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李白《蜀道難》表現(xiàn)手法探析
《蜀道難》中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砝畎住妒竦离y》表現(xiàn)手法探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蜀道難》:李白人生的真實寫照
摘要 《蜀道難》寫于李白行將離京的天寶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難寄寓了詩人仕途艱險的感慨和懼禍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鏡和顯微鏡,揭露了唐王朝現(xiàn)實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和認(rèn)識價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寫照。
關(guān)鍵詞:李白 《蜀道難》 詩歌 人生
一、知人論世,把握主旨
李白的《蜀道難》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之路,作者借助《蜀道難》寄寓了詩人仕途艱險的感慨和懼禍身退的思想。要搞清《蜀道難》的主題思想,首先要確認(rèn)其寫作年代。
《蜀道難》首見于《河岳英靈集》,當(dāng)作于天寶十二載之前是毫無疑問的。詩中有“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一句,查李白行蹤(《李白詩論叢》之《李白蹤游圖》),只有長安正當(dāng)太白山之東,此詩作于居長安期間已毋庸置疑。李白自天寶元年到京至天寶三載離去,此詩究竟系于其間哪一年寫作?
首先,李白自言:“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對酒憶賀監(jiān)詩序》)其中未提及《蜀道難》。
其次,李白研究的最早資料《李公新墓碑》、《草堂集序》所載李、賀交往也未提到《蜀道難》!独罟履贡肥抢畎缀糜逊毒]之子范傳正所作,范傳正又親得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草堂集序》乃李白族叔李陽冰所撰,李白尚還在世。范碑李序所載應(yīng)為翔實。
其三,李白《別內(nèi)赴征》詩說:“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敝菑臇|而來,并非“自西蜀入京”。
其四,李白二十五歲時所撰《大鵬賦》,“時家藏一本”(《李翰林集序》)。此次入京又是玄宗三詔乃至,可見并非“名未甚振”!短妻浴匪浿囌`多也。
關(guān)于李白之死,《唐摭言》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倍恫萏眉颉氛f李白是因病而死。前者顯然帶有民間傳說的色彩,因此,有人說《唐摭言》是“稗官野史”,不足為憑,是不無道理的。
考察李白其人及其在長安的活動,我們認(rèn)為:《蜀道難》應(yīng)作于天寶三載,李白行將離京之時。要認(rèn)識這點,就要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在長安的遭遇。
李白在政治上懷有“濟(jì)蒼生、安社稷”,“兼善天下”的偉大抱負(fù),對當(dāng)時一般士人趨之若鶩的科舉入仕不屑一顧。而希冀像先秦策士那樣一舉而致卿相,到皇帝身邊“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 (《代壽山答孟少府書》)。一言以蔽之,他要大有作為,功成隱退。
天寶元年,在吳筠的薦舉下,玄宗詔李白進(jìn)京。他以為施展抱負(fù)的機會來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南陵別兒童入京》),躊躇滿志,溢于言表。初入京,“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以寶床方丈賜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游”(《李公新墓碑》);实鄣亩鼾嬍呛蔚鹊氖鈽s!李白積極參政,曾起草《答蕃書》,申述己見,也曾作詩諷諫,以表忠誠,如:《贈溧陽宋少府陟》早懷經(jīng)濟(jì)策,特受龍顏顧;《書情贈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進(jìn)興亡言。此時的李白躍躍欲試,何等快活!決不會發(fā)出“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悲嘆。
然而,這時玄宗已逐漸由勵精圖治的明君變成荒淫昏聵的享樂天子。據(jù)《資治通鑒》載:天寶三載,他曾說:“朕不出長安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李林甫何許人也?《資治通鑒》說他“凡才望功業(yè)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xué)之士”。請看《資治通鑒》所載:
天寶元年:上又嘗問林甫以“嚴(yán)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是為絳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損之,諭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為見上之策,奏稱風(fēng)疾,求還京師就醫(yī)”。挺之從之,林甫以其奏上云:“挺之衰老得風(fēng)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醫(yī)藥。”上嘆跎久之……
嚴(yán)挺之升官不成反遭貶謫。
天寶二年:上以右贊善大夫楊慎矜知御史中丞事。時李林甫帶專權(quán),公卿之進(jìn),有不出其門者,必以罪去之;慎矜由是固辭,不敢受。
后,楊慎矜屈附了他,才得以升遷。
這些奸壞之事,都是犖犖大者,李白豈能不知?李白由一個傲岸不羈的布衣,一躍成為玄宗的文學(xué)侍從,名振京師,“尤忌文學(xué)之士”的李林甫豈能等閑視之?史書雖無明確記載李林甫如何加害李白的,但從李白詩中可見他對李林甫是有深刻認(rèn)識的。在《古風(fēng)》(五十三)中借歷史人物抨擊奸相“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這不正適合李林甫嗎?
李白積極參政的姿態(tài),清高自負(fù)的性格,必然遭到權(quán)貴的忌恨?诿鄹箘Φ睦盍指ψ圆槐卣f,高力士的誣陷,楊貴妃的讒言,附馬張 的誹謗,史書皆有記載。使他深感“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李白供奉翰林后期所作《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xué)士》說,“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diào)。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形象地道出了當(dāng)時的心情和處境。這時的玄宗,用賢思想日漸淡漠,對他也日漸疏遠(yuǎn)。“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梢姡畎准炔粫敖鹁 膏學(xué)斗雞”來討好玄宗,更不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以求升遷。在這黑暗的現(xiàn)實里,李白的政治熱情泯滅了,討人的靈感卻如火山噴發(fā),他相繼寫下了《行路難》、《蜀道難》、《遠(yuǎn)別離》、《古風(fēng)》等“奇之又奇”的不朽詩篇。在《行路難》中,他以歷史上曾懷才不遇的馮 、韓信、賈誼自嘲,以功成不退釀成悲劇的伍員、屈原、李斯、陸機自戒,悲憤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決計退身遠(yuǎn)害,離開長安。這與他“功成身退”的初衷已不能同日而語了。如果說他在《行路難》里是借歷史人物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蜀道難》則是借蜀道進(jìn)一步抒發(fā)自己在坎坷世途艱難跋涉的感受,它們是同一時期、同一心境下寫出的姊妹篇。
二、托物寄興,依文推意
上面我們探討了《蜀道難》的寫作年代、作者背景,下面從詩的內(nèi)部看看李白是怎樣托物寄興的:“嘻吁噫!危乎高哉!”一開始即以驚愕、惶恐的感嘆引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旋律;接著從歷史的角度——蠶叢、魚鳧的開國,五丁開山的壯舉——追溯了蜀道開辟之難;而后以青泥嶺為中心,用極度的夸張描寫了盤旋高峻的蜀道,并以行人的感受加以烘托。至此,再次出現(xiàn)“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旋律。繼而,作者的神來之筆落到由秦入蜀最后的關(guān)隘——劍閣,先化用了張載《劍閣銘》中“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詩句描寫關(guān)隘之險要,既而因之聯(lián)想到蜀地“虎蛇”橫行的歷史狀況作為襯托。第三次出現(xiàn)“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旋律后,以“側(cè)身西望長咨嗟”的形象描寫作結(jié),與開首的感嘆遙相呼應(yīng)。
全詩感情充沛,脈絡(luò)分明,對蜀道之難的一詠三嘆中突出了一個“高”、一個“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捫參歷井仰脅息”、 “畏途 巖不可攀”、“連峰去天不盈尺”……真是“危乎高哉”,怎不“使人聽此凋朱顏”?這種危言聳聽的夸張,寄托了他對政治上居高身危的感慨。李白由一個民間布衣變成宮廷侍從,雖在政治上并沒什么權(quán)力,但確實攀上了令人矚目的社會寶塔最高層。他從歷代統(tǒng)治集團(tuán)藏弓烹狗、互相殺戳的歷史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越來越清醒地認(rèn)識到這寶塔尖猶如火山頂,隨時都有可能被顛覆!蜀道高!痈呱砦#@就是李白西游長安的體會之一。
“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 , 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其險也如此”,怎不使人嗟嘆驚詫?作者極力渲染劍門關(guān)之險要,實際暗喻朝中的顯要官位已被奸相李林甫之流所把持,仕途無望。李白最恩寵于玄宗,但始終沒有得到他所向往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的實位。前述天寶初年嚴(yán)挺之、楊慎矜、裴寬的遭遇都證實了這一點,而后史實也證實了李白的預(yù)言!惰b通》載,天寶六載,李林甫把持科考大權(quán),使天下應(yīng)試者無一及第,連杜甫、元結(jié)都落第而還,事后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這不正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絕妙注解嗎?當(dāng)然,詩是經(jīng)過高度概括的,不能把“一夫”確指為李林甫,但參照其后作的《梁甫吟》中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guān)閽者怒”,可見以路途比仕途、以關(guān)隘比求仕者必須疏通的高官要職是十分清楚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意即把持朝政的大臣若非忠君直至之士,則必化為“磨牙吮血”的豺狼。這在《遠(yuǎn)別離》中表現(xiàn)得更為直露:“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边@些憂心忡忡的告誡,把詩人對唐王朝亦恨亦愛的矛盾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仕途艱險,居高身危,詩人將何去何從?“行路難,歸去來!”《蜀道難》一而再,再而三地復(fù)述這一觀點:
其一,“問君西游何時還”一句,實際是作者反省自問。由秦入蜀可謂“西游”,但從李白赴京前所作《別內(nèi)赴任》詩句中“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可知,“西游”不正是指這次“西行”嗎?
其二,“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實際是作者嘆本不應(yīng)當(dāng)西游長安。
其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更清楚地點明本意。有人從諧音角度證實“錦城”不指成都而指長安,其實“錦城”是明指蜀都,實指長安。唐詩中以漢代唐的例子比比皆是,《紅樓夢》明寫金陵實指北京,不都是使用了這種障眼法嗎?《蜀道難》的作者李白本意之所以如此撲朔迷離,令人費解,由此可見一斑。
三、天性使然,不宜拔高
李白一生自負(fù)才華,是一個充滿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懷的詩人。在那個歷代讀書人都以安邦定國為己任的時代,他的理想和抱負(fù)比誰都大,但是,從最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唐明皇調(diào)湯、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硯這些浪漫之事來看,李白在政治方面顯得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這樣的一個人物,縱然激情滿懷,縱然志比天高,又如何能夠像有些論者指出的《蜀道難》表現(xiàn)的是李白對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擔(dān)憂?
不錯,公元755年,也就是李白離京之后,爆發(fā)了讓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亂”,但這能不能證明李白早在寫《蜀道難》時就具有這樣的政治遠(yuǎn)見呢?我看未必,這從李白最終的結(jié)局就可以看出!鞍彩分畞y”爆發(fā)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國家的危難,人民的困苦,的確讓詩人寢食難安,很想重新出山,干一番大事業(yè)。這時,正好永王以抗敵平叛為號召率師東下,并邀請李白出謀劃策,缺乏深遠(yuǎn)的政治眼光的李白,并沒有看出永王借機擴(kuò)充自己的勢力、最終奪權(quán)的企圖,欣然接受了邀請。最后隨著永王的被滅,他也成了“叛黨”,被判流放夜郎,后來遇赦,但生活貧困,不久就病逝于安徽當(dāng)涂。就是這樣一個文學(xué)天才、政治上的弱視,你能說他在《蜀道難》中表現(xiàn)的只是對國家的憂慮,而不是對自己人生的寫照嗎?
簡而言之,《蜀道難》寫于李白行將離京的天寶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難寄寓了詩人仕途艱險的感慨和懼禍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鏡和顯微鏡揭露了唐王朝現(xiàn)實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和認(rèn)識價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寫照。
參考文獻(xiàn):
[1] 謝思煒:《李白與盛唐山水詩——〈蜀道難〉再解讀》,《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第4期。
[2] 朱昌林:《“李白〈蜀道難〉后繼之作”解讀》,《綿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第12期。
[3] 李宇林:《杜甫的“隴道難”與李白的〈蜀道難〉之比較》,《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第1期。
[4] 高橋良行、李寅生:《略論李白〈蜀道難〉的演變過程——兼論〈蜀道易〉系列詩的政治意義》,《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3年第1期。
[5] 蜀道莽蒼:《國步艱難——析李白〈蜀道難〉寓意》,《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6年第3期。
[6] 顧永華:《“居安思危,防險戒逸”的詩箴:李白〈蜀道難〉主題新解》,《晉陽學(xué)刊》,1991年第4期。
[7] 朱德慈:《〈蜀道難〉非作于蜀地辨》,《社會科學(xué)研究》,1985年第5期。
李白蜀道難翻譯賞析
蜀道難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翻譯
哎呀呀,真是太高啦。攀越蜀道真比登天還難!
蜀國有蠶叢和魚鳧兩個君主,他們開國得時間距今十分遙遠(yuǎn),從那時起大概有四萬八千歲啦吧,蜀國就不曾與秦地有什么來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無路可司行,唯有飛鳥可以飛過此山,直到蜀國得峨眉之巔。秦惠王之時,才有蜀王派五丁開山,傳說這五位壯士因開山導(dǎo)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犧牲,才使得蜀道得天梯石棧連結(jié)啦起來。
蜀中上有日神得六龍所駕之車所不能逾越得高山,下有回旋倒流得曲折而波濤洶涌得河流。善高飛得黃鵠想飛越而不敢過,善攀援得猿猴想攀登而發(fā)愁無處攀緣,其山之險就可想而知啦。青泥嶺得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縈繞著山巒。行人攀至高山之頂,伸手可以摸得著天上得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著胸口長吁短嘆。
老兄西游打算幾時回來?這蜀道得峭巖險道,實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間,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號得山鳥,雄飛雌從地在林間飛旋。月夜里,還可以聽到子規(guī)凄涼得悲啼,在空山中傳響回蕩。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此情此境,使聽到得人都發(fā)愁得老啦許多。
離天不滿一尺得險峻高峰,枯松倒掛得懸崖峭壁,飛流瀑布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發(fā)出雷鳴般得轟響。這樣危險得地方,你這位遠(yuǎn)道之人為什么還非要來這里不可呀?
更不消說那崢嶸而崔嵬得劍閣啦,在這里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冥開。如果在這里把守關(guān)隘得人不是朝廷得親臣忠士,他們就會據(jù)險作亂,化為豺狠一般得匪徒。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們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樣地躲避他們得侵害。錦城那個地方雖然是個使人快樂得城市,但是依我看來,你還是趕快回家得好。攀越蜀道之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我側(cè)身西望,只好發(fā)出長長得慨嘆啰。
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得想象,著力描繪啦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得山川,并從中透露啦對社會得某些憂慮與關(guān)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得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得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啦雄放得基調(diào)。以下隨著感情得起伏和自然場景得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得詠嘆反復(fù)出現(xiàn),像一首樂曲得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得心弦。
說蜀道得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dāng)其沖,只有高飛得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guān)中一帶得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得筆墨寫出啦歷史上不可逾越得險阻,并融匯啦五丁開山得神話,點染啦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得前奏,具有引人入勝得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得高危難行啦。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得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得高山,高標(biāo)接天,擋住啦太陽神得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得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得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得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得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啦。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得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得縈回和山勢得峻危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得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啦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xì)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shù)語,便把行人艱難得步履、惶悚得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得難行似乎寫到啦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得旋律,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得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得自然景觀,渲染啦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得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啦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得蜀道,還有更為奇險得風(fēng)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jié)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得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得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得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得遠(yuǎn)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得特寫;而后,跟蹤而來得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zhuǎn)石,配合著萬壑雷鳴得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得強烈藝術(shù)效果,使蜀道之難得描寫,簡直達(dá)到啦登峰造極得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得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得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啦。
風(fēng)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得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得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得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得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得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得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dāng)時得社會背景,揭露啦蜀中豺狼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dá)啦對國事得憂慮與關(guān)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得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得安史之亂,證明詩人得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得。
李白以變化莫測得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啦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啦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得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得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得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得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得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得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啦詩人得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得靈魂和瑰偉得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jìn)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得藝術(shù)境界,充滿啦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得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得高大形象。
唐以前得《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啦大量散文化詩句,字?jǐn)?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得語言風(fēng)格。詩得用韻,也突破啦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得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
關(guān)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得。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rèn)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啦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得生活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得憤懣,迄無定論。
【李白《蜀道難》表現(xiàn)手法探析】相關(guān)文章:
《蜀道難》表現(xiàn)手法06-20
李白的蜀道難07-20
《蜀道難》李白05-26
李白《蜀道難》07-21
李白《蜀道難》教案08-02
蜀道難李白課件09-14
李白 《蜀道難》評析07-12
解讀:李白《蜀道難》06-25
李白《蜀道難》學(xué)案08-21
《蜀道難》李白賞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