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通用11篇)
當(dāng)認(rèn)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1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xué)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dá)、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fēng)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qū)⒃鹿獗茸魉,或許還有很多;能夠?qū)⒅癜赜氨茸魉莸,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xì),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2
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都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于遠(yuǎn)離世俗的喧囂:藻荇在墨綠色的溪水中縱橫交錯,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看風(fēng)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夢回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貶謫的悲京還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溫飽也成了問題。蘇軾白天耕種,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雞不鳴,犬不吠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閑,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正解衣欲睡,卻不想辜負(fù)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墒且蕴K軾現(xiàn)在的處境,朝廷打壓,環(huán)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誰愿與他為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可能是雙方的遭遇相同,讓他們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最高級的靈魂契合,也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澳顭o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得知張懷民亦未寢,內(nèi)心欣喜,于是相約步于庭中,不謀而合,月光澄澈、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著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yuǎn)在他鄉(xiāng),聚少離多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焙葦(shù)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fù)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他深知:他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國家為這黎民百姓而活,他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不汲就于富貴與名利。對于蘇軾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眾生。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氣兒”。他純真、質(zhì)樸,敢說敢做,一生率性而為:因為他的率性吃盡了苦頭;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zāi)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fēng)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當(dāng)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于他人來說,或許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對于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dá)。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yuǎn),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dá)。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dá)樂觀的胸懷永遠(yuǎn)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3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dān)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quán)。整天優(yōu)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墒聦嵣希K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yuǎn)大抱負(fù)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dá)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yuǎn)到達(dá)不了閑適的彼岸!澳サ恫徽`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薄安皇情e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4
你從汴梁走來,雨疾風(fēng)嘯卻吹不散你的滿身塵埃;你經(jīng)過河南,百姓的哭聲震天卻解不開你身上的枷鎖;你跨過淮河,三千里淮水濤濤卻無法洗滌你的屈冤。踏過長路漫漫,終抵黃州。一聲長嘆,兩行清淚,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懷作千古絕唱之能卻懷才不遇,胸有留萬世芳名之志卻龍盤鳳逸,這就是你在黃州的生活。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他稱自己為“閑人”,可我覺得應(yīng)將他稱為“孤獨者”。孤獨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負(fù)無法實現(xiàn)的孤獨;二是空有一身才華卻處處受人排擠的孤獨;三是失去摯友的孤獨。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為百姓贏得福祉。從杭州的蘇堤到廣州的供水系統(tǒng),再到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他無一不為百姓著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勢權(quán)臣當(dāng)?shù),他遠(yuǎn)大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杭州大旱,四百萬災(zāi)民如饑似渴地等待救濟,可朝廷只援助了兩千石糧食,還被層層剝削,這種情況下他如何一手擎天?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說,蘇軾被貶黃州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沒有這次機遇,可能就沒有了《念奴嬌》的豪邁壯闊與《赤壁賦》的千古滄桑!盀跖_詩案”以后,他明白了,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死也死不出來個道理來。所以,蘇軾的性格變了,他變得謹(jǐn)小慎微,雖滿腹經(jīng)綸卻無人,也不敢與旁人傾訴;雖佳作頻出卻提防讓他人知曉。“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種意境上的孤獨。
其三,蘇軾被貶后,親友大多與他斷絕了聯(lián)系,蘇軾的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書信,千辛萬苦送出去卻杳無音信。明知自己是正義之身卻遭到親人冷漠的拒絕,這也是一種心靈上孤獨。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積水仿佛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蘇軾內(nèi)心的想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一個孤獨者最凄美的告白!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5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yīng)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jǐn)?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dá)?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xì)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xì)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dāng),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chǎn)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于是主動與其為伴。對于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dá)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dāng)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dāng)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fù)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dāng)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6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dāng)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dá)、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xiàn)實生活中,辜負(fù)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xiàn)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fā)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guān)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guān)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笆澜绮⒉蝗鄙倜,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fēng)習(xí)。請那些碌碌于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fā)現(xiàn)美慧眼吧,因為只有你發(fā)現(xiàn)美,才會愛美,并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shè)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7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dāng)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yuǎn)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xì)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被貶的痛苦,失落的惆悵,久久難以釋懷。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賞不到的,而只有閑暇之人才會細(xì)細(xì)觀賞,蘇軾與張懷民正是那因貶而閑的人,因此,他們怎能錯過?而兩個“閑人”能有“閑情”來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這是幸呢,還是不幸呢?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yīng)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yuǎn)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蘇軾和懷民意欲在這清靜之夜尋求解脫,慰藉傷痛的心靈,追求純凈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靜靜的月夜能讓他們?nèi)缭竼幔?/p>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8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jié)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fù)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rèn)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想對于那時的蘇軾來說,在哪里看景都已無所謂了吧,不然也不會在找到張懷民后就直接在承天寺里待著散步了。蘇軾在文中末尾所寫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或許表明他那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個可以陪伴他的閑人了吧。古文觀止中有一句話說:“其曲彌高,其各彌寡”。蘇軾的為人太過于清高,所以他的人生樂章能與他一起合著唱的人,定然寥寥無幾,他不愿自降身份,與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注定了他的知音難覓。否則,以蘇軾之才華,又何愁身邊無友,又何愁掌上無權(quán)呢?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yīng)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墒菂s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gòu)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diào)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fù)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dāng)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9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fēng),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quán)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xué)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dāng)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zhǔn)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zhuǎn)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xì)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dá)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xì)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背闪艘淮,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dá)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睔v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fēng)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fēng)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dá)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10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讀完寥寥僅84字的記承天寺夜游,這句話就像一句鏗鏘有力的吶喊,似是想要喚醒什么。
蘇軾的才華自不必說。倘若按謝靈運所說的話,我認(rèn)為蘇軾亦可占八斗,奇才豈會比不上曹子建呢!他不僅志向遠(yuǎn)大,又有濟世之才,怎么著也不會閑著。
的確,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他從未閑過,當(dāng)上了皇帝秘書的蘇軾自然是往來奔波、任勞任怨的。與王安石相比,他更有遠(yuǎn)見:向百姓增加賦稅在短期內(nèi)是會有些起色。但是長此以往,原本就貧苦的人再加上身負(fù)的種種苛捐雜稅,簡直就是雪上加霜!而國家呢?從前與變法之后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王安石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眼界狹窄的他最終勸皇帝將蘇軾趕到黃山,自己一意孤行繼續(xù)變法,結(jié)果自不必說。
之后蘇軾縱使想做些什么,也沒有什么可做的。當(dāng)然,他不會對王安石有絲毫的怨氣或憤恨,常以樂天派自居的他不會如此也不屑于如此。終日無所事事的他既不對名利場上的斗爭感興趣,也無隱居深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興。他只是每天舉杯銷愁而已,自然是不能與在朝廷當(dāng)官時的風(fēng)光相比了。但他似乎并沒有對如此巨大的反差有什么太多感想,他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悠哉游哉,游山玩水,充滿閑情逸致。他表面上是淡然的,其實內(nèi)心有幾分隱忍,是對于根據(jù)的隱忍,對于朝廷的隱忍。我真不知道為何碩大的朝堂可容得下君王,容得下文武百官,為何就容不了一個蘇東坡呢?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 篇11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zhuǎn)反側(cè),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yuǎn)方舒展開去,當(dāng)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yuǎn)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yīng),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lǐng)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yīng)道:“正合吾意!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fēng)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yuǎn)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cè)胧送,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fēng)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xué),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回到現(xiàn)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fù)了美好風(fēng)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quán)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09-11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09-22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10-04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11-23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08-30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翻譯10-24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翻譯10-25
解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09-21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ppt10-08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的賞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