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簡介
中國從古至今也涌現(xiàn)出了非常多的詩人,就比如王昌齡的詩讀起來也是很有啟示,這些人在中國的文學發(fā)展史上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王昌齡的詩
1、王昌齡與他的詩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則“旗亭畫壁”的故事,芬芳千古。這一故事的主人公,是盛唐時代三位重量級的大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據(jù)《集異集》記載,一日,天寒微雪,三人相約至旗亭(酒肆)小飲。時一群梨園伶官登樓宴會,且擊節(jié)而唱得正是當時的名篇。三位詩人于是就“畫壁”為記,賭誰的作品被演唱得最多。結(jié)果,贏得勝券的就是以絕句名揚天下,被譽為“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王昌齡。
王昌齡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的詩,尤其是他的絕句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詩酒風流的文壇佳話,其真實性雖有人質(zhì)疑,但“絕句圣手”“詩家天子”,這些無論當時還是后世對王昌齡的褒揚卻是實至名歸。王昌齡是邊塞詩派的主將,年輕時曾出入西北邊塞,這一經(jīng)歷,使他寫出了不少意境開闊、氣勢雄渾、格調(diào)昂揚的邊塞詩。如他的《從軍行七首》之一:“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再如他的《出塞二首》之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后一首還被前人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還是寫宮怨詩的高手。他的《春宮曲》《西宮春怨》等,都具有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成為同類作品的翹楚。如《長信秋詞》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的送別詩也異常精彩。最著名的是那首《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他的《送魏二》也寫得意深情長:“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憶君遙在瀟湘上,愁聽清猿夢里長。”此外,《送柴侍御》《別皇甫五》《盧溪別人》等篇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
王昌齡被公認為盛唐的絕句大師,但從《河岳英靈集》所選他的十六首只有三首是絕句看,他的聲譽并不完全依靠這一詩體。事實上,王昌齡其他體裁的詩,如五古、五律和七律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使王昌齡這個名字光耀百代的則的確是他流傳至今的絕句。上述所引用的都是他絕句的代表之作。
王昌齡的詩往往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或描繪出一種開闊的境界,并使這一人物形象或境界充滿了強烈的感染力。這一點在他邊塞詩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從軍行七首》之三:“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再如《出塞二首》之二:“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他善于用視覺片段描繪出詩的背景,并與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聯(lián)系起來,形成情調(diào)一致的藝術境界。這一虛實結(jié)合、含蓄委婉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宮怨詩里。在上述《長信秋詞》之三中,他把“寒鴉”從“昭陽宮”飛來這一視覺片段或者說間接跡象,與“長信宮女”的失寵聯(lián)系起來了。
再如《長信秋詞》之一:“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在這首詩中,“熏籠”與“玉枕”都是帝王寵愛的象征,而“無顏色”與后句的“臥聽宮漏”則表明了女主人公已經(jīng)失寵的事實和她寂寞難耐的心情。總之,王昌齡和他的詩在盛唐的詩壇上以及中國的詩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像巨星一樣閃耀著光芒。
2、王昌齡送別詩特色分析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的送別詩在唐代詩歌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審美情趣還是表達藝術,王昌齡的送別詩都獨具特色,引來了后世的爭相效仿。本文主要針對王昌齡送別詩的特色進行分析。
(1)超然高絕的審美情趣與意識
審美情趣指的是詩人對于審美的判斷和選擇,其具體表現(xiàn)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對意向、題材和情感表達的選擇上。王昌齡送別詩在當代具有著十分獨特的個性。
(2)別出心裁的意象表達
首先,王昌齡的送別詩繼承了傳統(tǒng)的意象。在古代,詩人一般都會用楊柳和風月等意象來表達送別之情。而在王昌齡的詩中也會選擇用明月的意象來表達分手和離別之苦。如《送郭司倉》中的“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通過描寫明月的皎潔來反襯自己的悲傷,通過寫淮水的綠來表達自己的深深留客之情。此詩中就是通過明月和春潮等意象來表達離別之愁。
其次,王昌齡的送別詩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詩歌中的意象,有自己特有的表達感情的意象。在王昌齡的送別詩中,江被描寫為寒江、夜被稱為寒夜、松為幽松、蟬為寒蟬等等。在其詩作中,每種物像都不再僅僅是物像那么簡單,而是被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作者也正是通過這些再為平常不過的物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詩歌更佳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感情。
(3)自然深厚的情感抒發(fā)
真摯的情感是很純粹的,從古到今,朋友之間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歌頌和贊美。在送別朋友的時候,詩人往往都會用最簡單地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不舍。這些語言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來修飾,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字里行間都融入這豐厚的情感。王昌齡的送別詩便如此,抒情真摯樸實,也不矯揉造作。
其詩作都是有感而發(fā),并且寫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此外,其送別詩不僅僅表達不舍,還借送別來明志。如《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rdquo;通過描寫景色的凄涼和開闊來渲染離別的氣息和自己的豁達。“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則是抒情言志,“冰心玉壺”既寫進了友誼的深摯又完整地表達了自己做人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4)藝術表現(xiàn)手法因情而變
首先,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王昌齡的送別詩大多都屬于直抒胸臆,如《送胡大》中的“荊門不堪別”、《送狄宗享》中的“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等。另外,借景抒情也是王昌齡送別詩中一種很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如上文提到的《送郭司倉》中,作者就借明月和春潮等景物來表達不舍。
其次,王昌齡還善于運用不同的藝術構思來表達自己最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再有,其創(chuàng)作常常打破常規(guī)的限制,不是著重渲染離別時的情感,而是著意寫離別之后的情景,這樣的詩作有很多,如《送魏二》等。最后,王昌齡送別詩表達手法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不注重離別的悲傷,而是注重離別的互相安慰,如《送吳十九往沅陵》等。
(5)整體風格慷慨曠達,氣格高尚
王昌齡的送別詩采用的是其一貫的邊塞風格,雖有著離別的傷感,但還透露著豪邁、大氣和慷慨。雖有離別,但無淚水,雖被貶,但不會失去志向,從其詩中感受不到絲毫的哀傷和嗚咽。首先,其詩作的格調(diào)高昂爽朗,并且大氣,不會使讀者感到哀傷。其次,形象的體現(xiàn)了唐代的繁榮的氣象。不僅不因為分別而哀傷,反而借分別來言志。王昌齡的送別詩中毫無凄切的詞語,也沒有纏綿與悱惻,即使分手,也要慷慨激昂。
這表現(xiàn)的是王昌齡作為一個邊塞詩人所具有的硬氣,因此其詩歌也是明快的。一個字關聯(lián)了整句話,一首詩也形象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的人物特征。王昌齡的送別詩充分表現(xiàn)了邊塞風格,飽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感,更是體現(xiàn)著作者本人氣度的慷慨。正是這種慷慨形成了王昌齡送別詩特有的詩風和其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將王昌齡的人物特點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從古到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會懷著滿滿的故國鄉(xiāng)土之思。骨肉的分離與朋友的離別更是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弦。因此,離別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古代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特別是唐代,因為社會的波瀾起伏,詩人的人生際遇也就變得起伏不定,對離別的歌詠更是淋漓盡致。王昌齡作為唐代著名詩人,其送別詩的獨特性把唐代的送別詩更是提高了一定的高度。
3、王昌齡邊塞詩藝術特色
早在王昌齡同時代,人們對王昌齡的邊塞詩就十分稱贊。他的邊塞詩不僅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獨具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動作描寫與心理描寫相結(jié)合
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大多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氣勢宏闊,境界渾融,慷慨豪邁,清剛勁健。為了表現(xiàn)盛唐時代蓬勃向上之氣象,更好地突出英雄形象,王昌齡自覺地采用了動作描寫與心理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
最早在邊塞詩中將動作描寫與心理描寫相結(jié)合的是曹植,他在《白馬篇》中就運用這兩種手法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忠誠而勇敢的勇士形象。而這一方法在王昌齡手中運用的更為渾融,更為成熟,不僅使用頻率高,而且還能結(jié)合自己“緒密思清”的特點加以闡發(fā),大大提高了邊塞詩表情達意的功能。例如《少年行二首》中刻畫了一個勇武矯健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詩的前四句寫了少年騎乘白馬,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后四句寫少年面對“單于寇井陘”,他“氣高輕赴難”,前去抵御入寇,這正是對少年的心理描寫。因此,全詩把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保家衛(wèi)國的少年英雄形象,同時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少年慷慨赴難,視死如歸的精神風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王昌齡在藝術手法上雖然有對曹植的繼承,但又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的結(jié)合上更為圓融,主人公往往是在動作中體現(xiàn)心態(tài),又在心態(tài)的指導下在進行動作,立體多維地表現(xiàn)情感。
(2)選取典型意象塑造自然之美
王昌齡不單單是著名詩人,而且還是重要的文學理論家。他對齊梁以來奢靡繁縟的風格表示反對,注重詩歌的自然之美。他善于運用最樸素的語言提煉最典型的意象;運用最簡單的技巧去構筑詩歌的意境,塑造詩歌自然之美。
作為邊塞歌者,王昌齡所選取的意象大多具有濃厚的邊疆地方色彩和軍事色彩。既有其感物而發(fā)的自然意象,如“百尺樓”、“玉門關”、“羌笛”等,也有其自創(chuàng)自新的意象如“關山月”、“龍城飛將”等。他極其善于選取典型意象,將其放置在獨特的邊塞環(huán)境中,塑造帶有濃烈邊塞風情的自然之美。他也常常將各種意象交錯疊加起來,利用選取的典型意象將心中之氣自然地外化為真切的藝術形象,將邊塞風物的壯闊、將士們作戰(zhàn)的勇敢展現(xiàn)出來。同時傳遞出或懷友思鄉(xiāng)、或渴望勝利、或?qū)⑹總兩钋型榈那楦。這種情感其實也是作者心中之氣的外化,包含著詩人對歷史的詠嘆和對統(tǒng)治者的批評。
(3)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充分結(jié)合
王昌齡認為,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要以一種澄清明凈的`胸懷,對情感體驗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精練意魄,做到將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地結(jié)合,然后化之為巧詞妙句,
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得最緊密的,當屬《出塞二首》其一。李攀龍盛贊這首詩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人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運筆,在自然平常的敘述中就形成了渾厚蒼勁的意境。在平靜質(zhì)樸的敘述中,在語言的自然之美里,于波瀾不驚處見充沛的情感,這也正是詩人在藝術造詣方面的過人之處。詩人巧妙地將“秦月”、“漢關”與當前“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同時空進行交錯重疊。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漢代人民的悲劇,同時也是自秦至唐以來所有普通人民的共同悲劇;希望邊關有“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民的愿望,同時也是自秦至唐以來所有普通人民的共同愿望。詩人表面上是寫文治武功、抵御外侮,但透過紙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詩人對于社會和平安定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憧憬。
(4)側(cè)面烘托,虛實結(jié)合
王昌齡善于運用側(cè)面烘托,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從虛處著筆,從側(cè)面?zhèn)魃,通過對特定風物的描寫,從側(cè)面表達詩歌的涵義。王昌齡的一些邊塞詩表達的是凄涼寂寞的情感,用側(cè)面烘托的寫法就更能感人,更能強化這種凄婉的氛圍,而且同時也能避免給人造成一種突兀感。
例如他的《從軍行七首》其二:該詩描寫的是邊關軍旅生活的一個小插曲,詩人并沒有直接正面書寫征人的離情別緒,而是通過寫軍樂中凄涼的琵琶聲來進行側(cè)面烘托。由“新聲”聯(lián)想起“舊別情”,不需贅言,不需排鋪,各種哀傷凄涼的感情便一起涌上讀者心頭。
王詩中的虛實相生,使其詩更具有歷史的廣度與深度。如前所述的《出塞二首》其一,其實際的景象不過詩人是眼前的普通的照耀邊疆的一輪明月而已,但作者卻由此思接千載,聯(lián)想到秦漢帝國、將軍李廣,這就由眼前的實景一變而成為涵蓋了深厚歷史價值的虛景,大大強化了詩歌的歷史性和內(nèi)涵性。
4、王昌齡詩學問題的探討
不可否認王昌齡《詩格》中有后人添加的內(nèi)容,但所添加的內(nèi)容都是充分依照實際情況,并非是隨意捏造,在《文鏡秘府論》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我們不難判定,王昌齡不僅有著豐厚學識,而且在詩學方面頗有成就,王昌齡詩學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分南北宗問題
從其思想根源為切入點,其是受禪宗影響。因為自禪宗以后,就將分為神秀、慧能分為了南北二宗,而這也是后來文學上南北分宗立派的原因之一,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導致南北分宗的最主要原因是南北文風存在差距,早在隋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南北辭宗”的說法,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獲悉,這是最早的文分南北之說。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發(fā)展,就將文風不同上升到南北文學風氣不同,那么本文所要探索的王昌齡與上述所述的南北分宗又有何關系。
王昌齡曾直接否定賈誼和,他認為賈誼“失于本宗”而肯定司馬遷的未失“本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表明了王昌齡對南北分宗的態(tài)度和立場,換一種方式來說在文學創(chuàng)造上王昌齡否定南宗,肯定北宗。但是王昌齡又高度肯定曹植和劉禎,對整體南宗文風依然持否定態(tài)度,有人說這兩者之間是否自相矛盾。為何肯定北宗文風又單純肯定南宗文風,是否可以認為王昌齡所敘述的北宗文風是實際上是指處于北方的漢魏文風,他所敘說的南宗文風特指南宗呢,我們無從得知。
如果這個聯(lián)想成立,那么王昌齡將賈誼是為南朝文風的開山鼻祖,并非是以詩賦為中心,而是綜合考慮了其它條件。將司馬遷是為北方文學的始祖,也不是因為司馬遷在散文方面有驚人成就,南北宗之分,只是簡單的南北宗文風之分,并非是司馬遷的散文與賈誼的詩賦之分。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南北分宗立派的原因,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為何要將賈誼視為南宗始祖,為何不是北宗始祖呢,難道僅僅因為賈誼是南方人,加上文風創(chuàng)作較為哀怨,與《風》《雅》宗旨相差甚遠么。
而司馬遷被稱為北宗始祖是不是因為其與為魏作家曹植具有同樣的風骨等一系列問題引人深思。另外在實際中不難發(fā)現(xiàn),王昌齡比較欣賞或者說比較推崇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思想,并沒有被當時社會環(huán)境所擊敗,王昌齡說過很多勉勵自己的話,例如:是故詩者,書身心之行李,序當時之憤氣。”
仔細觀察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憤之說與司馬遷發(fā)憤著書有很多相同點,本文研究對象是王昌齡的詩學問題,為何將賈誼、司馬遷兩人與之比較主要是因為其是南北宗代表,并沒有其它人比這兩個人更為合適,加上賈誼與司馬遷出現(xiàn)的時間相對較早,以其進行對比更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王昌齡實際所指的就是漢魏六朝時期的兩種文明,甚至于王昌齡曾經(jīng)透露出要在這個基礎之上追溯更早文風,進而證明這兩者文風與自身息息相關。
換一種方式來說王昌齡不僅繼承了魏征等南北文風的說法,同樣也承載著初唐時期對這兩種文風的批評。若如說不同點在于,魏征在《文學傳序》中明確提出南北文學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若強行將其對比,必須要確定一個參考因素,但是王昌齡并沒有立足整體,只片面看到漢魏的氣骨天縱,并沒有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從另一方面來說,王昌齡對南朝文學發(fā)展也持肯定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
例如:肯定對偶和聲律。但是在理論上其片面否定南朝文學,王昌齡之所以持此種態(tài)度,筆者認為與王昌齡本身思想有密切聯(lián)系,具體來說你與王昌齡所提出的“意”“格”“調(diào)”等有直接關系。在一般情況下民眾并不太喜歡將南北宗文學思想聯(lián)系起來,認定他們不存在聯(lián)系。事實卻與之相反,南北宗文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為仔細閱讀王昌齡《詩格》后會發(fā)現(xiàn)其很多觀點存在片面性,但是從他片面性觀點就可以看出南北文宗兩者間存在的聯(lián)系,只是有點牽強而已,提出文分南北宗,或許與格調(diào)說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
(2)王昌齡提出意高則格高的問題
王昌齡說:“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調(diào)。”其中格特指體格、風格等,格高之說也因此而來。當然上述中所說的格有特殊含義,王昌齡說意高則格高也是從前者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并且是從價值論高度來看待意。
所謂意也同格一樣,具有特殊含義,并不是從表面上所理解的主旨內(nèi)容、構思等,而是囊括多方面內(nèi)容,例如:深遠意蘊、崇高思想境界等,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能夠彰顯詩作思想境界。換一種方式來說作品主旨思想境界高,也就意味著作品格調(diào)高,相反主旨思想低,作品格調(diào)也就相對較低。所以王昌齡經(jīng)常提及到:“用意于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意思是說思想境界非常高,幾乎接近天地之境了。
前面也提及到王昌齡詩學問題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本文只是簡單從文分南北宗以及意高則格高的問題進行研究。文分南北宗的歷史傳統(tǒng),盛唐時代的詩歌風尚,與此同時加上王昌齡本身生活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格調(diào)這個新概念才得以產(chǎn)生,形成新的理論范疇,才給后世留下佳作,影響深遠。
二、王昌齡簡介
1、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nóng)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2、爭議
但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杜f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而《新唐書文苑傳》稱其為江寧人,或為誤會。殷璠《河岳英靈集》又稱“太原王昌齡“。
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三、王昌齡的成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峰,故人稱“七絕圣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樂的七言絕句。內(nèi)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zhàn)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
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diào)婉轉(zhuǎn)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的詩歌最專于七絕,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稱其為“七絕圣手”。清沈德潛說:“五言絕右丞(王維)、供奉(李白);七言絕龍標(王昌齡)、供奉。妙絕古今,別有天地。”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shù)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zhì)量很高。邊塞詩可并高適、岑參而三,四杰以后,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chuàng)始和先驅(qū)。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zhàn)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diào)婉轉(zhuǎn)和諧,耐人尋味,在發(fā)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
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xiàn)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
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diào),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艷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zhuǎn)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xiàn)而言,王昌齡又發(fā)揚了六朝華美艷麗、精雕細琢的表現(xiàn)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簡介】相關文章:
王昌齡送別詩11-19
王昌齡的詩匯集12-09
王昌齡的資料簡介09-12
王昌齡送別詩研究11-19
關于王昌齡送別詩11-18
王昌齡送別詩大全11-18
王昌齡送別的詩11-18
詩家天子王昌齡06-30
關于王昌齡的詩匯總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