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2-09-29 16:56:00 我要投稿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蘇軾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詩人,你對他的水調歌頭這首詩有著怎樣的理解呢?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供參考閱讀!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1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fā)人們的藝術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碑斠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硪娫乱(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币彩怯赏露氲降窍桑梢院瓦@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2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本篇為熙寧九年丙辰把酒賞月而作。時蘇軾出川宦游,滯留密州,生活上與胞弟七年闊隔,政治上同變法派意見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感慨身世,激蕩出如許感喟遐思。詞由探詢月輪開始、開闕年代搖曳入題,足見對超塵表示興趣。繼而虛幻憧憬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間?現(xiàn)實眷戀終于戰(zhàn)勝了虛幻憧憬,歸結為人間即是仙境,識度何等明達。人間畢竟不無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轉過朱紅樓閣,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惆悵無眠的人,懷人無寐,月圓人缺,倍添離索。其實人不長聚,月不長圓,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唯愿順其定則,各?堤,共沐明月清輝,襟懷何等曠達。本詞思路由虛而實,由實而虛,由天上折轉人間,由星體妙悟人生!叭擞斜瘹g”三句,以宇宙意識觀照人生,涵蓋自然與人類共同律動,意象愈空靈,意境愈澄澈,意蘊愈玄奧,意念愈明達。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3

  原文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釋]

  水調歌頭: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丙辰:熙寧九年(1076)。

  子由:蘇軾弟,名轍,字子由。

  綺戶:雕花的門窗。

  嬋娟:美女。此處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創(chuàng)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寧九年(1076),蘇軾知密州已有兩年。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幕府掌書記,兄弟六七年未見。中秋之夜,蘇軾攜客人登超然臺飲酒賞月(見《和魯人孔周翰題詩二首》小引,《蘇軾詩集》卷十四),通宵歡飲,豪興大發(fā)。望月思親,賦詞放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這位“坡仙”曠逸的情性和深邃博達的人生思考。

  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jié)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牽人神魂,沁人心脾。詞的意境顯然受李白詩的影響,但又有所新發(fā)!懊髟聨讜r有”兩句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同時又暗用此詩“皎如飛鏡臨丹厥,絕煙滅盡清輝發(fā)”的詩意。明月清輝逼人,美酒香醇醉人,東坡不禁奇想聯(lián)翩!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正是《詩經(jīng)》“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之意,贊美、欣賞之情溢于言表,而詞人倜儻瀟灑之豐神亦盡在這一問之中。進而詞人以謫仙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詞境較李白《把酒問月》更為空靈蘊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捌鹞枧逵,何似在人間?”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xiàn)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徊!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痹鹿饬鬓D,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無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的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游子輾轉反側、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叭擞斜瘹g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順理成章,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結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想象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大異于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shù)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系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xiàn)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jié),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于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穗m因離別而苦,月也并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圓人散呢?繼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局限!案羟Ю镔夤裁髟隆保ㄖx莊《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并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蘇軾的這種自我慶幸和自我寬慰反映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博而復雜,以儒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將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與儒學理論融匯貫通,用以處理行藏、出處、進退之節(jié)。中國士大夫對待人生、事業(yè)的挫折,大體遵循兩條道路:或放棄理想,與世浮沉;或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蘇軾則以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不放棄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極端激烈抗爭,而是聽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態(tài)度來對待。天地無窮,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風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親人分離,他又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寬解祝福……作為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nèi)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4

  原文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遠。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對青燈,搔白發(fā),漏聲殘。老來勛業(yè)未就,妨卻一身閑。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烽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

  翻譯/譯文

  在離朝廷很遠的地方戍守邊疆,騎馬立于劍門關上。在群山中盡目遠眺看不到邊,正北的方向是長安城。百年來,生靈涂炭,百姓受苦,邊境的戰(zhàn)事依舊嚴峻,無數(shù)軍民在戰(zhàn)火中罹難,金人統(tǒng)治時間長了,干的壞事多了必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我親手寫好要求常駐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面對著昏黃的青燈,雙手撓著蒼老的白發(fā),夜晚的沙漏即將流盡,英雄年邁卻功業(yè)未成,不妨歸隱山林。蒲澗的景色優(yōu)美,白云山間,泉清水甜,梅嶺青梅陰陰,都怪我負卻舊約。但在烽煙尚存,逆胡未平的時刻,我的夢魂難以回到家園。

  注釋

 、偎{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2]

 、陂L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鏑(dí):箭頭,亦指箭。

  ④天道:古代哲學術語。原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這句是說,形勢早應發(fā)生變化,敵人必將衰敗,宋朝定會振興。

 、菝穾X:即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因嶺上多梅,故稱。作者為廣州人,故云。

 、奁褲荆涸趶V州白云山上,澗中生有九節(jié)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隱居于此。

  賞析/鑒賞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逼鹁渚痈吲R下,氣勢恢寵,形成全詞的豪邁基調。劍門關為川陜間重要關隘,是兵家必爭之地。詞人于此“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立馬,極目騁懷,自多感慨。以下筆鋒一轉,由豪邁轉為蒼涼。“亂山”二句,寫長安在劍閣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長安”句,既是實指,又是借指,一語雙關。句中雖無“愁看”二字,而愁緒自在其中。亂山無際,故都不知在何處。“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來,實則包含著無窮的悲憤,無窮的血淚。接下去,詞人便承此發(fā)揮,描寫金兵入犯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叭丝喟倌晖刻,鬼哭三邊鋒鏑”,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來中原人民的悲慘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邊境地方更因戰(zhàn)亂頻繁,死者不計其數(shù)!肮砜蕖本洌菍戇吘骋粠А靶鹿頍┰┡f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悲慘情況。這兩句把戰(zhàn)亂之苦描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感同身愛,激起對敵人的義憤。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明確表示:天道好還,否極泰來,胡人的氣運是不會長久的,苦難的日子應該到盡頭了!“天道久應還”五字鏗鏘有力,穩(wěn)操勝券,流露出作者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與陸游“逆虜運盡行當平”,“如見萬里煙塵清”,懷有同樣迫切的期望。緊接著,作者由對北方人民的思念和關注,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職責,表示要親寫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轄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笆謱憽倍浜罋飧稍疲瑝褢鸭ち,字字作金石聲,具見作者憂國憂民的一片赤誠。

  下片以“對青燈,搔白首,漏聲殘”三個短句作過片,寫出作者賦詞時的環(huán)境氣氛:青燈熒熒,夜漏將盡。三句中,重點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來勛業(yè)未就,妨卻一身閑”的慨嘆。由于“老來勛業(yè)未就”,因此作者原來打算功成身退,歸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邊時,曾有感于自己未能像后漢的竇憲一樣,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而慨嘆“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崔與之亦有此感慨。雖然他對家鄉(xiāng)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責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繼續(xù)留在異鄉(xiāng)。他感到有負故鄉(xiāng)的山水,仿佛廣州白云山上蒲澗的流泉,粵北梅嶺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責備他忘了歸隱田園的舊約了!肮治遗f盟寒”五字,是對“妨卻一身閑”句的照應。“怪”、“妨”二字,能把作者“老來勛業(yè)未就”,思家而不得歸的矛盾復雜心境,委婉地表達出來。這兩句貌似閑適,內(nèi)里卻是跳動著作者的報國丹心。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對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層,意思是說:請不要責備我負約吧,在“逆胡未滅”、烽煙未息之時,我又能歸去?其實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念故鄉(xiāng),每當戰(zhàn)事暫寧的“烽火平安夜”,我的夢魂就回到故鄉(xiāng)去了!這兩句思家情深,報國意切,十字融為一體。以此收束全詞,使人回味無窮。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5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鬃釉诎哆厙@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庞斡荆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崎L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俏洳~:據(jù)《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边@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葮O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蓪捰啵褐干駪B(tài)舒緩,心情暢快。

 、首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颍骸墩撜Z·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币馑际

 、丝鬃釉诤舆吀袊@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睍r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田L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⑼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我粯蝻w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jīng)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咸靿q: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jù)《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fā)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yōu)槠届o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蔽咨皆朴辍,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藍圖在胸的自由聯(lián)想。

  接著筆力一轉,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秉c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楚天”當然是指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6

  原文:

  水調歌頭·游覽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shù),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翻譯:

  瑤草:仙草。武陵溪: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此指美好的世外桃源。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遇仙女的傳說混雜在一起。欹玉枕、拂金徽:欹,依。金徽,即琴徽,用來定琴聲高下之節(jié)。謫仙:指李白。白螺杯:用白色螺殼制成的酒杯。

  賞析:

  此詞為春行紀游之作,詞人采用幻想的鏡頭,描寫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沖撞的人生觀,表現(xiàn)了他對污濁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不愿媚世求榮、與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據(jù)此看來,此詞大約寫于詞人被貶謫時期。

  開頭一句,詞人采用比興手法,熱情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xiàn)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云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里,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xiàn)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濕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xiàn)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說李白不在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時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

  “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跋刹荨奔撮_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被ㄈ菝榔G,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象世界中構筑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于其中,并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xiàn)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7

  原文

  水調歌頭·中秋

  米芾〔宋代〕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蓯垡惶祜L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譯文

  中秋的時候,搗衣聲混雜著風聲,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對著這樣的景象,是不會學宋玉去紓解悲愁的。把凄涼的心意收拾起來,給每個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內(nèi)心更加覺得抵不過這樣的幽靜。明月掛在南樓正是我覺得充滿情趣的地方所在。悵惘這樣的胸懷,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聲的韻律悠悠揚揚。在這清平之時,良美之夜,就把這塊地方借給我讓我痛飲?粗@一天可愛的風景,我倚著曲曲折折的欄桿,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著枕頭臨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醒來。

  注釋

  砧聲:也作“碪聲”,搗衣聲。元好問《短日》:短日碪聲急,重云雁影深。蟠蟀:蟋蟀的一種,宋代顧逢曾作《觀鬭蟠蟀有感》。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興況:情趣,意趣。分付:分別付予,這里指給酒樽分別倒酒。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種美酒。清時:清平之時,也指太平盛世。金甌(ōu):酒杯的美稱。甌,杯子。闌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欄桿。闌干,即欄桿。十二,形容曲折之多。欹(qī):斜倚著,斜靠。

  賞析

  米芾寫中秋賞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開月風,上片先寫自己晚來的秋意感受。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征人的習俗,砧上搗衣之聲表明氣候轉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亦是觸發(fā)人們秋思的。李賀時秋來》詩云:“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米芾這兩句著重寫自己的直覺,秋是先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感到颯颯秋風之來臨,因此,才覺得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秋是先聽到蟋蟀悲鳴,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屆高秋了。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秋”,表現(xiàn)出秋的曠逸豪宕的襟懷。秋這句抝折剛健之筆使文氣為之一振。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要給人帶來一種凄涼的秋意,而倔強的詞人不愿受其困擾。所以,接著秋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了?墒恰捌鄾雠d況”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勝其幽僻孤獨。才說“不學宋玉解悲愁”,強作精神,是一揚,這里“倍覺不勝幽”,卻是一跌,如此一來,作者聞秋聲而引起的內(nèi)心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來。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本驮谶@個時候,一輪明月出來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時,明月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為一個銀色的世界,也把作者從低沉壓鋪的情緒中解救出來,于是詞筆又一振。至此,詞人才托出一輪中秋月點明題意。“多情”二字是在詞人的感情幾經(jīng)折騰之后說出的,極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確多情。在反復渲染中秋節(jié)令的秋意,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

  下片寫賞月時自己在月光下“橫玉笛”、“倒金甌”、“倚欄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悵襟懷”的“悵”字承接上下片,巧妙過渡,既遍應上片“不勝幽”的“凄涼興況”,又啟下片的賞月遣懷!皺M玉笛,韻悠悠”,玉笛聲本富有優(yōu)美情韻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詞人馬上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痛痛快快大飲一場。

  “遍倚欄干十二”,說明秋賞月時間之長,賞覽興致之高,于是秋不由神與物游,生發(fā)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卻視之若浮萍,不只見出秋心胸神思飄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際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讀來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興致自然更高,于是詞人不覺豪飲大醉。結句“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不再寫賞月飲酒之后的種種,以不結之語收束了全詞,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這首詞自東坡著名的同題詞之后,能獨樹一幟,勇于創(chuàng)新,確有其獨特的妙處:賞月不寫月華,偏道個人“對景”之感,清景之中見出清趣,頗值用心玩味。

  這首詞借中秋賞月之機,表白了詞人為人的高潔,也流露了秋對“從仕數(shù)困”的些許幽恨。詞的上片反復渲染中秋節(jié)令的秋意,并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詞的下片,側重抒發(fā)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發(fā)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筆空靈回蕩,而自有清景無限,清趣無窮,表現(xiàn)出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的特有風格。

  鑒賞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書畫家。據(jù)《揮麈后錄》記其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這首詞就是借賞中秋之機,表白他為人的高潔。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罢杪暋、“蟋蟀”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搗衣遠寄征人,表明氣候轉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也是一種觸發(fā)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為了突出“砧聲”,增強秋的感覺,屬倒裝句,寫詞人先是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才覺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也是先聽到蟋蟀鳴叫,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進入高秋季節(jié)。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彼斡瘛毒疟妗分杏校骸氨涨镏疄闅庖,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名句,從此,“見落葉而悲秋”,便成為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心態(tài)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傷感的秋景的幽雅,正顯示出詞人的高潔與曠達。

  “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會給人帶來秋意,所以詞人說,讓酒杯里的好酒,把凄涼的情調收起來,就會感覺到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結句:“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是說還有富于情致之處,就是一輪明月在樓的南邊冉冉升起,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成銀色的世界,使人從壓抑沉悶的情緒中解放出來為之清爽。

  詞的下片,側重抒發(fā)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過片換頭“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三句,寫詞人要把他胸中的憂思,用富有情韻笛聲抒發(fā)出來。接著“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二句,承上述憂傷意脈,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來一番吃酒澆愁的情致。下面“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則是寫詞人面對誘人的風物,并不是愜心地去欣賞,而是倚遍闌干在深思。最終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樣的結論。詞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兩句。這是詞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學之后的付諸行動,即要像李白那樣“但愿長醉不愿醒”,“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而遠離污濁的人世,去隱沒江湖之中去。以發(fā)泄他的不滿,這正是米芾晚年學禪的思想基礎。

  《宋史·米芾傳》說:“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植荒芘c世俯仰,故從仕數(shù)困。”米芾這首中秋詞,寫法巧妙,除上片結拍點出“明月掛高樓”外,字面上再沒有“月”字出現(xiàn),然而卻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個銀色世界之下的優(yōu)美境界之中,寫得清空而不質實,正體現(xiàn)了他“不蹈襲前人軌轍”的創(chuàng)新精神,表現(xiàn)了米芾的特有風格。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chuàng)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8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原文與翻譯07-22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04-12

水調歌頭翻譯及原文09-08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8-31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07-10

水調歌頭翻譯和原文10-27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及鑒賞10-28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及賞析10-28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賞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