艷紅。
有幾個滿頭白發(fā)的宮女,閑坐談?wù)摦?dāng)年的唐玄宗。
【古詩今譯】
唐明皇開元年間,在洛陽建有行宮,并把高宗時的上陽宮修整一新。作者寫此詩時,是在憲宗元和年間,中間經(jīng)過安史之亂,唐代的局面,遠非開元盛世可比,故而他撫今思昔,感慨百端。
古行宮的花兒寂寞的開,當(dāng)年留在這里的宮女,即使幸而建在,美麗的青春少女,也變成了垂垂老嫗,滿頭白發(fā),與年年嫣紅的宮花形成對照。“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二句更是蘊藏著無限的傷感。消逝的青春已無可追回,回憶只有徒增苦澀,還是當(dāng)一次皇朝鼎盛的見證人,以此作為活著的價值,以此來打發(fā)殘余的歲月。
在詩人,感傷的是大唐盛世不在,在今日的我們,似乎更當(dāng)為他們藏在安“閑”細‘說“的自在從容下的麻木絕望而發(fā)一喟嘆。
【評析】
??元稹的這首《行宮》是一首抒發(fā)盛衰之感的詩,可與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參互并觀。這里的古行宮即洛陽行宮上陽宮,白頭宮女即“上陽白發(fā)人”。據(jù)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這些宮女天寶(742-756)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在這冷宮里一閉四十多年,成了白發(fā)宮人。這首短小精悍的五絕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雋永的詩味,傾訴了宮女無窮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此詩首句點明地點:古行宮;二句暗示時間:紅花盛開之季;三句介紹人物;白頭宮女;四句描繪動作:閑坐說玄宗。構(gòu)筑了一幅完整動人的圖畫。當(dāng)年花容月貌,嬌姿艷質(zhì),輾轉(zhuǎn)落入宮中,寂寞幽怨;此時青春消逝,紅顏憔悴;閑坐無聊,只有談?wù)撘淹4饲榇司,十分凄絕。這首詩平實,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給人以想象的天地,歷史滄桑之感盡在不言之中。
詩人塑造意境,藝術(shù)上主要運用了兩種表現(xiàn)手法。一是以少總多。我國古典詩歌講究精煉,寫景、言情、敘事都要以少總多。這首詩正具 有舉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點。四句詩,首句指明地點,是一座空虛冷落的古行宮;次句暗示環(huán)境和時間,宮中紅花盛開,正當(dāng)春天季節(jié);三句交代人物,幾個白頭宮女,與末句聯(lián)系起來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寶末年進宮而幸存下來的老宮人;末句描寫動作,宮女們正閑坐回憶、談?wù)撎鞂氝z事。二十個字,地點、時間、人物、動作,全都表現(xiàn)出來了,構(gòu)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這個畫面觸發(fā)讀者聯(lián)翩的浮想:宮女們年輕時都是月貌花容,嬌姿艷質(zhì),這些美麗的宮女被禁閉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之中,成日價寂寞無聊,看著宮花,花開花落,年復(fù)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白發(fā)頻添,如此被摧殘,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們被禁閉冷宮,與世隔絕,別無話題,卻只能回顧天寶時代玄宗遺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絕。“寥落”、“寂寞”、“閑坐”,既描繪當(dāng)時的情景,也反映詩人的傾向。凄涼的身世,哀怨的情懷,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繪出那樣生動的畫面,表現(xiàn)出那樣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二說這首詩“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六以為這首詩是王建所作,并說“語意絕妙,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個表現(xiàn)手法是以樂景寫哀。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也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xiàn)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xiàn)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fā)相映襯,表現(xiàn)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點評】
這首五言絕語言很平淡,但精警動人,寓意深刻,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說:“語意絕妙,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則說“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近人劉永濟也說“此詩可謂《連昌宮詞》之縮寫”。王建的《宮詞》,白居易的《長恨歌》,元稹的《連昌宮詞》,都是長達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詳盡地描述了唐玄宗時代治亂興衰的歷史過程,感嘆興亡?偨Y(jié)教訓(xùn),內(nèi)容廣博而深刻。元稹這首小詩總共不過二十個字,竟能與長篇巨作比美,真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了。
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鍵在末尾一句。“閑坐說玄宗”,說者,前句已經(jīng)點明是“白頭宮女”。那么,說玄宗又在何時何地?在荒涼冷寞的古行宮,宮中紅花盛開,正是一年春好處。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詩前小序說;“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fù)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這里的“古行宮”,即指當(dāng)時東都洛陽的皇帝行宮上陽宮,“白頭宮女”,當(dāng)亦指天寶年間移置上陽的紅顏少女。從天寶至貞元,已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jì)左右,漫長的歲月,風(fēng)雨的侵蝕,古行宮早變得荒敗不堪了,而當(dāng)年入宮的紅顏少女,也在寂寞孤獨中苦熬了幾十個春秋,如今早已是白發(fā)蒼顏了。她們的青春在此葬送,她們悲怨的淚水在此流淌,她們面對著怒放的紅花在感嘆噓唏。“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透過純樸的字面,我們分明聽到了她們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寫道:“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fā)新。綠衣監(jiān)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采擇百余人,零落年深殘此身。”白詩直截了當(dāng)?shù)氐莱隽四昀蠈m女的幽怨,元詩則點染寥落的環(huán)境,以紅色宮花和白頭宮女相互襯托的.筆法,通過形象對比來揭示宮女的悲慘生活和心理活動。二詩相比,一具體,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熱烈淋漓見長,一以境界的深沉雋永取勝。
這里,寥落古行宮中的白頭宮女,還是唐玄宗時代歷史的見證人。熟悉這段史實的人都知道,唐玄宗在其繼位后期,寵幸楊貴妃,終日沉溺在淫樂酒色之中,把政務(wù)全部委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朝綱紊亂,諂佞當(dāng)?shù)溃K于釀成安史之亂。亂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從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長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說;“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詩,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憒好色與亡國致亂的歷史因由。其諷刺與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這首短詩當(dāng)然不可能象白詩那樣鋪張揚厲,極盡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對照、暗示點染等方法,把這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高度濃縮,加以典型化的處理,從而讓讀者自己去回味咀嚼。你看那寥落的古行宮,那在寂寞之中隨歲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宮花,那紅顏少女的變?yōu)榘装l(fā)老人,不都深深地帶有時代盛衰遷移的痕跡嗎?白頭宮女親歷開元、天寶之世,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人。她“閑坐說玄宗”的由治而亂。沈德潛說:“說元宗而不說元宗長短,佳絕。”這本是詩篇主旨所在,也是詩人認(rèn)為應(yīng)引以為戒的地方,卻以貌似悠閑實則深沉的筆調(diào)加以表現(xiàn),真是語少意多,有無窮之味。
拓展閱讀:元稹的情詩 甚解
繼齊梁宮體和初唐宮廷詩之后,中晚唐是一個艷體詩的時期。只不過,詩歌主角從宮廷侍奉轉(zhuǎn)到了外廷士大夫,詩歌內(nèi)容從感官享受轉(zhuǎn)到了真情實事。中唐時期的元稹,便是一個寫情詩的高手。他在元和七年自編詩集,稱“有悼亡詩數(shù)十首,艷詩百馀首”。既為艷詩,那就不是寫婚內(nèi)的情感。讀元稹的《遣悲懷》就可以知道,婚姻生活都是充滿柴米油鹽,遠不如艷遇更能表現(xiàn)文人的浪漫情調(diào)。
元稹的《會真詩》便是寫男女幽會的情景:“更深人悄悄,晨會雨蒙蒙。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庘O行彩鳳,羅帔掩丹虹。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東。戲調(diào)初微拒,柔情已暗通……汗流珠點點,發(fā)亂綠蔥蔥。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留連時有恨,繾綣意難終。”這首詩見于元稹的《鶯鶯傳》,實際上是元稹寫自己年輕時的情史。以露骨文字描寫甜蜜的愛,這似乎也是古今中外文學(xué)家表現(xiàn)人性的特權(quán),盡管這算不上好的文學(xué)。
貞元十六年,元稹游蒲州普救寺,遇見美麗多情的鶯鶯,墮入情網(wǎng),在三五明月夜逾墻爬樹,終于私會西廂。后來元稹赴京應(yīng)試,與鶯鶯斷了關(guān)系,還自詡能“忍情”,獲得時人“善補過”的贊許。這也證明,《鶯鶯傳》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今人大多同情鶯鶯,鄙視張生。鶯鶯多愁善感,能歌會詩,是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而張生始亂終棄,還振振有詞,實在是個負(fù)心的男兒。一般說來,人們還是更喜歡沒有男女間道德沖突、結(jié)局圓滿的《西廂記》。
陳寅恪曾考證“會真”就是遇仙,東晉的游仙詩是求長生,唐代的游仙詩則是狎妓。元稹出身士族,其母持家禮法甚嚴(yán),雖然元稹少年時就冶游放蕩,但他后來另娶韋叢,顯然是為了門當(dāng)戶對而背棄出身低微的鶯鶯,否則他用不著這樣做。這里,還有一個有力的旁證。《會真詩》中的“宋家東”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在六朝和唐代有著固定的內(nèi)涵。遍檢《全唐詩》,凡是用“宋家東”或“東鄰”的,無一例外都專指歌伎一類社交女子。如晚唐崔涯久游維揚,每題詩倡肆,立時傳頌,其《雜嘲》:“二年不到宋家東,阿母深居僻巷中。”便分明是寫倡肆之作。
我們還可以比較另一篇唐傳奇《霍小玉傳》,倡女小玉母親本為顯宦寵婢,主人卒后遣居勝業(yè)坊古寺曲,而鶯鶯母女也是在主人卒后寄寓蒲州普救寺。看來這是唐代一個較普遍的現(xiàn)象,顯宦家的妾媵在主人逝世后,常常會被遣居在外,鶯鶯的身份大概就類似小玉。雖然這樣的女子仍以嫁人為正途,在社交方面,又比貴族少女有更多的自由。細讀小說,鶯鶯母親鄭氏對于崔張的結(jié)合,也是處處在故意促成。唐人重視門第婚姻,這是崔張悲劇背后的重要原因。
始亂終棄是由于社會地位,這讓有平等觀念的現(xiàn)代人更難接受。即使在元稹的時代,在文學(xué)作品中描寫背棄寒女,炫耀“忍情”,照樣會遭到士人階層的譴責(zé),就像《霍小玉傳》中的描寫。所以,元稹才會故意模糊鶯鶯的出身,使得張生的“忍情”看上去是對強烈愛情的恐懼。文學(xué)的加工在這里顯示出魅力,于不經(jīng)意中表現(xiàn)出男女之間永恒的沖突:愛情得到后的厭倦與失望。張生后來還想去看望鶯鶯,結(jié)果卻遭到拒絕,這一切都使他身上的人性比鶯鶯顯得更為復(fù)雜,也更具悲劇性。
元稹絕不是一個虛偽薄情的人,他遵從的不過是從古至今許多人的婚姻選擇。說到底,愛情與婚姻是有區(qū)別的,故事的沖突本質(zhì)因而也不像作品的時代離我們那么遙遠,它使我們在形而上的層面得以體驗生活中某種內(nèi)在的普遍性。元稹未能跨過生活的門檻,但他對這段感情卻刻骨銘心,當(dāng)他把對鶯鶯的思念轉(zhuǎn)移到精神層面時,便寫下了一些有真情的詩,其中就有膾炙人口的《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如果沒有愛情的失敗,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詩歌。
此詩作于元和五年春,其時元稹被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宋人范攄認(rèn)為這是他懷念亡妻韋叢之作,然用巫山艷遇比喻夫妻關(guān)系,發(fā)誓從此無心艷游,即使是風(fēng)流才子的元稹,也未免輕浮得離譜。但如果這是思念鶯鶯,那感覺就不同了。惟有愛情的想象可以自由飛翔,那低回繾綣,于千萬人中只愛一個人的浪漫情感,足以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心靈顫栗。
【《行宮》 元稹】相關(guān)文章:
元稹 行宮05-15
行宮 元稹11-25
《行宮》元稹02-28
元稹《行宮》01-12
元稹《行宮》 賞析06-09
元稹《行宮》原文11-29
元稹《行宮》翻譯11-29
元稹 《行宮》賞析11-27
元稹《行宮》賞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