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jù)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nèi)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lián)系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yōu)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nèi)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nèi)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為什么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找出重點詞:貳、軍、于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 “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敘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yè)
(1)盡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xiàn)象。
(3)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睜T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zhàn)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lián)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lián)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2
【學習重點】
。、重點詞語──若、說、辭、鄙、微、之。
2、熟讀并背誦默寫課文。
。、學習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冊課本P97《怎樣學習文言文》:多朗讀;多背誦;勤做練習;勤查工具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譚桂聲《熟讀成誦培養(yǎng)語感》摘錄。
學習文言文,只有以多讀熟讀為基礎,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學語言,關鍵是練,不需要多講。教學文言文要少講多讀,擺脫“滿堂灌”的解經(jīng)式教學方法。應當樹立這樣的觀念,誦讀也是連,而且是特別重要的練。不僅教師的講要以學生的誦讀為基礎,學生的練也要以誦讀為基礎。因此一定要把誦讀作為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詞義、句意、文意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恰當?shù)陌才旁诮虒W過程中,發(fā)揮它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改變那種講完課文之后才要求誦讀,只把誦讀作為記憶課文的方法的做法。教學文言文,必須讓學生多朗讀多背誦。這里所說的“多”有兩個意思:一是誦讀的篇數(shù)多,凡是教材要求背誦的文言文都要熟讀會背,基本課文尤其要背熟;二是讀的遍數(shù)多,每篇文言課文都要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值得注意的是,背誦應是反復朗讀到自然結果,而不是硬記。熟讀、背誦的要求看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誦讀訓練不僅要指導方法,而且要嚴格要求,關鍵是讓學生長期堅持,養(yǎng)成習慣,樂此不疲。
。场⒊踔性鴮W過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zhàn)》。高2002級五冊還學過選自《左傳》的《殽之戰(zhàn)》;高中一冊《語文讀本》:P233《左傳·鄭伯克段于鄢》、P235《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我國古代的幾部編年體史書:
⑴ 《春秋》,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孔丘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訂而成);
、 《左傳》,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史(相傳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
、 《資治通鑒》,我國古代最大的編年體通史(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
。、“春秋五霸”──春秋時代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通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二十四史”(見課本P88)
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自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fēn等)、《隋書》(唐魏征)、《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唐書(舊唐書)》(五代后晉劉昫xù)、《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五代史(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作者作品
。、作者:《左傳》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編年體歷史著作:《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洞呵铩泛汀蹲髠鳌吩靖髯猿蓵,到晉代杜預作《春秋經(jīng)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才、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例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三、背景材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曏(xiǎng,從前;舊時)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保。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結構層次
。ㄒ唬⿻x、秦圍鄭(1段)
(二)燭之武臨危受命(2段)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所變化?梢酝ㄟ^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釋的幫助下口頭翻譯,教師作有重點的點撥。如果再僅僅局限于詞法、句法、主旨、寫作特色,不僅了無新意,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厭倦,甚至學無所獲。因此,本案例既讓學生充分活動(理解、翻譯),又有教師的即時評價;既重課堂實效,又貫穿情理氛圍。
2、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大程度的提升。
3、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xiàn)最高程度的統(tǒng)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jié)奏。
4、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舞臺。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智成長。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章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nèi)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本篇文章屬于先秦敘事散文范疇,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因此本課時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文學常識,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nèi)容地熱情。初中學生就已經(jīng)學過《左傳》中的《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已經(jīng)有初步得了解,教師不必在課堂開頭即作介紹,可在總結課上學生介紹時,適當補充、點撥。
教學目標分析: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學習本文要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所以設定教學目標為:
1、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 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學會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
4、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品質(zhì)。
教學準備: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對照注解口頭翻譯,提出字、詞、句方面的疑問
2、學生借助資料、網(wǎng)絡查閱本文的相關背景
3、教師提供春秋形勢圖、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激趣導入:
中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說,還有“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論。口才真的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么?
二、 整體感知
1、文章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大家可以再加上一個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現(xiàn)文章的內(nèi)容么?“燭之武說退秦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互復述故事
3、在對課文基本熟悉的情況下,請大家從鄭國、燭之武的角度出發(fā)概括各小節(jié)的內(nèi)容。(此步驟為后面的活動作鋪墊)
教師導引:如:第四小節(jié) 逼退晉師
如果僅僅概括成晉國退兵則角度不對
如果僅僅概括成鄭國解圍則不夠全面(完全寫鄭國)
4、文中攻打鄭國的,除了秦師,還有晉師,為什么燭之武不去退晉師呢?
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5、晉國后來退兵了么?為什么晉會退兵呢?
請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三、質(zhì)疑探究(解決文言知識)
在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我們力求落實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課前對字、詞、句的理解有什么疑問,現(xiàn)在解決了哪些?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示例①:“夫晉,何厭之有?”如何理解?
點撥:“厭”根據(jù)上下文應該如何理解?根據(jù)后面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有“貪得無厭”的意思,那這里的“厭”應該和“貪得無厭”的“厭”一樣理解為滿足。
“何厭之有?”和《陋室銘》的哪句話結構類似?“何陋之有?”聯(lián)系舊知可知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示例②:“亦去之”中“去”理解為“離開”嗎?(以前學過這個義項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去國還鄉(xiāng))。還有什么更準確的依據(jù)么?“亦”是“也”的意思這個“也”應該是緊承上文秦人回國而言的,所以“去”理解為“離開”。
總之,引導學生利用兩把鑰匙:A聯(lián)系上下文;B聯(lián)想已知詞語、句式。
四、賞讀品味(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朗讀第三小節(jié),注意讀出語氣,并說出為什么這樣讀。
朗讀時不必陷入朗讀的技術主義,但應把握一些明顯的停頓與變化,如:“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應該讀出下降的、低緩的語勢;“夫晉,何厭之有?”“不闕秦,將焉取之?”連續(xù)的問句,應讀出上升的、急促的語勢。讀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說辭藝術性的品味,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讀,不能停留于應該怎樣讀。
附:第三小節(jié) 誦讀指導:
、贍T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乙詿﹫(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五、總結延伸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蹲髠鳌分杏性S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敘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清二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啟發(fā)質(zhì)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處么?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聯(lián)晉圍鄭、又糊涂地與鄭人盟,他是怎么考慮這件事的?
六、作業(yè)布置
請分別以秦、晉、鄭三國史官的身份重新記錄這一歷史事件(讓學生體會寫作目的與文章剪裁的關系,讓學生體會本文鋪墊的巧妙),可適當加以合理推測。
素材推薦:
【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并答應割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前戰(zhàn)的余波。
【主要人物】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T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春秋五霸之二:晉文公、秦穆公
可選擇《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關內(nèi)容加以介紹。
【作者作品】
1.關于《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薄墩撜Z·公冶長》
2.關于《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文章優(yōu)美,其記事文對于極復雜之事項——如五大戰(zhàn)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jié)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jīng)文考》卷一六九引
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huán)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jīng)營草創(chuàng),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jīng)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嚨聒沸騰;論備火則區(qū)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螂檗o潤簡牘,或美句人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史通·雜說上》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人們常用“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來形容那些縱橫捭闔的外交家,用“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來形容那些高明的謀略家,這并非溢美之詞。相信大家學習本文將會感受到這種風采。
一、檢查課前預習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3)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字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
瑕xiá闕quē秦杞qǐ子逄páng孫
3文常本文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他還作了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按呵锶齻鳌
二、課文探究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3.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自主學習):
①秦、晉圍鄭,……且貳于楚也。
、谖岵唤庠缬米樱秽嵧,子亦有不利焉。
、矍、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崞溥也。
4.了解主要人物(自主學習)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5.全文中心寫了件什么事?故事情節(jié)是怎樣展開的?(合作探究)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全文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晉圍鄭,既點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燭之武臨危受命。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后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jù)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于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御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盟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后,晉侯毅然撤軍。說秦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6.學生討論交流。
討論題:簡析燭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辯士
總結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三、課后作業(yè)翻譯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5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如“軍、遠、鄙、東道主、行李”等。
3、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語法現(xiàn)象
學習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如擺事實、講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一說
歷史上有名的口才出眾之人(如, 藺相如、諸葛亮、鄒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題
燭之武 退秦師 加一個字,使之能概括課文內(nèi)容。(可填“勸、智”等)
燭之武退秦師,關鍵詞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傳》與左丘明簡介
1、聯(lián)系初中九年級《曹劌論戰(zhàn)》所介紹的《左傳》知識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左傳》與《國語》的區(qū)別
《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寫此作時,左丘明已雙目失明,他是史家的開山鼻祖!蹲髠鳌分赜浭,《國語》重記言
四、追溯歷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晉(晉文公) 齊(齊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莊王)
晉國簡史
晉獻公 → 晉惠公(夷吾)-----朝濟而夕設版焉(得罪秦)
↘ 晉文公(重耳)-----經(jīng)過鄭,鄭對之不善
↘大女兒(秦穆公夫人)
晉襄公
晉靈公(晉靈公不君 用彈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殺廚師)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串講、品析課文
1、(1-2)自然段,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用課文原句回答,并翻譯)
2、(3)自然段,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一共有五點
A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過已鄙遠,君之其難也。”(注意“執(zhí)事、縋、鄙、越”等)
B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注意“舍、東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賜、許、朝、夕、濟、設、版”)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注意“何厭之有、封、肆、闕、焉、圖”)
二、思考:
分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擺事實,哪些是講道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A和 D是擺事實
B C E 是講道理
最關鍵的一點是E 因為秦最擔心的是對方的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課時
一、討論: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與,不知
4、以亂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與、知、易、武”, “吾其還也”的“其”
二、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三、思考并討論: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四、作業(yè)
背誦課文,并閱讀《左傳》一書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6
教學過程:
1、導入:本學期我們學了哪些文言文?
《陳涉世家》——我們認識了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
《唐雎不辱使命》——我們認識了有著凜然正氣的唐雎
《出師表》——我們認識了忠心耿耿老臣諸葛亮
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獎③摹段男牡颀垺匪褪菭T之武。今天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2、早讀要求同學們對照注釋熟讀課文,大家讀好沒有?下面來檢查一下。
3、檢查:你能說說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嗎?溫馨提示:講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ㄇ貢x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秦晉撤退)
還不行的,以給上面四個方面補詞的形式完成。誰圍鄭了?什么情況下受命?
鼓勵學生讀懂這么多不錯
4、是怎樣說退秦師的?看書用自己的話回答。看來同學們對課文還不熟悉,不要緊,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和形象
5、出示學習目標: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
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
6、結合注釋自由讀課文。齊讀課文。
7、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口頭翻譯課文。要求:不會翻譯的字詞請圈起來并舉手,老師會走到你身邊告訴你。等會兒看誰翻譯得更流利。教師巡視
8、落實字詞句翻譯。詞的翻譯,課件展示文段中加點的,口頭翻譯,詞不離句;句的翻譯在導學案上,筆做。
9、同學們都很積極。我想,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那叫能讀書;如果讀書中還能自我思考,提出問題,那叫會讀書。同學們在閱讀本文中,有沒有迸出的一兩個疑惑呢?請寫出來,也可以直接在課文旁邊批注。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鬃
學貴有疑!祆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曾說過
如學生不能提,教師拋出自己的問題——如為何要打鄭,燭之武是怎樣出山的,怎樣勸說的?為什么勸說秦王而不直接勸說晉王?對這些問題不解決,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qū)で髱椭幸饬粝驴杖,也為?jié)約時間。
10、本節(jié)課我們不解決,相信大家會帶著問題查資料,問別人,如果是那樣,你真的是個做學問的人了。
11、燭之武師如何去勸說強大的秦王的呢?打出進攻路線圖,問:假如你是燭之武,我是秦王,你將怎樣勸說我?此部分不花太多時間,只是為下面的精講過渡。
12、齊讀第三段,并再次口頭翻譯本段。你認為哪一句說辭最能打動秦王?想想燭之武勸說采用了什么技巧?
先讀,再口譯,再談看法。此部分精講,花大部分時間
13、在這一探討中總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示弱、離間、利誘、現(xiàn)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zhuǎn)移矛盾
板書
14、對聯(lián)結束。打出:
1、諸葛亮伶牙俐齒舌戰(zhàn)群儒
燭之武能言善辯說退雄師
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文中人物來作對子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燭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文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是個怎樣的人,《左傳》有何特色,請聽下回分解。
板書:《燭之武退秦師》
示弱離間利誘現(xiàn)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zhuǎn)移矛盾
17、當堂練習。
一: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越國以鄙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唯君圖之發(fā)憤圖強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與鄭人盟海誓山盟
二:翻譯下列句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理解課文,用課文中原詞填空
在燭之武勸說秦王時,表明圍鄭的結果是□□□□,如果亡鄭的結果是□□□□,過去秦王對晉王有恩惠,晉王也許下諾言,而現(xiàn)在晉王卻□□□□,更氣憤的是現(xiàn)在晉王不斷擴張領土,勢必會□□□□。
四:兩題選作其一。
1、哲人說,讀史可以明智。讀完本文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假如在標題“燭之武退秦師”的“退”前再加個字,除開加“說”外,你還會加什么?說說理由。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7
【設計說明】
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1、是從文章中獲得背景,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病⑹谴竽懭∩,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讀,做到重點突出。
。、是通過寫頒獎辭這一小作文形式,讓學生對燭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為關鍵的是內(nèi)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決閱讀了卻不知道不會用材料的難題。
【教學目標】
。薄⒗斫夂驼莆瘴闹谐R姷奈难詫嵲~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時間】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曾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僅憑其三寸不爛就勸退敵人的百萬強師?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了解一個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傳奇人物:燭之武。
二、簡介《左傳》
三、初讀感知
1、解決生詞:
貳(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孫(páng)
。病⒎琶依收b,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jù)。
。鞔_):
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板書)一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ㄒ罁(jù):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ㄑa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晉楚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薄⒀凶x燭之武勸說秦王的精彩部分:
、 (師過渡)是啊,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南。在這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危機時刻,燭之武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怎么勸說?
。鞔_):因為之前已經(jīng)讓學生在初讀感知中了解了三國的糾葛,所以學生會直接告訴秦王,之前晉國對秦國食言,點撥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晉君聯(lián)合,想滅掉鄭國,鄭國派使者來說晉國的種種不是。那么自己會怎么想?肯定是挑撥離間,直接更見堅定自己與晉國的盟友關系,那么這樣做只會失敗不會成功。
、 那燭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贏得了秦國的信任呢,請同學們齊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部分。給大家五分鐘結合課下注釋,畫出文中重要的知識點,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ń鉀Q疑難):學生提問,老師點撥字詞。
譯文: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你考慮這件事。
⑶ 討論:
剛才通過串通文意了解到,燭之武也提到了晉國和秦國的過節(jié),但是他是直接提出來的嗎?那么之前燭之武還說什么了,有什么好處?
。鞔_):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從文本譚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分析:
①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笔紫群鼙拔⒌拖碌恼f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要滅亡了,讓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讓秦伯有一種優(yōu)越感,知道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快亡國了,而他是鄭國即將的擁有者。
、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庇绵崌、秦國、晉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國幫助晉國滅掉晉國,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是給對方增強國力。讓秦伯這時清醒的看到自己的處境,讓秦伯必須重新審視一下這一場戰(zhàn)爭的必要性。
③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睜T之武在用利益誘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過鄭國呢,我們鄭國還會提供給你們國家的往來使者所缺乏的東西,潛臺詞就是既然滅亡鄭國給你帶不來好處,而且鄭國還能幫助到你,還是放棄攻打鄭國比較劃算。
④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边@時在提出秦國的同盟國也并不是那么忠誠值得信賴,用事實告訴秦國,以前晉國不就早上剛得到幫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讓秦伯和晉君之間產(chǎn)生隔閡。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燭之武,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只身赴敵營,面對大國之君,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強大的秦晉聯(lián)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無存。燭氏憑伶牙俐齒,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窩,頗令同學們?yōu)橹恼。趁興致正濃,我將事先印好的《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的節(jié)選部分,發(fā)給大家。為激活氣氛,我還模仿說書人口吻,朗聲讀道: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云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huán)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飛乃厲聲大喝日:“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仡欁笥胰眨骸拔蚁蛟勗崎L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日:“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zhàn)?”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慨,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后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目:“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逃奔。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shù),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后人有詩贊日: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讀過聽過之后,學生中有人躍躍欲試:“我們也寫幅聯(lián),寫首詩。”一聽學生有了反應,我趁熱打鐵:“杜甫曾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燭氏退敵,的確令人折服。作為后人,我們有些同學亦按捺不住詩興,想有聯(lián)頌曰,有詩贊日?稍蹅儠(lián)寫詩嗎?其實,這有何難,學就是了!庇谑俏页脵C將對聯(lián)的基本常識介紹給了學生。由于積極性高漲,再加之我借助的是關于解縉的“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常有”的妙趣故事來講析,大家聽得異常認真。最后我說:“張翼德退曹軍與燭之武退秦師,同是退敵,卻各有巧妙不同。比較二者特點,請撰寫個對比聯(lián)。燭氏退敵,妙在三寸不爛之舌強過百萬之師,咱也模仿《三國演義》贊張飛的模式,來個‘后人有詩贊曰’的形式。老師回去也寫,咱們比比看好嗎?”
每人一聯(lián)一詩如數(shù)交上來后,果然不錯。如:
張子璐:“智退秦師燭之武;勇嚇曹賊張翼德。”
苗 俁:“張翼德三聲喝破怯人膽;燭之武數(shù)言扭轉(zhuǎn)霸主心!
侯瑋辰:“張翼德怒吼退雄兵:燭之武妙論動君心!
劉 博:“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難!
一聯(lián)聯(lián)都準確地抓住了二者退的特點,而且對仗工整。有些同學還真拿出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勁頭來,為一個字的對仗工整苦鎖眉頭,搜腸刮肚。而詩昵,亦不乏佳作。
周維伊:“血腥滾滾卷土來,壯士巧言滿胸懷。三言兩語說君去。一場戰(zhàn)事從此埋!
楊 夏:“秦晉圍鄭形勢憂,只為晉侯報私仇。幸而鄭有燭之武,退軍不動一兵卒!
侯瑋辰:“三更秦帳辯聲傳,巧言妙說論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割斷兩家百年緣!
劉 博:“臨危受命身系國,孤身夜出見秦伯。曉以利害裂敵盟,巧舌不負眾人托!
當我把這些詩、對聯(lián)讀給同學們聽的時候,博得了陣陣掌聲。我說:“看看,你們自己寫得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吧。后生可畏呀,我都羞于拿出拙作……”一語未畢,“老師別耍賴,昨天說了要比比!蔽野炎约旱脑姾蛯β(lián)拿了出來:
猛張飛長坂橋三聲大喝退曹軍,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營一番妙語動秦師,憑的是謀。
后人有詩贊日: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伯虎狼兵。
爭強好勝的學生們真的評頭品足開了……
原本是一篇平常的文言文教學,我相機引入了同學們耳熟能詳?shù)娜龂适,借二者相似點,引出了吟詩屬對的學習,既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又學到了詩歌知識。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祖國語言的魅力。豈不一舉幾得。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其寫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及說服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古文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
2、燭之武說服的技巧以及《左傳》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卞X學森抵得上5個師,在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個師呢,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對了,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1分20秒)
2、《左傳》的介紹及文體常識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86頁。我們看到注釋1,課文選自《左傳》!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敿毜木幠晔分。何為“編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說明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另外還有國別體,是按不同國家來編寫的。如《國語》、《戰(zhàn)國策》大家翻到92頁,我們在初中也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大家看注釋1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說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發(fā)生在齊國。還有一個是紀傳體,大家看到88頁,里面列舉了24部紀傳體史書。紀傳體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大家聯(lián)系一下初中學的《陳涉世家》便會明白。其實書本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同學們要學會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1分50秒)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長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間接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后大家對于《左傳》的寫作特色會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讀課文: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文。晉侯秦伯圍鄭預備讀。(生讀)(1分30秒)
需要注意的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越國以鄙(bí)遠亡鄭以陪(péì)鄰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濟而夕設版焉闕(jué)秦秦伯說(yuè)杞(qǐ)子逢(páng)孫
4、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想問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應該怎么停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停頓?軍是駐扎的意思,是個動詞,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很好,說明大家預習了。我們回過來看。晉侯、秦伯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是因為的意思,其是個代詞,代鄭國。無禮于晉是個倒裝句,于晉無禮。介詞結構后置。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晉文公。這里的無禮是指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晉文公當初因為國內(nèi)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經(jīng)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貳是從屬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圖。當時,春秋諸侯國爭霸,鄭國繼從鄭莊公死后,國勢江河日下。然而,它正處在中原地區(qū)的中心位置,一旦晉國、楚國動起手來,倒霉的往往是鄭國。因為兩頭受氣,鄭國就練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就如兩年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前期,楚國實力明顯優(yōu)于晉國,鄭國原先是出兵幫助楚國。但后來晉國使用了謀略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九次出使晉國,與晉國結盟,但是晉國還是心懷芥蒂,同時也是為了爭奪霸權,在兩年后再次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2分50秒)
這一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晉秦圍鄭,以及圍鄭原因和圍鄭的局勢。(板書:晉秦圍鄭)
“春秋無義戰(zhàn)”從課文我們得知秦國與鄭國并無直接的矛盾和沖突,秦國之所以與晉國聯(lián)盟就是想從中獲利。而且他們并不駐扎在一塊,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君埋下了伏筆。鄭國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二段,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1分)(生讀)(20秒)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
生:三個。佚之狐、鄭伯、燭之武
佚之狐他說了什么?他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鄭伯曰,與上一段無禮于晉一樣是個介詞結構后置,對鄭伯說。若是假如的意思。國家危急,佚之狐向鄭伯獻上獻上計謀,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點?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板書:佚之狐慧眼識才)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從是聽從的意思。那燭之武有何反應?辭曰,辭是推辭的意思。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誰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語氣詞,這里是兩個語氣詞連用。已同矣。燭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嗎。咳绻媸沁@樣,佚之狐還敢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嗎?不是,據(jù)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yǔ)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一個人才長期被淹沒,國家危急了才想起我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你說燭之武會沒有怨言嗎?有。對此,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現(xiàn)在情況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啊。
大家注意,這里的是,是個代詞,代替前面所說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這是一個判斷句式。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判斷句,比如說“我是中國人”,常用一個系詞“是”來連接。但是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不用系詞,大家可能會誤以為“是寡人之過也”這里的“是”就是系詞,不對,實際上這里的“是”是個代詞。那什么是判斷句呢?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尤其是用“為”構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里的“為”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的系詞“是”,但在古代漢語里面“為”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因此這不是判斷句。
2、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斷句的句式有
1、……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是……也!笆枪讶酥^也”
可能同學們一時難以明白,沒關系,大家做下筆記,以后我們接觸文言文多了,有了語感就能理解了。面對一個小小的養(yǎng)馬官的抱怨,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他首先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一方面,國家危難,確實需要燭之武出馬,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鄭伯胸襟開闊,敢于認錯。(板書:鄭伯勇于認錯)同時,他站在燭之武的角度說,國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呀。其實,燭之武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鄭國滅亡也不會真對燭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處,然而燭之武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答應了下來。這也看出了燭之武藝高人膽大。(板書)其實,牢騷歸牢騷,國難當前,愛國之人都不會退縮的。另一方面,作者這樣安排劇情豐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時,也造成了波瀾起伏的效果,引人入勝。這一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板書)(2分20秒)
結語:國難當前,燭之武又是如何憑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課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段,試著給燭之武說的話分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好,今天的課到這。同學們再見!
5、板書設計:
一、晉秦圍鄭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識人才
二、臨危受命(主板書)鄭伯勇于認錯
燭之武藝高人膽大
第二課時
1、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板書)我們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學們都知道當時鄭國被晉國、秦國圍攻,鄭國危在旦夕。在這樣危急的時刻,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燭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國家的風口浪尖上,身負使命的燭之武是如何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課文最后兩段。
2、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縋而出,縋是指把人用繩子綁上,從高處放下放。燭之武要去見秦君,得乘著夜色偷偷地讓人從城門把他掉下來,說明了什么?
生:形勢很危急
對,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燭之武為了國家做出的`英勇表現(xiàn)。四個字寫出了事情經(jīng)過,點出氛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這樣凝練的手法是《左傳》特色之一。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晉圍鄭,鄭既之亡矣。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秦國、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就要滅亡了。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若,假如。以,是介詞,拿、用,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執(zhí)事是對對方的尊稱,這句話是說,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就冒昧地用這種方式麻煩您。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越國別的國家來把遠方的土地當作邊邑,您也知道這樣很難。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很好,課文的注釋也很詳細。大家注意,這里的以是連詞,表目的。鄙,本來是名詞,邊邑,現(xiàn)在活用為動詞,把……當作邊邑。亡是一個使動用法,使……亡。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大家注意,這里有幾個古今異義詞。以為,古意是把……作為,是兩個詞,以之為。現(xiàn)代漢語則是一個詞組,以為。東道主在這里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任,現(xiàn)在泛指主人。行李,大家看注釋23,是指出使的人,現(xiàn)代漢語指出門所帶的包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您也沒有什么壞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這里的晉君是晉惠公。這句話是個雙賓語句。為晉君賜,給晉君恩賜。大家學英語也接觸過,雙賓語是指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一般是間接賓語緊接在謂語動詞后,如晉君就是間接賓語。朝、夕是極言晉惠公言而無信之快。誰來翻譯一下: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生:晉國,何時才能滿足的呢?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邑,又想往西擴大邊邑。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就會受益,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何厭之有是個倒裝句,大家以前也見過,應該是有何厭。是賓語前置,之不用翻譯,是用來提賓的。東和西都是方位名詞做狀語。封,原本是名詞,疆界,這里用做動詞,成為……疆界。肆是擴張的意思。闕,使動用法,使……削弱。圖是考慮的意思。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通“悅”高興。還,撤退。
上節(jié)課老師布置大家在課后認真思考怎么給燭之武的十句話劃分層次,不知道大家都認真思考過了嗎?現(xiàn)在我們集體朗讀燭之武的說辭,從秦晉圍鄭到唯君圖之。秦晉圍鄭,預備讀。(生讀)好,現(xiàn)在分為兩個小組,討論一下燭之武對秦君所說的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很好,其實同學們都劃分得不錯。這段話也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話,秦晉圍鄭到敢以煩執(zhí)事。說的是“坦言亡鄭”(板書),第二層越國以鄙遠到鄰之厚,君之薄也。表明“亡鄭有害”(板書),第三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擺明“舍鄭有益”(板書),第四段從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到君之所知也,這是“援引歷史”(板書),剩下的是最后一層,“推測未來”(板書)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燭之武說辭的精妙之處。
第一層是“坦言亡鄭”。燭之武剛一見面就說這樣的話,有什么好處呢?
生:使秦君高興
對,燭之武就是要第一時間消除對方的戒備。大家注意關鍵字“秦晉”大家看到第一段,課文在描述事情時說的是“晉侯、秦伯圍鄭”這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確實是晉國挑起的,秦國只是從中協(xié)助。但是燭之武卻有意把秦國放在了第一位,意在凸顯秦國的優(yōu)勢,表明鄭國的生死大權全在您秦君手里了。燭之武這一份尊重和恭維實在讓秦君心里很受用,也就給了燭之武往下說的條件。其實,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作用。大家想文中共涉及了幾個國家?三個,晉、秦、鄭。春秋之戰(zhàn)就是利益之戰(zhàn),鄭國坦言亡鄭,就表明了我已無力與你爭奪什么,現(xiàn)在關鍵的是您秦君要考慮的是如何從亡鄭中比晉國奪得更多的利益。燭之武一句話就將秦國的矛頭從鄭國身上轉(zhuǎn)移到了晉國身上。這是“以退為進”(板書)
就在秦君心里不由地開始活動時,燭之武不失時機地拋出了土地問題。大家看示意圖。秦國要想占有鄭國,得跨過晉國,這很不利于管理,如果放棄,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只能拱手相讓,秦君會樂意嗎?況且,土地就如西瓜,就只有那么大,別人占得多了,你相對就少了。這是“先示其害”(板書)
聽到這,估計秦君心里也在琢磨著。先示其害后,燭之武接著誘之以利!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蹦鷾缌宋覀冟崌粌H無利還有害,不如留下我們還可以為您出使的人提供住宿和物資。(板書:誘之以利)
秦君動搖得更加厲害了,燭之武引出了歷史上晉國對秦國言而無信的例子。(板書:晉不可信)到最后劈頭直說:“夫晉,何厭之有”并且推測晉國滅了鄭國后為了擴大土地必定轉(zhuǎn)而對付秦國。(板書:晉無所厭)
短短125個字,燭之武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說服秦君。燭之武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從而打動了秦君,最后使秦君不僅放棄了攻打鄭國還與鄭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系。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
秦國原本是與晉國結盟攻打鄭國的,突然轉(zhuǎn)了方向,晉國會有什么樣的反映呢?我們接著看最后一段。同學們齊聲朗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子,預備讀(生讀)
誰來翻譯一下這一段
生:子犯請求攻打秦國,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大家注意,微,是表否定的假設。如果沒有。因:依靠。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如現(xiàn)在的成語“勝之不武”。去,是離開的意思,F(xiàn)代漢語往、到。比如說我們?nèi)ネ馄偶摇?/p>
晉國軍隊終于撤離(板書)
結語:這件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整個課文我們也學習完了。在課后同學們試著將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一些詞類活用找出來,寫在作業(yè)本上交上了。大部分都在課堂上說過,不會很困難。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總結。
3、板書設計:
坦言亡鄭——以退為進一、晉秦圍鄭
亡鄭有害——先示其害二、臨危受命
舍鄭有益——誘之以利三、說退秦師
援引歷史——晉不可信四、晉師撤離
推測未來——晉無所厭
第三課時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把《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疏通了字詞,理清了文章脈絡,還著重學習了燭之武巧妙地說辭,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左傳》的寫作特點。
2、學習《左傳》寫作特點
、澹P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妫懫鸱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㈢.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對左傳的藝術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從同學們交上了的作業(yè)看,同學們都做得不錯,(看實際的具體情況)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總結一下。
3、總結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句式以及重要的虛詞
1、詞類活用
、贂x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
、谌敉鲟嵍幸嬗诰。(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坂徶瘢∫(“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茉絿员蛇h(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2、通假字
①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诠财浞(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
、芮夭f(說,通“悅”)
、菔渌c,不知(知,通“智”)
3、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4、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谪杂卩嵅唤樵~結構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判斷句。
、荩T之武)辭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句
、呷羯徉嵰裕ㄖ闁|道主省略句
、啵〞x)許君焦、瑕省略句
、嶙右嘤(何)不利焉省略句
5、重要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因為,連詞)
、诟乙詿﹫(zhí)事(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伞(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4、其
、傩欣钪鶃恚财浞Вù~,指代“行李”)
、谠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凼渌c,不知(代詞,自己的)
、芪崞溥也(證據(jù)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俟珡闹ù~,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的)
、坌欣钪鶃恚ǚ旁谥髦^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芎螀捴校ㄙe語前置,有何厭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內(nèi)容
2、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常用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借鑒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zhì)疑、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斷準句子
2、結合注釋,再讀全文,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字、詞、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閱讀相關資料
。1)作家作品《左傳》及其藝術特色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通讀課文
范讀正音,注重重點字的讀音,句子的點讀
學生齊讀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基礎知識
1、讓學生讀第一段
明確重點字詞:貳、軍
句子:以其無禮于晉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教師提問題
學生回答、點評,明確重點詞、句子
3、集體朗讀第三段,教師講解,引導背誦
實詞:鄙、厭、說等略
4、學生朗讀第四段,師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實文言知識
5、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增強語感,進一步熟悉課文,試著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翻譯全文,歸納語言現(xiàn)象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3、積累文言知識
4、把握故事情節(jié),注意人物語言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分析導入
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永
恒的盟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贝苏Z用來詮釋
這篇課文的內(nèi)涵及其恰當。
二、理清故事情節(jié),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段:秦晉圍鄭(指出圍鄭的原因)
第二段:臨危授命
討論探究
1、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側(cè)面表現(xiàn)燭之武的才能
2、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學生作答)
第三段:說退秦師
分組討論探究: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師?
明確: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于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焕缓Γ菩闹酶,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退晉。
第四段:迫晉退兵
三、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分析討論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分組討論、探究、提問、總結
燭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
四、拓展思考
學生聯(lián)系全文,概括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五、課堂小結(學生總結)
六、作業(yè)
結合本文的敘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
情節(jié)發(fā)展:秦晉圍鄭臨危授命說退秦師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0
文本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章中國古代記敘散文部分,古代記敘散文則或是記敘古代各國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是記敘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跡,文章結構嚴謹,敘事委婉曲折。面向的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本文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是敘事散文名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提高同學的古文閱讀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熟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常識;(教學重點)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史實;(教學難點)
。ǘ┻^程與方法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4、能夠?qū)W會抓住關鍵詞,概述文章敘事脈絡,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領略燭之武的才華和品德。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2分鐘)
二、文學常識(8分鐘)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15分鐘)
四、初步感知課文(15分鐘)
五、作業(yè)及五分鐘機動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去年紅極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同學們看過了嗎?在最后一集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皇帝的四阿哥弘歷還是擔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當時是怎么跟太后說的,你們還記得嗎?對,他用了《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故事來暗示。大家知道嗎?這篇文章其實來自于《左傳》。這本書記敘了春秋時期大量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本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學常識。
二、文學常識
1、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敘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體裁)呢?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體載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2、中國古代散文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先秦時期散文主要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古代記敘散文源自于先秦歷史散文,主要為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三類!蹲髠鳌肥堑谝徊繑⑹略敿毜木幠牦w史書,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資治通鑒》。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另一部《戰(zhàn)國策》。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所著的《漢書》是斷代史史書。
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那么《左傳》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蹲髠鳌窡o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被稱為“春秋三傳”。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
同學們先齊聲朗讀一遍,疏通生字詞,注意語氣和停頓。(基本解決字詞讀音,停頓)
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來講講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們先從地圖上分析一下當時各國之間的關系。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國并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沒想到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絕割地。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晉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城濮之戰(zhàn),楚軍大敗。晉文公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地處兩國之間,又因為曾經(jīng)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于是,晉與鄭結盟,也就是鄭國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先請全班齊聲朗讀。通過課前的預習,相信同學們對于本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先從文章標題看起,燭之武退秦師,“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圍繞著這一“退”字展開的。下面,請同學們回答我?guī)讉問題,看看你們預習的怎么樣。
1、燭之武是誰,他為什么要退秦師?
2、秦師有同伙嗎?他們之間關系怎么樣?
3、燭之武為什么不是選擇退晉軍而要退秦師?
4、燭之武是怎么退秦師的?有沒有用什么計謀?
全文分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簡短,卻意思非常清楚。你們能不能用更簡短的話來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業(yè)
下節(jié)課我們將對本文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請同學們課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字詞,“之、以、于、焉”字,看看它們有幾種意思。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賞古代記敘散文的敘事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3、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法,解決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
4、反復朗讀,體會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以古鑒今,通過文章中分析各國攻伐與結盟關系的實質(zhì)來反思當下。同時,從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及回顧(5分鐘)
二、文本分析(25分鐘)
三、欣賞敘事藝術(10分鐘)
四、五分鐘機動時間及作業(yè)布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本文的相關歷史背景,對文章頁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上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求你們找出古今異義的字詞,我請同學來說說,找到了那些。好,看來大家課后還是看了書的。那么,看到課后習題二,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行李、以為、夫人、去、東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同學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還不錯,希望沒有記住的同學在早自習的時候多花點時間記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學習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齊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注意斷句。“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I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R讀)“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師重點分析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段(齊讀)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ㄊ救。鄭已經(jīng)知道自己抵不過秦晉的軍隊,房地姿態(tài),減輕秦伯的戒心)以退為攻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翻譯)
(滅鄭對秦國沒有好處,即使因一時意氣滅亡了鄭國,也難以維持在鄭國的統(tǒng)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
(鋪陳利弊,滅鄭國除了對秦國沒有意義之外,相反會帶來不利,會增加晉國的實力。會使自己在與晉國的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ㄟM一步陳述了留鄭的.有利,將利害關系展現(xiàn)在秦穆公面前,讓他知道是否該選擇攻打鄭國。)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ǚ只呓。若只是鋪陳利弊,讓秦國考慮退兵,秦穆公或許會考慮到與鄭國的同盟關系,不好獨自先退兵,但是,燭之武重提晉文公背信棄義之事,使秦穆公減少了對維持同盟關系的顧忌,同時考慮同盟的可信度。)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翻譯)
。◤母旧险f明鄭國滅亡后,秦國也會深受其害,秦國幫助晉國攻打鄭國,只不過是幫晉國增加領土,這是燭之武誰退秦師的最關鍵的一點,仔細為秦穆公分析當前的局勢,讓他明白秦,晉,鄭三國所處的地位與利害關系。)
闕秦以利晉,為君圖之。
。T之武說動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請求秦穆公退兵,“為君圖之”是讓秦穆公仔細考慮,但其實結果已經(jīng)知曉,燭之武用這種方法維護了秦穆公作為君主的決斷權,不會讓別人以為是燭之武讓秦伯退軍,秦伯就聽從,而是在陳說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決定。)
燭之武請求敵國退軍但又不失其氣勢,以退為進,層層推進,不是一味的請求退軍,而是站在秦國利害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勸說,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慮各方面的情況。
第四自然段
(齊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譯)“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曾經(jīng)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胺蛉恕钡摹胺颉笔侵甘敬~,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晉軍為什么沒有追擊秦軍?
明確:從仁、智、武三個方面考慮。
。R讀課文)我們已經(jīng)將全文過了一邊,請問同學還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舉手提問。
二)、總結:
1、重點虛詞
“之”字的用法。
1)代詞,在句中做定語或賓語。例:許之
2)連詞。○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例:寡人之過也○2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或狀語。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學能真正理解。
提問:請同學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斷屬于哪一種用法。
(作代詞:1.許之;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為君圖之。4.楊孫戍之。5.子犯請擊之。6.亦去之。7.何厭之有(注意:這里是做代詞,復指“有”前面的賓語。
“的”:1.寡人之過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獨立性:1.臣之壯也。2,鄰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來4.君之所知也)
。ǖ诙䝼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字的用法。
1)介詞,表原因,相當于“因”“因為”
2)介詞,“用”“拿”,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
3)連詞,連接兩種行為,表示前后關系。
4)(下面,請同學根據(jù)講解,判斷下面“以”字屬于那種用法)
以其無禮于晉。敢以煩執(zhí)事。以亂易整,不武。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1.屬于第一種用法○2○3屬于第二種用法.○4○.5屬于第三種用法)
“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于”字用法
1)表處所、時間
2)介紹涉及的對象。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
3.闕秦以利晉(使獲利)
2)名詞用作動詞
1.晉軍函陵(駐扎)
2.越國以鄙遠(邊邑,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3.既東封鄭(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使動用法)
3)形容詞用作動詞
鄰之厚,君之薄也(變雄厚,變薄弱)
。私饬艘恍┰~語的用法之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本文的一個特殊句式,這個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會出現(xiàn),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3、特殊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ā昂巍笔怯械馁e語,“之”在這里作代詞,復指“有”的賓語,同樣用法有我們在初中學過的“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欣賞敘事藝術,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經(jīng)過我們對《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的詳細解讀,請同學歸納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呈現(xiàn)故事發(fā)展矛盾。
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里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了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的利害關系,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后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里預伏后來的秦晉殽之戰(zhàn)。本文中的故事是發(fā)生在秦晉圍攻鄭國的緊張氣氛下,通過佚之狐之言引出燭之武出場。燭之武與鄭伯的一段對話既可以看出燭之武曾經(jīng)懷才不遇的悲憤,也可以看出面對國難時,燭之武不計前嫌,為國效力。燭之武說秦穆公這一段更是通過燭之武的言辭,講故事發(fā)展推向高潮,并同時鋪陳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攻交伐謀的本質(zhì)。
2.敘事精煉,語言簡潔。
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是文章的主體,因此,文章著重對此進行了描寫。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卻將秦,晉,鄭三國利害關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敘事有理有據(jù),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敘事技巧:伏筆,照應等,并舉例論證相關觀點。重要的是同學自己根據(jù)文章進行的有依據(jù)的分析。
四、作業(yè)
假如晉國單獨對鄭出兵,鄭伯要你去說服晉侯,你會怎么說?就此寫一段勸說詞。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薄稜T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人物畫卷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義、臨危受命、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巧退秦師的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教師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以誦讀為主要手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人物形象的歷史與現(xiàn)代意義,讓學生了解講話藝術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ǎ玻⿲W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ǎ常┱莆瘴恼轮谐霈F(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ǎ矗┰谡b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都知道謀略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計謀就可以左右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明朝的劉伯溫就說過:“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贝蜷_中國的謀略寶庫,其能人志士不可謂不多也,比如雙腿殘廢的孫臏、輕搖羽扇的孔明、運籌帷幄的張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了解一下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燭之武是如何運用離間計,瓦解強大的秦晉聯(lián)盟而使弱小的鄭國得以保全的。
。ㄇ稍O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急于了解歷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1、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自讀課文,完成以下思考題。
。ǎ保┙柚⑨尯凸ぞ邥瑨叱淖终系K,通讀原文。
。ㄣ(fàn)南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2)查找有關資料,了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ā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坑浭略敿毻暾木幠晔,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傳》主要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在文學上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的事物(特別是長于寫戰(zhàn)爭),也善于用極少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內(nèi)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出色的外交辭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歷史人物形象,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為后代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偉大作家如司馬遷等,從中吸取了營養(yǎng)。)
。ǎ常⿵褪龉适虑楣(ji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燭之武是個怎樣的人。
(主要是記敘了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ǎ矗┊嫵鲎约翰焕斫獾膯栴}及難點。
2、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教師小結。
。ㄒ陨辖虒W環(huán)節(jié),從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從學的角度看,解決什么問題,采用什么方法,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有利于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合作探究,體悟情感
1、梳理課文脈絡
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jù)文章順序思考、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ǎ保┍疚挠洈⒌闹饕宋锖褪录鞘裁?(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ǎ常T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ǎ矗T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ǎ担⿻x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2、賞析人物語言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賞析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ǎ保T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蹱T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背誦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再擴展到熟背全文。
(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結合本課讓學生討論說話講究藝術的重要性,設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大家談》。
2、結合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總結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評價文言文藝術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倭私馕恼碌臍v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蹚膬(nèi)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c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軋猿謿v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指點學生在閱讀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方法,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兩個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的規(guī)律,依據(jù)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歷史人物傳記,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燭之武形象及其歷史、現(xiàn)代意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本教學設計中,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把握這一人物形象,一是引導學生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沿著故事情節(jié)逐層深入地認識燭之武。二是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為學生自學同類作品指點了迷津。
2、注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實踐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兩次集中自學的時間,第一次是學生對照注釋并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所采用的逐句串講的方法,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次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定向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些問題都是與理解課文內(nèi)容緊密相關的。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從有關片段中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感悟、探究的學習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思路設計:
本文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此前兩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曾經(jīng)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鄭國在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是晉楚聯(lián)合圍鄭的直接原因。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奉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秦伯撤走圍鄭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xiàn)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贊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這是一篇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換,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文言散文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反復朗讀,悉心體會,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化簡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3、歸納本課出現(xiàn)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4、欣賞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學習難點:
燭之武形象、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設想:
1、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nèi)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2、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左傳》的內(nèi)容
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內(nèi)容。
學習重點:
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
學習步驟:
一、導入:
說到戰(zhàn)爭,我們眼前馬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血腥場景,刀光劍影,硝煙彌漫,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確實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摧毀文明,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但是有沒有辦法阻止戰(zhàn)爭呢?在我國古代就有這么一位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百萬之師,輕松化解一場干戈的人物,他就是燭之武。他的事跡記錄在《左傳》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他的事跡,學習古文《燭之武退秦師》。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nèi)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體。如《史記》、《漢書》等。
3、《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了解內(nèi)容。
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在預習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詞的意思。
集中歸納、加強積累。
。1)、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體會古漢語的特點。朝亡厭國戍夕師危鄙賜濟封
(2)、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貳東道主行李乏困
。3)、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朝濟夕設版鄰之厚,君之薄也。
2、了解文章內(nèi)容。
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一,再讀課文,要求先在小組內(nèi)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給組員聽,選出講的最好的一個,與其他組的佼佼者競爭。(學生深入地研習課文,小組內(nèi)講故事比賽。通過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也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興趣的基礎。)(找兩個小組的優(yōu)勝者講故事,并對其表現(xiàn)表示贊揚)。
3、梳理情節(jié)、概括層意、理清敘事脈絡。
全文四段,主要內(nèi)容概括為:
第一段:秦晉圍鄭危在旦夕
第二段: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第三段:機智善辯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化解危局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散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觸了課文內(nèi)容,知道鄭國的國家命運危在旦夕,鄭國到底能不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細分解。
四、練習。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第一部敘事詳細編年體
《春秋》三傳《公羊傳》國別體
《谷梁傳》紀傳體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diào)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nèi)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xiàn)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guī)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并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jù)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后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
三、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后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于在熟讀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的問題;
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
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
四、讓學生在已經(jīng)看過課本中注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xiàn)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
1、第一段中兩個“于”均解為“對于”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xiàn)象,當“駐扎”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后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于”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構助詞夾在主謂結構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注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xiàn)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jù)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后“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3、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里的“而”強調(diào)是起前對后修飾作用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注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志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diào)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后”或“已經(jīng)”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于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沒有什么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xiàn)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五、課后練習
關于多義詞辨析的題。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4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熟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學生自讀注釋1,了解《左傳》情況。
2、教師范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用法
、耪莆諏嵲~: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
、仆僮 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
、窃~類活用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撤退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滅亡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 鄙,當作“邑”
、裙沤癞惲x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商厥饩涫椒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夫晉,有何厭?”
4、翻譯語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背景
背景簡介:
四、研析課文
1、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秦晉圍鄭的原因,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明確:
2、提問: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明確: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確:
4、燭之武的目的達到了沒有?何以見得?
(板書:秦晉退兵)
5、速讀課文,思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明確:
6、總結燭之武的形象: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外交家。
五、結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1、提問:全文四個段落,哪些段落詳寫,哪些略寫,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
2、找出文章中的伏筆與照應文字,并分析表現(xiàn)效果。
明確:
六、小結:由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勢,到秦晉退兵、危機解除,總算是有驚無險。但如果燭之武沒有過人的膽識,沒有非凡的口才,沒有縝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敵為友留軍戍守?又怎么能使晉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動?正所謂“五論救鄭國,妙語退秦師”
七、作業(yè):背誦并翻譯課文
八、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秦晉退兵
↑ ↑
五 越晉難治——以退為進
論 亡鄭利晉——曉之以弊
救 舍鄭利秦——許之以利 妙語退秦師
鄭 晉人無信
國 晉人無厭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燭之武退秦師靠的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張飛的一聲大吼,更不是楊六郎的一桿長槍,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處處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場上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的呢?
二、齊讀課文第三段,思考燭之武的一番話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嗎?為什么?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jīng)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3、假設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果又如何?
4、小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chǎn)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三、燭之武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成竹在胸,這份自信來自哪里?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四、如果把這則材料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可從哪些角度來運用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對逆境
……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jīng)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jīng)書,關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梢,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五、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六、作業(yè):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以退為進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誘之以利
挑之以史圍鄭晉退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6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2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戰(zhàn)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活動2【講授】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ㄒ唬┟~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僖箍P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
、诔瘽υO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偌葨|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陉I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墼絿员蛇h(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ǘ﹦釉~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偃舨魂I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谌敉鲟嵍幸嬗诰ㄊ箘,使……滅亡)
、蹱T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ㄈ┬稳菰~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劢窭弦樱ɡ,老年人)
、茑徶瘢∫玻ê,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ㄋ模⿺(shù)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ㄒ唬┲匾獙嵲~: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诟甭殻ɡ浩鋬(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鄄粚R唬ɡ嘿E則疑惑!盾髯印そ獗巍罚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迯膶俣。(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龠呉兀呥h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谟顾,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劭床黄穑p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保
3.許
、贉试S (同現(xiàn)代漢語)
、诖饝,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保
、芗s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
、荼硖幩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
4.闕
、賟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趒uè城樓
、踧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辥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偌毿。p微(同現(xiàn)義)
、谒。▏鴦菟ノⅲ
、郾百v(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保
、苡奈ⅲ。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藜偃鐩]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賶,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保
②謙詞敝人
、燮v(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保
、軗p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ǘ┲匾撛~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樱ú,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谘捎猛鲟嵰耘汔?(疑問代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芮已芍猛潦ㄒ蓡柎~,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叱瘽υO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凼渌c,不知(代詞,自己的)
、芪崞溥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僮臃刚垞糁ù~,他們,指秦軍)
、谑枪讶酥^也(結構助詞,的)
、鄢贾畨岩玻ㄖ髦^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芊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葺z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ㄒ唬┡袛嗑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僖云錈o禮于晉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ㄈ┦÷跃
1.省主語
、伲〞x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埽T之武)許之
、荩ㄇ夭┦硅阶印⒎陮O、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谌羯徉嵰裕ㄖ闁|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nèi)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jīng)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3、分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四、燭之武退秦師的利弊探究
略
小組討論,發(fā)散思維,合作研究,攻克難關!
活動4【練習】文學小練筆
五、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zhàn)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F(xiàn)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活動5【作業(yè)】布置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匯,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語法知識。
2、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培養(yǎng)對文言文詞句的語感。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時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安危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
2、學習課文1、2、3段。
3、積累一些文言知識。
4、學習燭之武機敏善辯的外交才能。
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現(xiàn)代的一些詩歌,這個單元,我們將學習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學習古文,我們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是什么呢?通過初中的學習,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書)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識:
、偻僮。
②一詞多義。
、酃沤癞惲x。
、芴厥饩涫剑ǖ寡b句、被字句等)。
、輰嵲~和虛詞的使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這些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了。好,下面我們開始上新課。
一、導入
自古中國便有“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之說,在一九五五年也有這樣一個流傳,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蔽鍌師是多少人呢,相當于11萬人,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萬人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打開《語文》第一冊第16頁,跟著錄音一起勾出難點字詞。(板書: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二、關于《左傳》
在進入課文之前,我先來帶同們玩一個游戲(PPT展示內(nèi)容)。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題: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
2、糾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縋(zhuì)闕(quē)逢(páng)
4、剛剛同學們跟隨視頻錄音讀了一遍課文,請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解析: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那么,“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要退?怎樣退?退的結果若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燭之武是怎樣退秦師,結果又如何的。
三、課文分析。
。ㄒ唬┲v解第一段。
1、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2、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秦晉圍鄭
3、秦晉為何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偾貢x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重耳過鄭);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貳于楚也)。
、谇、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秦晉之好);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
4、重點講解:
①候、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谝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倒裝句)
以,是連詞,表因果關系;
其,代詞,代鄭國
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
“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
“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貳為數(shù)詞動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diào)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蹠x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這樣交代呢?(且看下文)(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5、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粌绍姺直v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ǘ┲v解第二段。
1、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2、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3、重點講解:
、儇杂卩嵅弧寡b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谵o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鄢贾畨岩,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軣o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語氣助詞;
、菔枪讶酥^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也”字表判斷(判斷句)。
4、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是寫他是為了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經(jīng)引出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用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ㄈ⒅v解第三段
1、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2、譯文: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3)古今異義:
以為: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4)特殊句式: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為:有何厭。
4、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jīng)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經(jīng)過以上這幾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理由):
三個角度——現(xiàn)在、過去、未來。
五個理由:
A、越地難治論
B、亡鄭陪鄰論
C、舍鄭有益論
D、過河拆橋論
E、晉國擴張論
燭之武通過這幾個反面的分析,使得秦王心中開始動搖,我們且看結果如何?
5、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6、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說目的。燭之武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土,且欲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機所在。于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更利于聽。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愛聽,又怎能不依計行事。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燭之武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鄭國之圍。
7、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并且以自己睿智和勇氣為鄭國解除了秦國這一強大的危機。
這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這篇課文的前面三段,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講解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看看晉文公是如何表現(xiàn)出一代霸主的睿智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4段。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描寫的手法。
3、本文寫作的特點。
4、歸納本文的文言虛詞。
一、舊課復習
1、特殊句式的考察。
2、詞類活用的考察。
3、句子翻譯。
二、講解第四段
1、譯文:略
2、第四段講講了什么?——晉師撤離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通假字:
知:通假字,通“智”。
(3)古今異義:
夫人: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4)特殊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解析: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zhì),“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5、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zhuǎn)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佚之狐:正面:慧眼識才、舉賢、伯樂
反面:狡猾、權臣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省⒓t眼病。
2、鄭伯:正面: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反面:目光短淺、不重視人才、不合格的君主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薄f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燭之武:正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辨的辯士
反面:無自薦的“勇氣”、不懂得官場的左右逢源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獱T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4、晉文公:正面:理智、審時度勢、雄才大略、隱忍不拔
反面:貪婪
四、人物的寫作特點
1、簡而精;2、曲而達;3、婉而有致
五、寫作特點(以小見大觀《左傳》)
1、情節(jié)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zhuǎn)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歸納
。ㄒ唬┨撛~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4、之
、俟珡闹#ù~)
、诔贾畨岩。(置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③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5、其
以其無禮(代詞,鄭國)
肆其西封(代詞,它的)
失其所與(代詞,自己的)
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ǘ┰~類活用
1、名詞做狀語: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B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2、動詞活用為名詞:A君亦無所害(害處)
B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3、形容詞活用為名詞:A臣之壯也(壯年)
B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方)
C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D鄰之厚,君之薄也(雄厚、削弱)
4、名詞活用作動詞:A晉軍函陵(駐扎)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作疆界。)
5、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
6、使動和意動用法: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
B越國以鄙遠(鄙,以……為鄙)
C若不闕秦(使……土地減少)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x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2、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又叫狀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3、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已——矣)
共其乏困(共——供)
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倍)
何厭之有?(厭——滿足)
失其所與,不說(說——智)
5、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怼!(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藝術,挖掘人物深層次的精神品質(zhì)。
3. 學習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以及體會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nèi)容,理解古代戰(zhàn)爭的實質(zhì)。
四. 知識分析:
1.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說服秦伯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結構:
3. 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4. 分析主要人物:
(1)燭之武:能言善辯,深明大義,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
(3)鄭伯:能引咎自責,從諫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重點: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lián)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彼沃祆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diào)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fā)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tài)度、思想、氣質(zhì)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jié)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
五、求其氣
1、用經(jīng)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痹婿吨袊膶W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保,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jīng)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厩濉科制瘕垺豆盼拿荚彙肪砣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zhuǎn)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厩濉苛衷沏憽豆盼奈隽x》卷一
。2)依據(jù)“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nèi)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xiàn)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nèi)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wěn)、嚴正;
第三層:內(nèi)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xiàn)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nèi)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厩濉繀浅摹钦{(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xiàn)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zhàn)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wěn)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lián)的方式總結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lián)。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薄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辈苤病栋遵R篇》
小結: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20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nèi)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tǒng)“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巽幔琭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诳P,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jù)“追”而來。
、酃,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荜I,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贍T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廴敉鲟嵍幸嬗诰ㄍ,使動用法,使……滅亡。)
、茉絿员蛇h(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藜礀|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嚓I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嵋蛉酥Χ种蝗剩ū,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贃|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谛欣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鄯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芊蛉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偈枪讶酥^也(“……也”表示判斷)
、谝蛉酥Χ种,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贂x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廴羯徉嵰裕ㄖ闁|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掌握文言詞“若”、“說”、“辭”、“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讀背課文。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
參見P56注釋,補充:《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二、介紹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
四、串講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動用,駐軍、駐扎。
概括內(nèi)容:
第1段,寫秦、晉圍鄭。原因: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晉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五、自讀并討論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夷贻p時,尚且不如別人。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無能為也已!荒茏鍪裁戳。無能:不能夠。已:同“矣”。
3、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
概括內(nèi)容:
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
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
、賹T之武有足夠的了解。
、趯︵、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預見性。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人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
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從諫如流,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
六、熟讀背誦第1、2段。
七、作業(yè)
1、翻譯句子。
2、課后作業(yè)
3、背誦課文。
4、完成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
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
、俸温?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劬罩異,同予者何人?
、苣档ぶ異郏撕醣娨。
4、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nèi)容:
第3段,寫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
、僭絿蛇h,不現(xiàn)實。
、卩徶,己之薄,得不償失。
、劢Y交鄭這個東道主,好處多。
④秦國好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說秦的結果是:
、偾剜嵱喠⒚思s。
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
、倨湔鏌o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
、谄湔娌恢R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
、馨擦昃湓S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
⑤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
、儆稳巳ザ蔌B樂也。
、趧t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nèi)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zhì);“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總結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點是:
、俜P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fā)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蹟⑹略斅缘卯。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二譯句。
2、練習三辨詞。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預習《勾踐滅吳》。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2-2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3-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6-2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6-2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08-28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03-16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08-29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08-2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11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