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的原文及翻譯
《戰(zhàn)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戰(zhàn)國策的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戰(zhàn)國策楚攻雍氏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于秦,秦為發(fā)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于南鄭、蘭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軍于南鄭矣。”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谑枪テな稀N菏蟿,威王怒,楚與魏大戰(zhàn),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將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經(jīng)與楚戰(zhàn)。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公戰(zhàn)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zhàn)不勝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與昭獻遇于境,其言曰收璽,其實猶有約也!惫倏衷唬骸叭粍t奈何?”對曰:“公必先韓而后秦,先身而后張儀。以公不如亟以國合于齊、楚,秦必委國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實猶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譯:
楚國圍困雍氏,韓國派冷向到秦國借救兵,秦國為此派公孫昧來到韓國。公仲說:“您認為泰國將會救韓國呢?還是不救韓國呢?”
公孫昧回答說:“秦王的話是這樣說的,請你們取道南鄭、藍田去攻打楚國,我們出兵進駐三川,等待您。這樣恐怕秦、韓兩軍永遠也不能會合了!
公仲說:“怎么辦呢?”
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會效法張儀以往的計謀。楚威王進攻魏國,張儀曾對秦王說:‘我們同楚國一起攻打魏國,魏國就會掉頭投向楚國。韓國本來就是魏國的盟國,這樣泰國就孤立了。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國變得強硬起來!@時楚國一定圍攻皮氏。魏國態(tài)度強硬,楚威王大怒,楚國和魏國展開大戰(zhàn),結果秦軍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滿意而歸。觀在秦國表面上聲畜救韓,而暗地里與楚國親善,您依仗秦國態(tài)度強硬,一定輕視同楚國的戰(zhàn)斗。楚國已暗中得知秦國不會幫助韓國,一定很容易同您相抗衡。您如果戰(zhàn)勝楚國,秦國就會同您一道乘楚國之危奪壤土地,攻占三川而歸。您戰(zhàn)不勝楚國,秦國就會阻塞三川全辦拒守,您不能自救。臣下厭惡這樣的事。司馬康三次往反到楚閣的郢都,甘茂又同昭獻在邊境上會面,他們聲稱楚國收回了軍印,不再攻打韓國,其實在這背后仍有盟約!
公仲忍懼地說:“既然如此,那么該怎么辦呢?”
公孫昧回答說:“您一定要先考慮韓國的實力,而后考慮秦國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計謀,而后考慮張儀的幫助,您不如趕快讓韓國同齊國、楚國聯(lián)合在一起,秦國一定會把國家托付給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進攻。這樣您疏遠的不過是張蟻罷了:而實際上仍沒有失去秦國的邦交!
戰(zhàn)國策簡介
《戰(zhàn)國策》主要記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共245年間,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或者說記錄了當時的縱橫家游說各國的活動和說辭及其權謀智變斗爭故事。內容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戰(zhàn)國時期占有絕對比重,不記載前代舊事。有人認為劉向選取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起止時間。由于曾歷經(jīng)包括宋、元、明多個朝代或大或小的修補,加之傳抄和翻刻時的錯訛,F(xiàn)存版本與最初版本差別可能很大。
全書共三十三卷,分“東周”“西周”“秦”“楚”“齊”“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的“策”論。約十五萬字。
《戰(zhàn)國策》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時。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或主線,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據(jù)稱形成之初便有多個版本。
據(jù)說西漢劉向在校理皇家書庫時,對所見的“中戰(zhàn)國策書”,包括六種記載戰(zhàn)國縱橫家說辭的作品,即所謂的中書六種,包括《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語》《修書》,和“國別者八篇”等材料進行了編撰。因書所記載的多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提出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且其內容“大抵皆縱橫捭闔,譎狂相軋傾奪之說也”,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zhàn)國策》,名稱沿用至今。
書名戰(zhàn)國指時期,這點并無多少異議。爭議點主要在“策”字上,劉向在給皇帝呈奏的《書錄》中云,該書是有關“戰(zhàn)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立策謀”,因而定名,書名中的“策”字取的是“策謀”之意?捎胁糠趾笫缹W者依然對書名的含義產(chǎn)生了質疑,如葉德輝和王國維認為“策”應為“簡策”之意,“策”有長短,故又名《短長》。不過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是“策略”。
《戰(zhàn)國策》成書以后,東漢學者高誘曾為其作注。但由于此書一直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因此到了北宋時,已經(jīng)缺了十一篇。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訪之“士大夫之家”,重新補足了三十三卷的簡數(shù)。南宋時期,姚宏搜羅了尚能見到的版本,在曾鞏版本的基礎上,重新校訂整理并加注釋,被稱為“站本”。和姚宏同時的鮑彪也進行編訂并注釋,元代學者吳師道為其作補正,一同流傳,但鮑本質量上并不如姚本。現(xiàn)今所見到的版本,多屬姚本。
作者簡介
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末年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奉命領校秘書,撰《別錄》,其后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治《春秋榖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戰(zhàn)國策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戰(zhàn)國策》原文及翻譯09-24
《戰(zhàn)國策》原文以及翻譯09-24
戰(zhàn)國策翻譯加原文08-29
戰(zhàn)國策魏二原文及翻譯05-07
《戰(zhàn)國策·趙三》原文及翻譯10-02
《戰(zhàn)國策·燕策》原文及翻譯08-29
《戰(zhàn)國策·秦四》原文及翻譯09-24
《戰(zhàn)國策秦三》原文及翻譯10-01
戰(zhàn)國策楚一原文及翻譯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