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4篇
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
面對新的課標,面對新的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新的評價體系,我們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qū)別新課程標準與語文教學大綱的異同,吃透語文教材的特點,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師要進行反思性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教學反思轉(zhuǎn)變觀念,改進教學策略。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自己充當?shù)牟煌慕巧杭仁菍W生的教練員,又是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教師在實踐中感悟教學合理性,為新的教學實踐提供計劃和行動的依據(jù),是反思性教學的主要特征。那么,語文教師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
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新知識層出不窮的變革時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文化科學知識,增強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意識;以“終生學習”的理念來嚴格要求自己,掌握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重新構建自己的素質(zhì)結構。要遵循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途徑,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展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nèi)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nèi)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根據(jù)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置了三個目標:
(1)學習并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
(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鑒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會發(fā)現(xiàn)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于是就要及時進行調(diào)整:
(1)知識目標:學習并積累本文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
(2)情感目標: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
(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鑒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調(diào)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xiàn)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2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強調(diào)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教學反思轉(zhuǎn)變觀念,改進教學策略。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教師在實踐中感悟教學合理性,為新的教學實踐提供計劃和行動的依據(jù),是反思性教學的主要特征。那么,語文教師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增強反思能力
教育教學理論來源于教學實踐,同時又能指導教學實踐。教師反思的對象是自己的教學實踐,而反思的參照系就是先進的教育理論。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又怎能進行反思性教學呢?我曾經(jīng)參與一位青年教師的小學語文教學觀摩課設計,這是一節(jié)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課。當時,我建議這位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生活場景,如通過認讀教師或?qū)W生自己的名字、商標名稱等,創(chuàng)設識字的生活場景,將這節(jié)識字教學課融入到生活場景中,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觀摩課獲得專家學者的好評。我這樣考慮是受益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論。
當然,除了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學習外,還要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豐富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一個反思型教師必須要做到的。
二、反思教學行為,加強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反思
我覺得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包括反思教師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行為、方法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最終達到教師會教,學生會學的目的。
1.反思教學態(tài)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diào)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的已有態(tài)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教學是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認知、達成教學目標的師生共同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學行為是否明確;教師的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的;教師能否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等。
。玻此冀虒W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lián)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反思。如語文教學,可以反思這些方面: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策略,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質(zhì)量的教學策略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強調(diào)要背誦某些詩文,但收效不大。我認為可以采用“復背”的教學策略,通過反復背誦熟記一批優(yōu)秀詩文,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做法可以這樣:一是復背的材料要精選;二是復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復背的過程納入課堂;四是集中時間進行復背訓練;五是開展背誦競賽,寓“背”于樂,及時做好復背情況的反饋。從學生的收獲來看,選取抓好復背的教學策略,的確有利于語言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讀寫能力,最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常此冀虒W中學生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fā)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于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后來,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有的學生擺設小道具,有的學生參與評價等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既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又學習了語文知識。
三、反思教學計劃和教學評價,進行課前課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不僅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與課后的教學評價。教學計劃相對而言是教學的起點,教學計劃是教學目標落實到教學中的具體設想,是選擇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jù)。教師要反思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包括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例如,教師進行反思《挖薺菜》一文教學計劃,就會發(fā)現(xiàn),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當今社會的富裕生活狀況等,學生可能會對作者那種懷念薺菜的特殊感情不理解,學生甚至可能會談及代溝問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有必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從而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評價一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瓶頸,如何完善語文教學評價、建構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很有必要反思我們的教學評價方案,這種包括教與學在內(nèi)的評價方案是否符合現(xiàn)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現(xiàn)代教學觀、人才觀。新的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最新頒布評價方案,都強調(diào)教學的評價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fā)展性和綜合性特點,更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多維評價。例如教學《挖薺菜》,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就不是僅僅看學生理解了哪些詞,會讀那些字,在評價過程中,還可以考查學生的課文朗讀能力、探究問題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如復述、概括文意等,這可以是一種定量的評價,可以是一種階段性的評價,也可以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
隨著教師教學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師的素質(zhì)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語文教師也是如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培養(yǎng)反思型、批判型的語文教師,顯得尤為重要。
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3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教育大師,他的“助產(chǎn)術”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兩千余年,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課堂提問成為語文課上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它通過提問的方式,實現(xiàn)對事物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認識,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學上它主要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他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總是引導人們離開個別去思考普遍,通過揭露對方的矛盾,尋求事物的底蘊,意在得出某種定義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應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稱為是認識事物的指導原則。
這一過程的具體步驟是“反譏——助產(chǎn)——歸納——定義”:
“反譏”指從所討論的論題出發(fā)提出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不斷地提出反問,即使學生答錯也不立刻糾正,而是接著提出補充問題加以引導,使之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否定自己所肯定過的錯誤意見。
“助產(chǎn)”指以暗示性的語言和相關示例進一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新知識并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進而得出結論并獲得知識。
“歸納”指通過對具體現(xiàn)象、具體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本質(zhì),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義”是助產(chǎn)術對話教育的目的,它將所討論的具體現(xiàn)象、具體事物抽象為一般概念,得到關于它們的普遍性認識并表達出來。
這四個步驟又可歸納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破的階段”,即在對方認識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錯誤觀點,在這種情狀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思維的強度加大,思維的頻率加快。第二階段為“立的階段”,通過問答,“精神助產(chǎn)”,定義的歸納,讓學生敘述自己的見解,并最終達到對真理的認識。
這是一種特殊的談話法,實質(zhì)是師生間平等的辯論方法,從他的談話題目就可看出,如“勇敢與怯懦”、“節(jié)制與放縱”、“善與惡”……他以學生自以為知出發(fā),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義、真理是他談話的目的。例如:他向?qū)W生提出“友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自由闡述對“友誼”這個概念的認識,蘇格拉底則通過反諷的方法,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接著鼓勵學生,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引導其接近核心概念,達到他認為正確的答案。
這種引導學生敢于懷疑自己和積極探索新知的學習精神,正是新課程改革中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習的地方。為適應現(xiàn)代教學和中學生自身特點和發(fā)展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方面也應有所進步,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執(zhí)行者,而應該是課程的引導者和啟發(fā)者。在當今素質(zhì)教育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知識至關重要,學生不應成為被動接受知識、消極存儲知識的“記憶倉庫”。
具體說來,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是平等的合作關系;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些理念決定了課堂教學是探討、互動的過程,決定了課堂教學方法必須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為主。因此,“助產(chǎn)術”教學法的“四步驟”,“兩階段”對當今中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師生間的對話運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對話教育,這有利于建立師生平等關系。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不僅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是一種師生雙方處在平等地位上的辯論方法,教師不應以身份、職位的權力來威懾、控制學生,而應以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人格魅力及其創(chuàng)造性勞動本身來感染學生。他們在知識與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擺脫了注入式教學方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既要學知識,又要提升情感,師生的對話便成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與溝通。平等對話是師生交流和溝通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通過平等對話的途徑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得到升華,通過平等對話使學生不但掌握知識,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皩υ挕毙鑾熒g的共同參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遠比“填鴨式”教學法得到的東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教學效率會有很大提高,課堂氣氛也會很活躍。
最后,它能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qū)W生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討論,鼓勵學生對各種的問題提出質(zhì)疑,并在師生、生生辯論中不斷誘導,使學生不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訓練了學生發(fā)現(xiàn)、運用知識的思維和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戰(zhàn)的勇氣,學生的獨立思維、邏輯推理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了啟發(fā)。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助產(chǎn)術”式教學法并不是萬能的,它的歷史局限性和單一性使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師在具體運用時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恰當?shù)剡\用。
提問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要學會有技巧地提問!爸a(chǎn)術”具有一定的機械呆板性:它不問對象、時間和地點,總是運用同一套問答法,一個程序地問下去,這樣就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這并不是一種靈活多變的好方法。有些老師提問次數(shù)太多,問題質(zhì)量低,不具啟發(fā)性;或提問的時機與場合不對,常在學生不愿回答的時候提問,該提問的地方不提問;或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主動發(fā)問的情節(jié),甚至有時教師直接帶出答案,再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
因此針對課堂提問,教師應該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思想上的難點來有效提問,避免“滿堂問”。提問還應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價值,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其“善問”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主動求知。當學生在問題面前卡殼時,最好用旁敲側(cè)擊的辦法引導學生,而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己就說出答案,然后問學生“是不是”,這樣的提問與灌輸并無不同。教師可以將問題變成淺顯的小問題讓學生理解,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或班級名義進行討論甚至爭辯,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單一性要求教師結合其它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演示法等優(yōu)化“助產(chǎn)術”!爸a(chǎn)術”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適應于從已知到未知,這就需要學生和教師都要對其所討論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知識,并積極參與,否則問答便無法進行。因此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做好周密計劃,做好隨時應對學生的準備,且中學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識儲備,更應注意學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識的愿望和熱情。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缺少這樣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注意運用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現(xiàn)代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講究課堂的對話藝術,如李百艷老師在講授《一千張?zhí)羌垺愤@篇文章時,師生對話在表面上看來完美無缺,實則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題目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課文重新擬一個標題。”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她通過這一步希望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適時點評和追問。但是,她在最后沒有總結前面的答案,而是隨著學生的思路“隨風飄去”,進一步提出問題:“隨風飄去的還有什么?”這就將問題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師希望學生學到的和學生實際學到的產(chǎn)生了偏差。這位老師沒有很好地通過提問把握課堂,提問出現(xiàn)了一定問題。
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教學方法,經(jīng)過歷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斷完善。雖然它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對我們今天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仍有很多啟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產(chǎn)術”的實質(zhì),把它適當?shù)亍⒄_地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使它成為一門屬于自己的藝術。
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4
摘要:電化教學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于語文教學,無疑起了節(jié)省時間,增大課堂容量,直觀形象的作用,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有許多不盡合理的地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電教手段必須依靠教師的認真選擇、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合理使用,才能發(fā)揮它的效能。
關鍵詞:電化教學 語文 運用
電化教學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于語文教學,無疑起了節(jié)省時間,增大課堂容量,直觀形象的作用。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有許多不盡合理的地方,現(xiàn)把我的一管之見匯總?cè)缦?
一、濫用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在公開課教學中,使用電化教學手段已成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之一,于是,教師講公開課就盡可能多地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錄像機、錄音機、投影等在一堂課中輪著使用,教師顯得手忙腳亂,學生看得眼花繚亂,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學生疲憊不堪,教學效率并無真正提高。
愚以為,教師教學時,運用電教手段,首先要考慮到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因為電教媒體畢竟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二、放錄音代替教師范讀
我們在下鄉(xiāng)聽課時,經(jīng)?吹竭@種現(xiàn)象,教師把錄音機在講臺一放,完成了范讀任務。原因是錄音機的聲音來自于播音員,吐字、發(fā)音無可挑剔。其實并非如此,因為有的播音員并不完全熟悉課文,尤其是不完全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只憑自己的理解去抒發(fā)感情,因此,感情上抒發(fā)似乎不是情從心出,過于生硬和牽強,缺乏親切感和真實性,因而我以為,教師范讀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師范讀,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形象,學生能很真切地聽到教師本人的聲音,能很真實地感受到老師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流露出的喜怒哀樂,學生會從老師那充滿激情的朗讀、豐富的表情中展開聯(lián)想,受到某種啟迪和教育。
綜上所述,教師范讀絕不能被錄音所取代。
三、投影代替板書
投影儀在教學中普遍使用,一是因為操作簡便,二是教師事先可把教學內(nèi)容寫在投影膠片上,可大大節(jié)省時間。但有的教師卻一省再省,把板書的內(nèi)容也省掉了。我認為投影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它絕不能取代板書。這是因為:
1.投影儀所顯示的內(nèi)容一閃即逝,學生還未反映過來,畫面就消失了,學生的印象是蒙眬的、模糊的。
2.學生通過教師的板書,總結所學的知識,找出重點、難點,學生還可以隨著教師的講解邊思考、邊記錄、邊記憶,學生整理好筆記,其主要內(nèi)容在頭腦中就形成了初步印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四、處理好錄像和教材內(nèi)容的關系
錄像可以把靜態(tài)的物像轉(zhuǎn)變成動態(tài)的物像,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視覺和聽覺形象。有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了錄像片和教材內(nèi)容的關系,播放有關教材的錄像。那些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對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實踐中,我體會到要適時、適度、高效地使用錄像,要注意以下幾點:
1.錄像片較長,要放在課前放。課內(nèi)不能占用很長時間放錄像,否則會減少師生共同品味咀嚼課文的時間,有喧賓奪主之感。
2.要注意錄像片的局限性和語言藝術的豐富性、抽象性,錄像雖為我們提供了聲音、色彩、圖像。比較直接鮮明,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錄像片,“一道凝碧的淚痕”及那種淡淡的憂愁,無論怎樣展開聯(lián)想也無法從中看到。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字,雖不如影視藝術的審美直接、鮮明、強烈,但卻給學生提供了藝術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天地。豐富、抽象的語言文學藝術,有時是不能用簡單直觀的錄像片來圖解的。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都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工具,絕不能用形象代替抽象、用圖像代替文字,電教手段必須依靠教師的認真選擇、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合理使用,才能發(fā)揮它的效能。
【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4篇】相關文章: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1-04
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CAI課件03-06
淺談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2-13
“口訣記憶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07-29
論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妙處04-09
注重積累 學會運用──《觀潮》的教學反思11-10
財務在企業(yè)管理中的運用分析報告09-01
語文教學的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