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烏江亭》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牧《題烏江亭》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生平及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
3、學習詩人借古抒懷、憂時傷亂的情懷。
4、熟讀、背誦《題烏江亭》
教學重點
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學習詩人借古抒懷、憂時傷亂的情懷。
教學難點
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親近經典,能讓你走智慧人生之路。有人說:不讀紅樓,就不懂人生;不品唐詩,就不懂中華詩韻。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漫步晚唐詩壇,體味杜牧詠史詩的韻味。
二、作者簡介:(投影)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復習杜牧的詩(投影)《清明》《赤壁》《江南春》《泊秦淮》
總結:從這幾首詩可看出,杜牧善于將國事民憂與詩歌緊密結合,其作品也具有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造精神。
四、詠史詩鑒賞步驟
A寫了什么史實?人?地?事?
B、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xiàn)出來?
C、詩人寫作的目的?(即表達什么情感)(教師補充解說一般有幾種:抒懷論史知人;憂世諷今或傷今明世)
D、寫作技巧?
教師師補充解說:構思上百花齊放:一般有寫景抒懷,敘史抒懷,直接議論抒情這幾種。技巧方面主要注意其典故,是自比還是對比等。
五、學習《題烏江亭》
1、檢查預習,朗讀全詩(集體)。思考:這首詩吟詠了哪段歷史?你從詩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提問,引導,明確:吟詠項羽的歷史。從詩題《題烏江亭》和詩句“江東子弟多才俊”可知。
請一個同學說說有關項羽在烏江亭的故事。
2、詩人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何態(tài)度?
提問兩三位同學,對與否請進入詩歌內容,然后再做定論。
3、析詩:展示詩句賞析其內容。
小組討論,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忍辱負重而重新奮發(fā)圖強,惋惜他英雄事業(yè)毀于一旦。借古抒懷(主旨)
4、朗讀詩歌,探討問題。(個人朗讀,教師點評)
提問:全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流露詩人對項羽批評惋惜的態(tài)度?從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來?結合現(xiàn)實說說你的感悟。(自由討論)
自由發(fā)言,教師及時點撥,主要引導學生從古典詩歌中汲取思想精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六、課外拓展:各抒己見
歷代詩人對項羽的死評論不一,請結合王安石的《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說說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的觀點。(展示兩首詩歌)
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
教師總結:
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批評,惋惜)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jié),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死了也要氣壯山河。(贊揚借此抨擊南宋委曲求全)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歷史的規(guī)律不可違背。(是必然的)
七、品讀經典。
杜牧和王安石的詩都是針對同一歷史事件所寫的詠史之作,其議論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認為哪一首更好,為什么?寫一篇心得,500字左右。
拓展:杜牧《題烏江亭》鑒賞
杜牧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盀踅ぁ奔船F(xiàn)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項羽自刎之處。
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他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yè)歸于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當?shù)刂赋鰟贁∧吮抑_@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lián)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xiàn)了他的氣節(jié)。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xiàn)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shù),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tǒng)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于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鼻迦藚蔷靶裨凇稓v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說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fā)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杜牧《題烏江亭》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杜牧《題烏江亭》賞析02-23
杜牧《題烏江亭》鑒賞02-21
杜牧題烏江亭原文及賞析05-14
杜牧題烏江亭譯文及賞析02-20
杜牧《題烏江亭》的賞析與譯文08-17
杜牧詩三首《早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題烏江亭》教案03-01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12-05
杜牧赤壁優(yōu)秀教學設計12-06
赤壁杜牧優(yōu)秀教學設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