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自我為題的論文
佛家講究眾生之和,道家講究天地之和,儒家講究人倫之和。
我與我的心靈講究何種之和?恐懼和觀念總在沖突和相互破壞著中發(fā)展。沒有問題最終能被克服、戰(zhàn)勝的,它只能被了解,而不是克服。這就猶如佛家講的包容智慧:“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敵為友”。
我們視人生的不幸、痛苦、心靈的恐懼…為人生中最大的“假想敵”,我們一直在逃避著和與它們分庭對抗。我們與內(nèi)心這個“假想敵”抵抗、主宰、爭斗、或筑墻防衛(wèi)、逃避,這只會制造更進一步的沖突。這就像戰(zhàn)爭一樣,從有人類到今天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和種族的沖突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而那些小小的沖突釀造著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爆發(fā)。如果我們能了解,逐步地進入,探究它所有的內(nèi)容。那樣會讓我們能更好的讓心境達到一種解脫的感覺。
萬物都在變化著,人的心靈里住著太的“假想敵”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從容去面對它,而是選擇了逃避,但逃避就像人換衣服一樣,不管你換了多少件衣服。你還是你。逃避只是讓我們暫時忘卻而已,他并沒有消失。
用旁觀者的態(tài)度來看待人生中的不幸,用藝術(shù)的手法去品味人生。古代道家:“置身事外,無心而為”。就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為人處事的哲學思想。記得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在鳳凰太世紀大講堂做過一期《道家智慧的當代價值》節(jié)目,說過:“一般人在世界上活得不快樂,大部分都是有心而為。我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比如父母跟孩子說,你一定要考前十名,念書本來是很快樂的事,但是痛苦來自比較,來自于有心。”道家的無心而為,并不是藥物們沒有理想沒有計劃也無所作為的,那什么叫做道家的無心而為呢?
我在這里用傅教授的解釋來說明:“無心而為,心代表刻意的目的,你可以做所有你該做的事,但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什么叫刻意的目的呢?假設你是上班族,老板跟你說,這個月的業(yè)績要超過上個月,這叫做有心而為。即使你達到了,也有壓力,達不到更不要說了”。但我們是社會的產(chǎn)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上不可能沒有任何的目標的,難道道家的無心而為在現(xiàn)代沒有用處了嗎?莊子是一個繼承卻發(fā)展老子思想的一位圣人,他提過:“外同化,內(nèi)不化!边@話如何理解呢?老子說:“和光同塵”就是外同化,外表跟別人同化,絕不有任何地方讓別人側(cè)目。在別人看起來一切都很平常一樣,但內(nèi)在的心境絕不會有任何同化的。
記得我以前看過一道這樣的IQ題:“什么樣的痛苦是最不痛苦的呢?那是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痛苦”。我們在生活中不也是這樣的嗎?這不也是很好的說明了旁觀者的態(tài)度去看待自己的不幸嗎?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云:“人認識自己達到了靈魂與肉身分離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nèi)耸遣粫艿叫杂、金錢、權(quán)利、物欲…誘惑”但我們生為凡人何以做到圣人的境界呢?再說了我們也沒哪個必要達到哪個境界。我們只要認識自己就可以了。人生猶如一幅畫,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藝術(shù)家,生活中的無奈、痛苦、心靈的恐懼、幸福、快樂…都是顏料中的一種基色。要想繪畫出什么樣人生的藝術(shù)品,這就靠我們在生活中用什么樣的藝術(shù)手法去繪畫了。
對悲觀和樂觀,現(xiàn)實和內(nèi)心世界。我只有一句話:“內(nèi)心世界可以極為悲觀,但是現(xiàn)實中套從容和樂觀”。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表里不一的感覺,但他不是那樣的意思。內(nèi)心的悲觀不是壓抑也不是痛苦,而是讓我們?nèi)チ私、逐步去探究我們心靈中的“假想敵”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生活中吃水果那樣,在吃水果前放點鹽在上面這樣吃起來會覺得更甜,因為這樣可以品味到了咸味味覺對甜味觸覺更加的敏感了。我們在內(nèi)心里品味到痛苦是為了更好的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的一種方式而已。很多人說自己一點都不幸福,這種情況開玩笑的說法是:“他身邊的.幸福過剩了以至他對幸福已經(jīng)麻木了!比四苌嬖谶@世界上存在就是最基本的幸福,怎么說一點都不幸福。這也許是幸福概念不同罷了。
周國平言:“學來的東西只是為了和別人討論和吃飯,而不跟自己談心,這浪費了學的另一部分精華”。在深夜獨處時、孤獨之時是我們反省和自己聊天的最佳時機,這時心靈是比較真實的。我們用我們學的東西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去認識世界、去為生活奔波,但很多時候卻忘了讓學的東西給自己的心靈有生存的領(lǐng)域和認識自己。只有真正發(fā)現(xiàn)自我和認識自我,我們才能讓自己給自己當旁觀者,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珍惜身邊的一切。
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fā)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在孤獨中探究自我并不是將自我從世界中孤立出來,而是為了自我能更好的融入世界中。要了解一樣東西,你就必須活在其中,你必須觀察他認識它所有內(nèi)涵、本質(zhì)、結(jié)構(gòu)以及它的活動。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而是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流著自己的淚,所以我們很容易為自己身邊的雞毛蒜皮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大動干戈。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別人的一些事或環(huán)境、天氣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這是不了解自己的表現(xiàn)。
我認為人生失去的是90%,而我們得到的卻只是1%,那9%去那里呢?那9%被我忽略了。人生不是一個得到多少的一個過程,而是失去多少才能我們懂珍惜的過程。我們常常忽略身邊的人與事去尋找所謂的幸福,就算幸福在自己的手中自己也笑著對自己怎么說這怎么可能呢?幸福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怎么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呢?其實我們一直不肯正面去面對生活和面對自己,不斷的跟別人攀比,跟別人爭一口氣。跟別人來個你死我活比較的生活。這都是活著別人的世界卻全不知道自己是誰最后也累了自己,全然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這樣的生活猶如行尸走肉式的生活。
何謂認識自己?這概念我不知道,但20世紀最卓越的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穆提說:“我們一旦了解了自我問題的真相,很可能產(chǎn)生兩中后果:一是因絕望生出玩世不恭的犬儒心態(tài)。二是從容面對現(xiàn)實中的一切,沒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為這個世界為自己、為自己的想法、感覺、行為負起全責,然后所有的自憐才會消失!睆墓诺浇窈芏嗍ト艘恢倍荚谘芯孔晕抑,可到了今天人還是無法了解自己。我們不是學者也不是圣人所以我們不需要深層的認識自我,只要我們能在這社會上活得輕松快樂就可以拉。也就是所謂:“認識自我夠自己用”就可以拉。
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說過:“人類社會的矛盾雖然很多,但是可以把它總結(jié)概括為三類矛盾。一類是人與自我的矛盾;一類是人與社會的矛盾;最后一類是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三類矛盾說到小一點的話,可以用我的話來說:“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環(huán)境”。我們活著做好這三件事的話那么我們就不會那么累也不會那么對人生迷惑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我們無法克服,所以只能像老子說的那樣“天人合一”。人與社會的矛盾,一個社會有它的價值取向,有它的道德規(guī)范,它構(gòu)成了和個體的內(nèi)力和互動。這個矛盾不算是我們?nèi)松凶畲蟮拿。我們最大的矛盾還是人與自我的矛盾。我們又回到開頭那句話:“佛家講究眾生之和,道家講究天地之和,儒家講究人倫之和!狈鸾烫峁┝艘粋調(diào)試人的心靈、緩解人與社會的矛盾、改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儒家提供了一個人與社會道德依據(jù)。道家提供了一個人與自然的共存的關(guān)系。但這三者在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了幾千年了都還是沒解決得了人與自我的矛盾,所以認識自我是一個永不停止的探究的過程。
【以探究自我為題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以把握自我為題的論文07-14
以錯了自己失了自我為題的論文07-14
以認清自我為題的議論文06-27
以為了孩子修行自我為題的論文07-14
以超越自我為題的議論文06-26
游黃山的為題論文06-22
以心旅為題的論文06-02
以趣味童年為題的論文06-17
以寬容為題的議論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