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八則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在現(xiàn)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guī)范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八則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試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學則殆殆:( )
。2)學而不厭厭:( )
(3)不憤不啟 不憤不啟:( )
2.下列各組中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人不知而不慍 擇其善者而從之
B. 可以為師矣 可以一戰(zhàn)
C. 必有我?guī)?strong>焉 不可褻玩焉
D. 有朋自遠方來 自三峽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 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C.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D.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 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一句翻譯成白話文 。
5.用原文填空。
。1)為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教師應抓住恰當時機進行開導,正如文中所說:
。2)從文中任選一則表明學習態(tài)度的句子寫在下面:
6.相關內(nèi)容鏈接。
。1)給下面一則斷句,并加上標點。
子 曰 德 之 不修 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 改 是 吾憂也
(2)③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也會獲益匪淺,請另外寫出《論語》中你熟悉的一則(不得與試卷上的相同),并簡要說說對它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滿足、心里想弄明白卻不能夠。
2. B
3.A
4.聰明并且勤奮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人們稱他為“文”啊。
5.用原文填空。(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②略。
6.(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2)略。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2.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賞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稘h書·藝文志》中有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論語》未能幸免,幾乎失傳。漢代經(jīng)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流傳,即《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豆耪撜Z》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fā)現(xiàn)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論語》,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寫成,為古文本,史稱古文《論語》,共有二十一篇!洱R論語》是齊國學者所傳,有二十二篇!遏斦撜Z》為魯國學者所傳,有二十篇!洱R論語》和《魯論語》均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成,史稱今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語》為根據(jù),參考《齊論語》與《古論語》進行考證修訂,改編成《張侯論》,并為官府列為官學。東漢時期,鄭玄又以《張侯論》為本,參考《古論語》和《齊論語》再加以改訂,即成為今本《論語》。《古論語》和《齊論語》從此亡佚。
今本《論語》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無實際意義。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語錄體,章節(jié)簡短,每事一段?鬃友普T,教誨弟子,或言簡意賅,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語言生動活潑、含蓄雋永、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有不少語句已成為格言和成語,如“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p>
《論語》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眾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鬃右虿氖┙蹋瑢τ诓煌膶ο,考慮其不同的素質(zhì)、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如《顏淵》篇中所述,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聞斯行之!币驗椤扒笠餐,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內(nèi)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jīng)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何謂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要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jié)果?鬃舆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便是“剛、毅、木、訥”(《子路》),即剛強、果斷、質(zhì)樸、謙虛。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這便是“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釉唬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論語》一書,對后世的思想和學術(shù)影響至深,在漢代已被視為輔翼《五經(jīng)》的傳或記,漢文帝時列于學官,東漢時被尊為經(jīng),從此,《論語》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墩撜Z》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有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煜戮踔劣谫t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語》注本眾多,主要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
【《論語》八則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顏淵》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11
《論語》《孟子》閱讀答案及翻譯10-16
《包拯》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10-08
愛蓮說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09-09
《畫蛇添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02
《曲突徙薪》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06-21
況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10
荀子《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5-30
《太史公自序》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09
《讀書之法》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