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商君書修權(quán)》原文及翻譯
古代漢語是與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F(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商君書修權(quán)》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權(quán)。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quán)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quán)制獨斷于君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惟明主愛權(quán)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賞,則下不用;數(shù)加嚴令而不致其刑,則民傲死。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謂明,不欺之謂察。故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先王縣權(quán)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釋權(quán)衡而斷輕重,廢尺寸而意長短,雖察,商賈不用,為其不必也。故法者,國之權(quán)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議,皆不知類者也。不以法論知、能、賢、不肖者,惟堯;而世不盡為堯。是故先王知自議譽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賞之,毀公者誅之。賞誅之法,不失其議,故民不爭。不以爵祿便近親,則勞臣不怨;不以刑罰隱疏遠,則下親上。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勞,則忠臣不進;行賞賦祿不稱其功,則戰(zhàn)士不用,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則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則毀譽之臣在側(cè)。
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堯、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于治亂之道也。故三王以義親,五霸以法正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樂其政,而莫之能傷也。今亂世之君、臣,區(qū)區(qū)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
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quán)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諺曰:“蠹眾而木析,隙大而墻壞!惫蚀蟪紶幱谒蕉活櫰涿,則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隙”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鮮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國無“隙”、“蠹”矣。
翻譯
國家的安定有三個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權(quán)力。法度是君臣共同執(zhí)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樹立的;權(quán)力是君主獨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權(quán)力則國家會陷入危機,君臣拋棄法度只顧私利國家必然混亂。所以確立法度明確公私的界線,并且不因為私利而損害法度,則國家會安定。君主獨掌權(quán)力控制人民就樹立了威信。人民相信君主的賞賜事業(yè)就會辦成,相信君主的懲罰犯罪就不會發(fā)生。只有賢明的君主才珍惜權(quán)力看重信用,不會因為私利而損害法度。所以君主許下很多施予恩惠的空話而不能實現(xiàn),臣下就不會愿意效力;屢次頒布嚴厲的法令而從不執(zhí)行,民眾就會輕視死刑。所有的獎賞都是文治,而懲罰是武治,賞罰是法度的綱要,所以賢明的君主是看重法制的。賢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叫賢明,不被欺騙叫明察。所以重賞之下樹立了信用,而重罰也是必然的。(重賞)不忘關(guān)系疏遠的人,(重罰)不回避關(guān)系親近的人。這樣臣子就不會蒙蔽君主,百姓就不會欺騙統(tǒng)治者。
世上的統(tǒng)治者大多數(shù)都拋棄了法度而任由私人意見來統(tǒng)治國家,這是國家為什么混亂的原因。先王制定秤砣和秤桿,確立尺寸的標準,作為標準沿用至今,是因為制定的各種量制的界限明了。如果拋棄了權(quán)衡而判斷輕重,廢除尺寸而估計長短,即使估計的很準,商人也不會用這種辦法,因為這樣的結(jié)果不是完全肯定的。所以法度也是治國的權(quán)衡。違背法度而靠個人意見,都是不知類推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斷定人是智慧還是愚笨,賢明還是無能的就只有堯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堯。所以先王知道不可以任由私議和稱譽個人來治理國家,必須規(guī)定法律明確標準,符合法律的就獎勵他,危害國家的就要懲罰。賞罰的法度不失標準,民眾就不會有爭議。(如果)不按功勞來授予官爵,忠臣就不會盡力辦事;不按軍功行賞賦祿,戰(zhàn)士就不會打仗。大臣侍奉君主,多數(shù)投君主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奉君,君主愛聽好話大臣就以讒言奉君。君主好法度身邊就會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讒言身邊就都是奸臣。
公私界限分明,平庸的人就不會忌妒有才干的人,無能的也不會忌妒功臣。所以堯舜統(tǒng)治天下,不是從天下獲取私利,是為天下而治理天下;選擇能人而傳位給他,不是疏遠親生兒子而親近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而是明白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義得天下,五霸靠法律控制諸侯,都不是從天下掠取私利的,而是為天下治理天下。所以有功名的君主,天下的人都滿意他的統(tǒng)治,沒有誰能動搖他的統(tǒng)治。如今亂世的君臣都渺小得只重一國的利益和掌管自己官府的權(quán)力,這也是國家陷于危機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國家存亡的根本。
廢除法度喜歡私議,那么奸臣就會買官來求得俸祿,一般官吏就會隱瞞民情而魚肉百姓,這就是人民的蠹蟲。諺語說:“蛀蟲多了,而樹會折斷,縫隙大了,而墻會壞!比绻蟪紶幭嘀\取私利而不顧及百姓,那民眾就會遠離君主,這是國家是“縫隙”。國家常設(shè)官吏隱瞞下情,侵犯民眾的利益,這就是民眾的“蛀蟲”。而國家有了“蛀蟲”、“縫隙”而不滅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賢明的君主確定法律摒去私利,國家就不會有“蛀蟲”、“縫隙”了。
作者簡介
商鞅畫像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人,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zhàn)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jīng)濟上商鞅主張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tǒng)帥率領(lǐng)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商君書修權(quán)》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楊修之死原文及翻譯11-07
《楊修之死》原文及翻譯04-13
楊修之死翻譯及原文07-29
《商君書·說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1-24
浣溪沙歐陽修翻譯原文11-10
鄒忌修原文及翻譯閱讀練習08-28
歐陽修《浪淘沙》原文及翻譯12-07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翻譯03-08
歐陽修原弊原文及翻譯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