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翻譯及賞析
永遇樂 〔南宋〕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詞語注釋】
、俾淙杖劢穑郝淙盏念伾孟笕刍狞S金。
、诤翔担合箬涤褚粯雍铣梢粔K。
、鄞得返言梗褐傅炎哟党觥睹坊洹非脑沟穆曇簟
、艽蔚冢航又D眼。
、葜兄荩哼@里指北宋汴京。
、奕澹褐冈(jié)。
、咪伌涔趦海猴椨写溆鸬呐矫弊。
、嗄斫鹧┝涸(jié)女子頭上的裝飾。
、岽貛В簥y扮之意。
【詞意概略】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后過元宵節(jié)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fā)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于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致。
【古人集評】
張端義《貴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趙明誠之妻!督鹗洝芬喙P削其間。南渡以
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币炎怨ぶ。至于“染柳煙輕,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苯砸詫こUZ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
王士禎《花草蒙拾》: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劉辰翁《須溪詞》《永遇樂·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李調元《雨村詞話》: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
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
【作品賞析】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jié)時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對她的生平有過簡要的介紹),她的早年生活比較安定舒適,作品也多寫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趙明誠短期分離時的“離愁別苦”,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形式優(yōu)美,風格清新,語言自然,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內容則大都局限在個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到她四十四歲時,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趙明誠一起倉皇南逃,不久明誠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國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顛沛流離之苦。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滲透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種感情,在詩文中表達得比較直率,如《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中的“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馬賦》的“亂辭”中的“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及啥,時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詞中則表達得比較含蓄委婉!队烙鰳贰繁闶瞧渲蓄H負盛名的一首。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寓居異鄉(xiāng)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xiàn)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jié)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xiāng),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jié),“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lián)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jié)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jié),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jié)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爸兄荨敝副彼味汲倾昃,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泵显稀稏|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fā)蓬亂,雖又值佳節(jié),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經寫到過她早年生活中歡樂的一面,如《點絳唇》寫她少女時代蕩秋千為戲,《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她泛舟流連忘返,等等。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幾何時,夫死之悲,亡國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變化,以至她“試燈無意思,踏雪莫心情”(《臨江仙》)!半p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雖值元宵佳節(jié),又值“融和天氣”,她也無心去觀燈。不僅如此,她還是個關心國家大事、力主抗金的愛國志士。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妥協(xié)投降,茍且偷安,偏居東南一隅,一味尋歡作樂。從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等書關于臨安過元宵節(jié)的描寫,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際,愈加精妙”(《武林舊事》:“元夕”條)。林升的♀臨安邸》一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寫出了南宋時期統(tǒng)治階級荒淫逸樂的生活以及廣大人民對之不滿的情緒。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憂國傷時的女詩人,又安得而不憤懣、不憂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詩侶”駕著“香車寶馬”“來相召”,被她婉言謝絕了;而她躲到簾兒底下聽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語。這里,在平淡的詞句后面,既有用當年汴京繁華來反襯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當前游人笑語來對比的人我苦樂之別,而在這種反襯對比之中,滲透著作者深沉的故國之思,賦予了這首詞以深刻的社會意義。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讀了這首詞,“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調子填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情調的詞,足見李易安的這首詞的感人之深。
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語言也很質樸自然。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說:“易安居士,南渡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煙農,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后疊云:’于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砸詫こUZ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妙者難。山谷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睆纳厦娴姆治隹磥,這個評語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吳瞿安(梅)先生在《詞學通論》中說:“大抵易安諸作,能疏俊而少沈著。即如《永遇樂》元宵詞,人咸謂絕佳;此事感懷京洛,須有沉痛語方佳。詞中如’于今憔悴,風鬟霧鬢,怕向花間重去‘,固是佳語,而上下文皆不稱。上云’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下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皆太質率,明者自能辨之。”我們認為,吳氏對李清照這首詞的評語是不夠公允的。相反,作者在這首詞的下片中,無論是用當年在汴京賞燈過節(jié)來作今昔對比也好,還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歡樂來反襯自己的處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劃出詩人當前的凄涼心情。真是語似平淡而實沉痛已極!苍撐恼罗D自[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
【欣賞之二】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節(jié)時的感舊之作。據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趙明誠之妻。《金石錄》亦筆削其間。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詞云:……”詞中寫了元宵節(jié)的今昔對照,“懷京洛舊事”,非僅可見自己的孤寂之情,而且可見對國家命運的盛衰之感,據記載,南宋末的愛國詞人劉辰翁就是誦其詞而深得其今昔之感,依其聲而作的。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通過對中州盛日元宵佳節(jié)熱鬧景象和歡樂生活的回憶,與當前節(jié)日悲涼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對比,顯示出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流露出一種飽經憂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對故國和故人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與李清照的.滄桑之感相對應,詞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上闋主要描寫了今日元宵佳節(jié),雖然是天氣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破家亡的憂愁風雨,豈有陪伴朋友去觀燈賞景的游興呢?
在上闋中,李清照先寫元宵之日的入暮景色,夕陽之霞光猶如熔金之狀,暮云彌漫,猶如壁玉相合,“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二句預示著一個可以盡情觀燈的元宵之夜,但“人在何處?”一問,使憂患余生,漂泊他鄉(xiāng)之感頓生,形成了景色與心情的強烈反差。接著“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二句可見早春已經降臨,可“春意知幾許?”一問,則又見暮年孤寂的心境中,實在是春意無多。 霸压(jié),融和天氣”二句,明說天氣之好,可是“次第豈無風雨?”則非僅在對比中擔心風云突變,甚至隱寓世事難測了。“相召”而又“相謝”,熱鬧之中自甘寂寞。
在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中,下闋是更加明顯的對照。下闋主要描寫了回憶北宋汴京元宵佳節(jié)的盛況。婦女們戴上鑲著翡翠的帽兒,插著用金錢捻絲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結伴觀燈,甚是熱鬧。最后又寫現(xiàn)實:而今國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無心梳洗打扮,懶得去燈前月下觀賞游玩。
在下闋中,李清照描寫自己在汴京盛時,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閨門多暇”而喜應景,但是如今地位卻一落千丈,雖然仍然是富家內眷“香車寶馬”的相召,有“酒朋詩侶”的相邀,但“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自非昔日的貴邸深院,丈夫去世多年,潦倒不堪,難免深感凄涼而無雅興了。以上種種對比,使李清照的凄涼愁怨顯得更加具體可感。
這首詞通過強烈而鮮明的對比,將李清照半世飄零、身老他鄉(xiāng)的滿腹辛酸,以及對故國淪亡的哀傷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曲折婉轉、回腸蕩氣。因此南宋末年的劉辰翁在《永遇樂》詞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由此可見,此詞的影響之大,感人之深矣。
宋詞詠節(jié)序之作,多為應時應景。而李清照的這首詞卻以真情實感,哀樂衷其性,慮嘆與乎情,此詞雖然低沉了些,但表達卻極其“真實”.這首詞的語言也不是盡力去織繡,開頭的對句可見工致,“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二句,頗有氣象,而“次第豈無風雨”、“記得偏重三五”、“簇帶爭濟楚”、“怕見夜間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風鬟霜鬢”直至結尾數(shù)句,不避方言俗語,如敘家常,平淡卻入律,通俗非庸陋,這在宋詞中是別具一格的,這也是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成功之處。
下面我就用沈謙《填詞雜說》中對李清照的一句評價來結束我這篇淺析文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永遇樂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永遇樂》的翻譯及賞析06-18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
永遇樂明月如霜翻譯賞析02-14
李清照《永遇樂》全詞賞析及注釋翻譯08-04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與翻譯及賞析08-03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4-27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翻譯及賞析03-26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及翻譯賞析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