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3-04-13 05:25:18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

  游大理日記是崇禎十二年三月徐霞客在大理盤桓所寫的日記。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guī)椭?/p>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

  十二日 覺宗具騎挈餐,候何君同為清碧溪游。出寺即南向行,三里,過小紙房,又南過大紙房。其東即郡城之西門,其西山下即演武場。又南一里半,過石馬泉。泉一方在坡坳間,水從此溢出,馮元成謂其清冽不減慧山。甃為方池,其上有廢址,皆其遺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見有石馬,故名!庇帜习肜,為一塔寺,前有諸葛祠并書院。又南過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溪,頗大。又南,有峰東環(huán)而下。又二里,盤峰岡之南,乃西向覓小徑入峽。峽中西望,重峰罨映,最高一峰當(dāng)其后,有雪痕一派,獨高垂如匹練界青山,有溪從峽中東注,即清碧之下流也。從溪北躡岡西上,二里,有馬鬣在左岡之上,為阮尚賓之墓。從其后西二里,躡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與對崖駢突如門,上聳下削,溪破其中出。從此以內(nèi),溪嵌于下,崖夾于上,俱逼仄深窅。路緣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馬不可行,乃令從者守馬溪側(cè),顧仆亦止焉。

  余與巢阿父子同兩僧溯溪入。屢涉其南北,一里,有巨石蹲澗旁,兩崖巉石,俱堆削如夾。西眺內(nèi)門,雙聳中劈,僅如一線,后峰垂雪正當(dāng)其中,掩映層疊,如掛幅中垂,幽異殊甚。覺宗輒解筐酌酒,凡三勸酬。復(fù)西半里,其水搗峽瀉石間,石色光膩,文理燦然,頗饒煙云之致。于是盤崖而上,一里余,北峰稍開,得高穹之坪。又西半里,自坪西下,復(fù)與澗遇。循澗西向半里,直逼夾門下,則水從門中突崖下墜,其高丈余,而下為澄潭。潭廣二丈余,波光瑩映,不覺其深,而突崖之槽,為水所汩,高雖丈余,膩滑不可著足。時余狎之不覺,見二僧已逾上崖,而何父子欲從澗北上,余獨在潭上覓路不得。遂躡峰槽,與水爭道,為石滑足,與水俱下,傾注潭中,水及其項。亟躍而出,踞石絞衣。攀北崖,登其上,下瞰余失足之槽,雖高丈余,其上槽道曲折如削,膩滑尤甚;即上其初層,其中升降,更無可階也。再逾西崖,下覷其內(nèi)有潭,方廣各二丈余,其色純綠,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蕩,光怪得未曾有。潭三面石壁環(huán)窩,南北二面石門之壁,其高參天,后面即峽底之石,高亦二三丈;而腳嵌顙突,下與兩旁聯(lián)為一石,若剖半盎,并無纖隙透水潭中,而突顙之上,如檐覆潭者,亦無滴瀝拋崖下墜;而水自潭中輒東面而溢,轟倒槽道,如龍破峽。余從崖端俯而見之,亟攀崖下墜,踞石坐潭上,不特影空人心,覺一毫一孔,無不瑩徹。亟解濕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滌煩,暖若挾纊。何君父子亦百計援險至,相叫奇絕。

  久之,崖日西映,衣亦漸干,乃披衣復(fù)登崖端,從其上復(fù)西逼峽門,即潭左環(huán)崖之上。其北有覆崖庋空,可當(dāng)亭榭之憩,前有地如掌,平甃若臺,可下瞰澄潭,而險逼不能全見。既前,余欲從其內(nèi)再窮門內(nèi)二潭,以登懸雪之峰。何君輩不能從,亦不能阻,但云:“余輩當(dāng)出待于休馬處。”余遂轉(zhuǎn)北崖中垂處,西向直上。一里,得東來之道,自高穹之坪來,遵之曲折西上,甚峻。一里余,逾峽門北頂,復(fù)平行而西半里,其內(nèi)兩崖石壁,復(fù)高駢夾起,門內(nèi)上流之間,仍下嵌深底。路旁北崖,削壁無痕,不能前度,乃以石條緣崖架空,度為棧道者四五丈,是名陽橋,亦曰仙橋。橋之下,正門內(nèi)之第二潭所匯,為石所虧蔽,不及見。度橋北,有疊石貼壁間。稍北,疊石復(fù)北斷,乃趁其級南墜澗底。底有小水,蛇行塊石間,乃西自第一潭注第二潭者。時第二潭已過而不知,只望澗中西去,兩崖又駢對如門,門下又兩巨石夾峙,上有石平覆如屋而塞其后,覆屋之下,又水潴其中,亦澄碧淵淳,而大不及外潭之半。其后塞壁之上,水從上澗垂下,其聲潺潺不絕,而前從塊石間東注二潭矣。余急于西上,遂從澗中歷塊石而上。澗中于是無纖流,然塊石經(jīng)沖滌之余,不特?zé)o污染,而更光膩,小者踐之,巨者攀之,更巨者則轉(zhuǎn)夾而梯之。上矚兩崖,危矗直夾,彌極雄厲。漸上二里,澗石高穹,滑不能上,乃從北崖轉(zhuǎn)陟箐中。崖根有小路,為密箐所翳,披之而行。又二里,聞人聲在絕壁下,乃樵者拾枯于此,捆縛將返,見余,言前已無路,不復(fù)可逾。余不信,更從叢篁中披陡而西上。其處竹形漸大,亦漸密,路斷尤痕。余莽披之,去巾解服,攀竹為絙。復(fù)逾里余,其下壑底之澗,又環(huán)轉(zhuǎn)而北,與垂雪后峰,又界為兩重,無從竟升。聞清碧澗有路,可逾后嶺通漾濞,豈尚當(dāng)從澗中歷塊耶?

  時已下午,腹餒甚,乃亟下;則負(fù)芻之樵,猶匍匐箐中。遂從舊道五里,過第一潭,隨水而前,觀第二潭。其潭當(dāng)夾門逼束之內(nèi),左崖即陽橋高橫于上,乃從潭左攀磴隙,上陽橋,逾東嶺而下。四里至高穹之坪,望西澗之潭,已無人跡,亟東下沿溪出,三里至休馬處。何君輩已去,獨留顧仆守飯于此,遂啜之東出。三里半,過阮墓,從墓右下渡澗,由澗南東向上嶺。路當(dāng)南逾高嶺,乃為感通間道;余東逾其余支,三里,下至東麓之半。牧者指感通道,須西南逾高脊乃得,復(fù)折而西南上躋,望崖而登,竟無路可循也。二里,登嶺頭,乃循嶺南西行。三里,乃稍下,度一峽,轉(zhuǎn)而南,松檜翳依,凈宇高下,是為宕山,而感通寺在其中焉。

  蓋三塔、感通,各有僧廬三十六房,而三塔列于兩旁,總以寺前山門為出入;感通隨崖逐林,各為一院,無山門總攝,而正殿所在,與諸房等,正殿之方丈有大云堂,眾俱以大云堂呼之而已。時何君輩不知止于何所,方逐房探問。中一房曰斑山,乃楊升庵寫韻樓故址,初聞何君欲止此,過其門,方建醮設(shè)法于前,知必不在,乃不問而去。后有人追至,留還其房。余告以欲覓同行者,其人曰:“余知其所止,必款齋而后行。”余視其貌,似曾半面,而忘從何處,諦審之,知為王賡虞,乃衛(wèi)侯之子,為大理庠生,向曾于大覺寺會于遍周師處者也。今以其祖母忌辰,隨其父來修薦于此,見余過,故父子相諗,而挽留余飯焉。飯間,何君亦令僧來招。既飯而暮,遂同招者過大云堂前北上,得何君所止靜室,復(fù)與之席地而飲。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十三日 與何君同赴齋別房,因遍探諸院。時山鵑花盛開,各院無不燦然。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頗佳,炒而復(fù)曝,不免黝黑。已入正殿,山門亦宏敞。殿前有石亭,中立我太祖高皇帝賜僧無極歸云南詩十八章,前后有御跋。此僧自云南入朝,以白馬、茶樹獻(xiàn),高皇帝臨軒見之,而馬嘶花開,遂蒙厚眷。后從大江還故土,帝親灑天葩,以江行所過,各賦一詩送之,又令諸翰林大臣皆作詩送歸。今宸翰已不存,而詩碑猶當(dāng)時所鐫者。李中谿大理郡志以奎章不可與文獻(xiàn)同輯,竟不之錄。然其文獻(xiàn)門中亦有御制文,何獨詩而不可同輯耶?殿東向,大云堂在其北。僧為瀹茗設(shè)齋。

  已乃由寺后西向登嶺,覓波羅巖。寺后有登山大道二:一直上西北,由清碧溪南峰上,十五里而至小佛光寨,疑與昨清碧溪中所望雪痕中懸處相近,即后山所謂筆架山之東峰矣;一分岐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澗之峽,北行六里而至波羅巖。波羅巖者,昔有趙波羅棲此,朝夕禮佛,印二足跡于方石上,故后人即以“波羅”名。波羅者,乃此方有家道人之稱。其石今移大殿中為拜臺。時余與何君喬梓騎而行。離寺即無樹,其山童然。一里,由岐向西南登。四里,逾嶺而西,其嶺亦南與對山夾澗為門者。澗底水細(xì),不及清碧,而內(nèi)峽稍開,亦循北山西入。又一里,北山有石橫疊成巖,南臨深壑。壑之西南,大山前抱,如屏插天,而尖峰齒齒列其上,遙數(shù)之,亦得十九,又蒼山之具體而微者。巖之西,有僧構(gòu)室三楹,庭前疊石明凈,引水一龕貯巖石下,亦饒幽人之致。僧瀹茗炙面為餌以啖客。久之乃別。

  從舊路六里,過大云堂,時覺宗相待于斑山,乃復(fù)入而觀寫韻樓。樓已非故物,今山門有一樓,差可以存跡。問升庵遺墨,尚有二扁,寺僧恐損剝,藏而不揭也。僧復(fù)具齋,強吞一盂而別。其前有龍女樹。樹從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葉長二寸半,闊半之,而綠潤有光,花白,小于玉蘭,亦木蓮之類而異其名。時花亦已謝,止存數(shù)朵在樹杪,而高不可折,余僅折其空枝以行。

  于是東下坡,五里,東出大道,有二小塔峙而夾道;所出大道,即龍尾關(guān)達(dá)郡城者也。其南有小村曰上睦,去郡尚十里。乃遵道北行,過七里、五里二橋,而入大理郡城南門。經(jīng)大街而北,過鼓樓,遇呂夢熊使者,知夢熊不來,而乃郎已至。以暮不及往。乃出北門,過吊橋而北,折而西北二里,入大空山房而宿。

  十四日 觀石于寺南石工家。何君與余各以百錢市一小方。何君所取者,有峰巒點綴之妙;余取其黑白明辨而已。因與何君遍游寺殿。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層,故今名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壯;而四壁已頹,檐瓦半脫,已岌岌矣。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樓后為正殿,殿后羅列諸碑,而中谿所勒黃華老人書四碑俱在焉。其后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鑄時分三節(jié)為范,肩以下先鑄就而銅已完,忽天雨銅如珠,眾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其左右回廊諸像亦甚整,而廊傾不能蔽焉。自后歷級上,為凈土庵,即方丈也。前殿三楹,佛座后有巨石二方,嵌中楹間,各方七尺,厚寸許。北一方為遠(yuǎn)山闊水之勢,其波流瀠折,極變化之妙,有半舟庋尾煙汀間。南一方為高峰疊障之觀,其氤氳淺深,各臻神化。此二石與清真寺碑趺枯梅,為蒼石之最古者。清真寺在南門內(nèi),二門有碑屏一座,其北趺有梅一株,倒撇垂趺間。石色黯淡,而枝痕飛白,雖無花而有筆意。新石之妙,莫如張順寧所寄大空山樓間諸石,中有極其神妙更逾于舊者。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張石大徑二尺,約五十塊,塊塊皆奇,俱絕妙著色山水,危峰斷壑,飛瀑隨云,雪崖映水,層疊遠(yuǎn)近,筆筆靈異,云皆能活,水如有聲,不特五色燦然而已。其后又有正殿,庭中有白山茶一株,花大如紅茶,而瓣簇如之,花尚未盡也。凈土庵之北,又有一庵,其殿內(nèi)外庭除,俱以蒼石鋪地,方塊大如方磚,此亦舊制也;而清真寺則新制以為欄壁之用焉。其庵前為玉皇閣道院,而路由前殿東鞏門入,紺宮三重,后乃為閣,而竟無一黃冠居守,中空戶圮,令人悵然。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

  十二日 覺宗備好馬匹帶上午飯,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馬上向南行,走了三里,走過小紙房,又往南經(jīng)過大紙房。村東就是府城的西門,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場。又向南一里半,經(jīng)過石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間,水從此處溢出去,馮元成認(rèn)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廢棄的基址,都是馮元成的遺跡。志書說:“落日下泉水中照見有石馬,所以這樣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諸葛祠和書院。又向南經(jīng)過中和、玉局兩座山峰。行了六里,渡過一條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東方環(huán)繞而下。又走二里,繞過峰下山岡的南邊,于是向西尋找小徑走入峽谷。從峽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峽谷后方,有積雪的痕跡,獨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絹隔斷了青山,有溪水從峽谷中往東流注,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從溪北踏著山岡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墳丘在左面山岡之上,是阮尚賓的墳?zāi)埂哪沟睾笙蛭餍卸,踏著峻嶺登上山崖。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與對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門扇,上邊高聳下面陡削,溪流沖破其中流出去。從此處以內(nèi),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夾立于頭頂上,全都狹窄傾斜,幽深杳渺。路沿著山崖頂端,緊靠著北面的山峰向西進去,一里多路,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隨行的人在溪邊守馬,顧仆也停在這里。

  我與何巢阿父子連同兩個和尚逆溪深入。多次涉到溪水的南北兩岸,走了一里,有巨石蹲在山澗旁,兩側(cè)山崖上高險的山石,全都陡削地堆積著如同夾道。往西眺望里面的門扇,雙雙高聳,當(dāng)中劈開,僅如一條線,后面山峰上下垂的積雪正當(dāng)其中,互相掩映,層層疊疊,如掛在墻上的條幅垂在中央,特別幽雅奇異。覺宗總是解下竹筐斟酒,共勸飲了三次。再向西走半里,溪水搗入峽中奔瀉在巖石間,石頭的顏色光潔細(xì)膩,花紋燦爛,頗富于煙云的意態(tài)。從這里繞著山崖上走,一里多,北面的山峰略微敞開,找到一塊高高隆起的平地。又向西半里,從平地向西下走,再次與山澗相遇。順著澗水向西半里,徑直逼近夾立的石門下,就見水從石門中突立的石崖上下瀉,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寬二丈多,波光晶瑩映照,不覺得水深,而突立石崖上的溝槽,被迅急的水流沖刷,高處雖然僅有一丈多,滑膩光溜得不能落腳。當(dāng)時我只顧玩水沒有察覺,見兩個和尚已翻越到上面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從山澗北邊上登,我獨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找不到。于是踩著峰上的溝槽上走,與水流爭道,被石頭滑倒,與流水一起沖下來,傾注在深潭中,水沒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巖石上絞去衣服上的水。攀著北邊的山崖,登到它上邊,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溝槽,雖然高僅一丈多,它上面的溝槽水道,曲曲折折,如像刀削出來一般,尤其滑膩光溜;即使上到它的第一層上,那中間上上下下之處,也沒有可以踩踏之處了。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看去,山崖內(nèi)有水潭,長寬各有二丈多,水色純綠,波光蕩漾,碧玉浮動,照耀在山崖峽谷之中,中午的艷陽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輝,流波激蕩,光怪陸離得未曾有過。水潭三面的石壁環(huán)成一個窩,南北兩面石門的石壁,高聳入天空中,后面就是峽底的巖石,高處也有兩三丈;可石腳下嵌上面前突,下邊與兩旁聯(lián)結(jié)為一塊巖石,像剖開的半個瓦甕,并無絲毫縫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如屋檐覆蓋在水潭上的地方,也沒有水滴從石崖上拋灑下落;然而水從潭中總是向東面溢出去,轟鳴著倒入溝槽水道之中,如天龍沖破峽谷。我從山崖頂端俯身見到此景,急忙攀著山崖墜落下來,坐在潭邊的巖石上,不僅山影使人心蕩去一切雜念,覺得每一根汗毛每一個毛孔,無不晶瑩透徹。連忙脫下濕衣服曬在石上,就著流水洗腳,就著陽光曬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煩惱,暖得好似懷抱著絲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計攀援險途來到,互相高叫奇絕。

  很久之后,山崖上陽光西射,衣服也漸漸干了,于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頂端,從那上面再向西逼近峽中的石門,就在水潭左邊環(huán)繞的山崖之上。它北邊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當(dāng)做亭臺樓榭來休息,前方有塊如手掌樣的地方,平平地砌得好像高臺,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險要狹窄的地勢不能見到全貌。不久向前走,我想從石門內(nèi)再去游石門內(nèi)的兩個水潭,并上登積雪高懸的山峰。何君這幫人不能跟隨,也不能阻擋我,只是說:“我們將出去在馬匹休息的地方等候!蔽矣谑寝D(zhuǎn)過北面山崖中垂之處,向西徑直上走。走了一里,遇上東邊來的路,從高高隆起的平地而來,沿著這條路向西曲折上登,非常陡峻。一里多,越過峽中石門北邊的頂上,再往西平行半里,這以內(nèi)兩側(cè)山崖的石壁,又并排相夾高高聳起,石門內(nèi)山澗上游之間,底部仍然深深下嵌。路旁北面的山崖,陡削的石壁上沒有裂痕,不能越到前方,就用石條沿著山崖架空,橫架為棧道,有四五丈長,這里名叫陽橋,也稱為仙橋。橋下邊,正是石門內(nèi)第二個水潭積水的地方,被巖石遮蔽著,來不及見到。過到橋北,有疊壘的石階貼在石壁上。稍向北走,疊壘的石階在北邊又?jǐn)嗔耍统弥鴰r石疊成的臺階向南下墜到澗底。澗底有小溪,蛇一樣流淌在石塊間,是從西邊第一個水潭流注到第二個水潭中的水流。此時第二個水潭已經(jīng)錯過但不知道,只是望著澗中向西走去,兩面的山崖并排相對如同門扇,門下又有兩塊巨石夾立對峙,上邊有塊巖石平平地覆蓋著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后面,覆蓋的石屋下邊,又有水積在其中,也是澄碧的深水潭,只是大處不到外邊水潭的一半。它后邊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從上邊的山澗中垂下來,水聲潺潺不絕,然后在前方石塊間向東注入第二個深潭去了。我急于向西上登,就從山澗中經(jīng)過石塊上走。澗中從這里起沒有纖細(xì)的水流,然而石塊經(jīng)過沖刷洗滌之后,不但沒有污泥沾染,而且更加滑膩光溜,小些的踩著它走,大些的攀過它走,更大的就轉(zhuǎn)過相夾之處攀登。從上邊遠(yuǎn)望兩側(cè)的山崖,危崖矗立,筆直相夾,更加雄偉壯麗。慢慢上登二里,澗中的巖石高大穹隆,光滑得不能上去,只好從北邊的山崖上轉(zhuǎn)而登到山箐中。山崖腳下有條小路,被濃密的竹叢遮住了,分開竹叢前行。又走二里,聽見有人聲在絕壁下,是打柴的人在此地拾枯枝,捆好后即將返回去,見到我,說起前邊已經(jīng)無路,不再能翻越過去。我不信,再撥開成叢的竹林從陡坡往西上爬。此處竹子的形體漸漸大起來,也漸漸濃密起來,路斷了,毫無蹤跡。我不著邊際地?fù)荛_竹叢,去掉頭巾脫下衣服,抓住竹子當(dāng)做繩索,又穿越了一里多。腳下壑谷底的山澗,又環(huán)繞著轉(zhuǎn)向北,與后面積雪下垂的山峰,又隔為兩層,無法徑直上登。聽說過清碧澗有路,可以翻越后嶺通到漾濞,莫非還是應(yīng)當(dāng)從山澗中經(jīng)由石塊走么?

  此時已是下午,饑腸轆轆,于是急忙下山;就見背負(fù)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箐中。于是從原路返回五里,經(jīng)過第一個深潭,順?biāo)蚯白,觀看了第二個水潭。這個水潭正當(dāng)夾立的石門里邊,左邊石崖上就是陽橋高高橫在上方,于是從水潭左邊攀著石縫中的石磴,登上陽橋,越過東嶺下走。走了四里后來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見西澗中的水潭旁,已沒有人的蹤跡,連忙往東下走沿著溪流出來,走了三里路來到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幫人已經(jīng)離開,單獨留下顧仆在此守著飯,于是吃了飯向東出山。走了三里半,經(jīng)過阮尚賓的墓,從墓右側(cè)下渡過澗水,由澗南向東上嶺。路應(yīng)該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嶺,是去感通寺的捷徑;我往東越過它的余脈,走了三里,下到東麓的半中腰。牧人指點,去感通寺的路,必須向西南越過高大的山脊才能到達(dá),就又折向西南上走,望著山崖上登,居然無路可走了。走了二里,登上嶺頭,就沿著山嶺南側(cè)向西行。走了三里,才稍稍下走,越過一條峽谷,轉(zhuǎn)向南,松柏密蔽依稀,佛寺高低錯落,這就是宕山,而感通寺就在山中了。

  三塔寺、感通寺,各有僧舍三十六房,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兩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門作為出入口;感通寺順著山勢依著樹林,各自辟為一院,沒有山門統(tǒng)攝,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與各處僧房一樣高,正殿的方丈有處大云堂,僧眾全以“大云堂”來稱呼他而已。此時不知何君一幫人住在什么地方,就挨房打聽。其中一房名叫斑山,是楊升庵寫韻樓的故址,起初聽說何君打算住在此處,經(jīng)過門口,正在門前設(shè)壇念經(jīng)做法事,心知必定不在,便不問就離開了。后邊有人追上來,挽留返回他們房中。我告訴他想要去找同行的人,那人說:“我知道他們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齋飯后再走!蔽铱此娜菝,似乎曾見過一面,但忘了是在什么地方,仔細(xì)審視他,知道是王賡虞,是衛(wèi)侯的兒子,大理府學(xué)的生員,從前曾在大覺寺遍周禪師處會過面。今天因為是他祖母去世的祭日,跟隨他父親來此施齋做法事,見我路過,父子倆都認(rèn)出了我,便挽留我吃飯。吃飯時,何君也命令僧人來招喚。飯后天便黑了,于是同來招喚的僧人經(jīng)過大云堂前邊向北往上走,找到何君居住的靜室,再與他席地坐下飲酒。夜里月光不如前一天那樣皎潔。

  十三日 與何君一同去別的僧房赴齋宴,因而探遍了諸處寺院。這個季節(jié)山上杜鵑花盛開,各寺院無處不鮮艷燦爛。中庭院外邊,高大的蒼松修長的翠竹中,間雜著茶樹。茶樹都有三四丈高,與桂樹非常相似,此時正在采摘,無處不是架梯子爬在樹上的人。茶的味道很美,炒后再曬,色澤不免黝黑。不久走入正殿,山門也十分宏偉寬敞。殿前有座石亭子,亭中立著我朝太祖高皇帝賜給僧人無極的十八首歸云南詩,前后都有高皇帝寫的跋。這個僧人從云南進朝廷,用白馬、茶樹進貢,高皇帝到軒廊中接見他,當(dāng)即白馬嘶鳴茶花開放,于是受到厚愛。后來從長江返回故鄉(xiāng),皇帝親自拋灑鮮花,據(jù)沿江要走過的地方,各賦了一首詩送給他,又命令翰林院的諸位大臣都作詩送他回歸。今日皇帝手寫的文章已不存在,但詩碑還是當(dāng)時所刻的。李中谿的《大理郡志》認(rèn)為帝王的詩不能與文獻(xiàn)一同輯錄,竟然不收錄它。不過他的文獻(xiàn)類中也有皇帝寫的文章,為何唯獨詩就不能一同輯錄呢?正殿面向東方,大云堂在它的北邊。僧人為我沏來茶擺上齋飯。

  過后,就由寺后向西登嶺,去找波羅巖。寺后有兩條登山的大道:一條一直向西北延伸,由清碧溪的南峰上去,十五里后到達(dá)小佛光寨,懷疑與昨天在清碧溪中望見的雪跡懸在中央的地方接近,就是后山中所謂的筆架山的東峰了;一條分開岔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條山澗的峽谷,往北行六里后到波羅巖。波羅巖這地方,從前有個趙波羅居住在此,朝夕拜佛,印下兩個腳印在方形巖石上,所以后人就用“波羅”來起名。波羅一詞,是這地方對有家室的僧人的稱呼。那塊巖石如今移到大殿中作為跪拜用的石臺。此時我與何喬梓先生騎馬前行。離開寺就沒有樹,這里的山光禿禿的。走了一里,由岔路向西南登山。又走了四里,越嶺往西走,這里的山嶺也是向南與對面的山夾住山澗形成門的樣子。澗底的水流很細(xì),趕不上清碧溪,而里面的峽谷稍微開闊些,也是沿著北山向西延伸進去。又行一里,北山上有巖石橫著壘成巖洞,南邊面臨深深的壑谷。壑谷的西南方,大山向前環(huán)抱,如屏風(fēng)樣高插天空,而且有一齒齒的尖峰排列在山上,遠(yuǎn)遠(yuǎn)數(shù)了數(shù),也是有十九座山峰,這又是蒼山具體而微之處了。巖洞的西邊,有僧人建了三間房子,庭前疊壘的巖石明麗潔凈,引了一坑水貯存在巖石下,也讓人產(chǎn)生幽思的情趣。僧人煮了茶用面做成餅來給客人吃。很久之后才道別。

  從原路返回六里,經(jīng)過大云堂,此時覺宗等候在斑山,就再次進門觀覽寫韻樓。樓已不是原有的建筑物,今天山門上有一座樓,略微可以保存一點遺跡。打聽楊升庵遺下的墨跡,還有兩塊匾,寺中的僧人害怕?lián)p傷剝落,收藏起來不肯揭開。僧人又準(zhǔn)備了齋飯,勉強吞下一缽盂后告別。樓前有棵龍女樹。樹從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各自高三四丈,樹葉長二寸半。寬處是長處的一半,而碧綠潤澤有光,花是白色,比玉蘭花小,也是木蓮一類的植物但名字不同。此時花也已凋謝,只留下幾朵在樹梢上,但高不可折,我僅折下樹上的空枝就走了。

  從這里向東下坡,走五里,向東走上大道,有兩座小塔夾住道路聳峙;所走上的大道,就是從龍尾關(guān)到府城的路。塔南邊有個小村子叫上睦,離府城還有十里。于是順著大道往北行,經(jīng)過七里橋、五里橋兩座橋,而后走入大理府城的南門。經(jīng)過大街往北走,路過鼓樓,遇上呂夢熊的使者,了解到呂夢熊不來了,但他的兒子已來到。因為天晚來不及前去。于是走出北門,過到吊橋北邊,轉(zhuǎn)向西北行二里,進入大空山房住下。

  十四日 在寺南的石匠家觀賞石頭。何君與我各用一百文錢買了一小方塊。何君選中的,有峰巒點綴在上邊的美妙之處;我選了其中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而已。于是與何君遍游寺中的殿宇。這座寺院在第十座山峰之下,唐代開元年間建造,名叫崇圣寺。寺前的三塔像鼎足一樣矗立,中間的塔最高,方形,重疊十二層,所以今天稱為三塔。塔的四旁全是高大的松樹聳入空中。寺西由山門進去,有鐘樓與三塔相對,氣勢極其雄偉壯麗;但四面的墻壁已經(jīng)坍塌,屋檐上的瓦片有一半脫落,已岌岌可危了。樓中有口銅鐘非常大,直徑大約有一丈多,而壁厚達(dá)一尺,是蒙氏時期鑄造的,鐘聲可在八十里外聽到。鐘樓后是正殿,殿后羅列著許多碑,而李中谿所刻的黃華老人書寫的四塊碑都在其中。碑后是雨珠觀音殿,是用銅鑄成的立像,高三丈。鑄造時分為三段制成模子,肩以下先鑄成而銅就已用完,忽然間天上落下如珠子一樣的銅雨,眾人一道用手把銅珠捧來熔化,恰好完成了銅像的頭部,所以有了這個名字。殿左右回廊中的眾神像也十分整齊,但回廊倒塌得不能蔽風(fēng)雨了。從后邊沿石階上去,是凈土庵,就是方丈的住處了。前殿有三開間,佛座后邊有兩塊巨石,嵌在中間兩根柱子之間的墻上,各七尺見方,厚一寸左右。靠北一塊有遠(yuǎn)山闊水的氣勢,其中流水波濤瀠洄曲折,極盡變化的妙趣,有些如小船只停靠在煙靄綠洲之間。南邊的一塊是高峰重巒疊嶂的景觀,它那彌漫的云煙深淺有別,各自達(dá)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兩塊石板與清真寺中枯梅紋的碑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東西。清真寺在南門內(nèi),二門內(nèi)有一座屏風(fēng)樣的石碑,碑座朝北的一面上有一棵梅花,倒垂飄拂在石座上。石質(zhì)顏色黯淡,但樹枝的痕跡卻露出絲絲白色,雖然無花卻有繪畫的意境。新采石頭中美妙的,沒有比得上順寧張知府寄放在大空山樓中的諸石的了,其中有極其神妙更超過舊石的。因此了解到造物主的創(chuàng)造是越來越奇妙,從此以后,畫家的繪畫全是俗筆,而畫壇可以廢除了。姓張的石頭大的直徑有二尺,約有五十塊,塊塊都很奇特,全是絕妙的著色山水畫,高峻的山峰下臨絕壑,飛瀑追逐著云霧,積雪的山崖映入水中,層層疊疊,遠(yuǎn)近疏朗有致,筆筆畫得靈妙奇異,云氣都能活,流水如有聲,不僅僅是五彩燦爛而已。前殿后邊又有正殿,庭院中有一棵白山茶,花的大小如紅山茶,而且花辦成簇也像紅山茶,花還沒有開完。凈土庵的北邊,又有一座寺庵,佛殿內(nèi)外的庭院石階,全是用大理石鋪地,方形的石塊大小如方磚,這也是舊時制成的;但清真寺則是新制成的,用大理石來做欄桿墻壁。此庵前邊是玉皇閣道院,而路要由前殿東邊的拱門進去,有殿宇三層,后邊就是樓閣,但是居然沒有一個道士留守,廟中空空,門戶倒塌,令人悵悵不快。

  徐霞客的歷史評價:

  一、淡泊名利

  徐霞客,名弘祖(注:因避清高宗弘歷名之諱,清代版本更其名為宏祖),字振之,號霞客,長江下游的江蘇省江陰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奇人,能寫出千古奇書,與家庭不圖貪圖升官發(fā)財,支持他志在四方有很大關(guān)系,這影響到他一生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成為“游圣”。質(zhì)直文筆寫游圣——評王丕震歷史小說《徐霞客》

  王丕震小說《徐霞客》開端部分,出場的徐霞客祖父徐衍芳,雖然對被削職為民的禮部主事盧洪春自稱是“老農(nóng)民”,但實際上,徐家不僅是“耕讀人家”,而且還是以詩書傳家的書香門第。徐霞客的祖父與父親相同的是,都不希望兒孫走科舉做官的常規(guī)路。徐衍芳在臨終前對孫子徐霞客的遺囑是:“你可以不當(dāng)官,但要讀書,平常同你父親一道耕作,在家要聽你母親王氏的話,切切!”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愿為官,也不愿同權(quán)勢人物交往,甚至對登門拜訪的官吏躲避不見。徐有勉曾對夫人王氏說:“以后教育弘祖的事,也全在你了。不過,不要鼓勵他去當(dāng)官,今天的官,越來越貪饞了……”他甚至不希望兒子娶官吏的女兒,替徐霞客找了一位許姓教師的女兒為妻。據(jù)其它史籍記載,徐有勉也喜愛出游,也希望徐霞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王老這部小說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沒言及徐有勉喜好旅游以及這一愛好對兒子的深刻影響。

  徐霞客十九歲時父親就病故了,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親人,當(dāng)數(shù)享年八十一歲的母親。王老筆下的徐霞客母親王氏:“是書禮之家出身的人”,“識字達(dá)禮,不論家庭對外應(yīng)酬來往和對內(nèi)子女的教育,都由她來主持!蓖跏喜粌H“心地善良,也不貪財,性格開朗!倍仪趧诠(jié)儉。徐母種的豆果實累累,常送給親友;徐母織的布輕柔如蟬翼,在市場上能賣到絲絹一樣的價格,被稱為“徐家布”。她還用織布的道理來教育兒孫:“民生于勤,勤則不匱。今里媼之織者無數(shù),而吾家特以精好聞。學(xué)猶是也! 徐母對錢財看得淡,經(jīng)常接濟饑寒交迫的窮人。在對待霞客遠(yuǎn)游這件事上,徐母的見識則令人景仰。當(dāng)她得知兒子信奉“父母在,不遠(yuǎn)游”的儒家觀點時,她鼓勵兒子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志在四方。你出外游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么能因為我在,就像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深受感動,決心去遠(yuǎn)游。臨行前,母親特意為他做了遠(yuǎn)游冠。這一年,徐霞客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徐霞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受母親數(shù)十年辛勤節(jié)儉的影響,徐霞客旅游行萬里路,甘于生活的極其清苦。徐母的辛勤節(jié)儉、不戀錢財和獨到見解,成就了徐霞客的奇志偉業(yè),真可謂“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惫P者很認(rèn)同這一評價:“此母異人也!”

  王老的小說還塑造了一位通情達(dá)理、勤勞能干、同樣不看重金錢的金氏。徐霞客的元配夫人許氏體弱多病,生有一子后,結(jié)婚不到三年就病逝。續(xù)弦金氏除了文化水平?jīng)]有王氏高外,都具備了王氏的很多優(yōu)良品質(zhì),她身體強健,于農(nóng)活織布做家務(wù)都是行家里手。她二十六歲嫁給比她小三歲的徐霞客,“在徐家苦苦整了二十四年,對待婆婆、丈夫、兒女,都是無微不至的!卑▽υS氏生的兒子與自己生的孩子都能一視同仁。這就為徐霞客多次出門遠(yuǎn)游解除了后顧之憂。金氏理解徐霞客“他的神圣希望是游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他整天夢寐以求的,就是這個了。”她還將原來家庭中的房產(chǎn)變賣后的積蓄,用來支持徐霞客一再出游。難怪徐霞客從恒山旅游歸來,得知她不幸于五十歲病故后,“放聲大哭,哭得非常傷心。”以前我看有關(guān)徐霞客的書籍和文章,就得知徐霞客的親人中,母親王氏盡力支持他旅游;而王老的小說則告訴讀者,家人中金氏對徐霞客旅游的支持,僅亞于王氏。王老小說對金氏事跡的敘寫使人格外欽佩贊同。是啊,能有良母賢妻的盡心盡力支持,對徐霞客的遠(yuǎn)游考察善莫大焉!

  父母不鼓勵兒子求功名逐錢財,妻子不巴望丈夫一年四季常守著“娘娘廟”,他們都用言行支持徐霞客旅游,成就了他行萬里路,寫奇特書的志向。

  二、寄情山水

  從王老的小說中我們看到,徐霞客自幼受長輩影響,不愿走科舉做官的仕途,也不想發(fā)橫財,卻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立下了“大丈夫當(dāng)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遠(yuǎn)大志向。這在當(dāng)時讀書人無不以科舉做官為前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徐霞客不能不說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奇人。當(dāng)徐母問:“你給兒子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時,他回答說:“兒愛天下山,所以用山賜名。無草木之山叫屺,小山之高者叫峴,是這個意思了。”這就是徐霞客的長子與次子學(xué)名的由來。后來金氏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個三兒被取名為峋,這不又是一座“山”嗎?由此可見徐霞客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徐霞客沒有女兒,我猜想,假若妻子能給他生個女娃,他很可能會以“水”字旁命名呢!

  從王老的小說中我們還看到,徐霞客對旅游考察言必信,行必果。他比我國的大旅行家張騫、玄奘、鄭和等人偉大之處在于:在完全沒有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的情況下,在完全沒有功利追求與宗教目的的背景下,他先后旅行考察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十六個省區(qū),走遍了當(dāng)時的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尤其是他五十歲后的旅行考察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xiāng)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他不避風(fēng)雨,不懼虎狼,與風(fēng)雪為伍,與雨霜為伴,以野果充饑,以冷泉解渴,以徒步為主。他旅途中多次遇到生命危險,財物數(shù)次被盜竊,嘗盡了旅途的艱辛,但卻“雖九死而未悔!

  從王老的小說中我們更看到,徐霞客的游歷,并不是單純?yōu)榱藢て婢霸L名勝,其中科學(xué)考察的因素很大,他更看重的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與規(guī)律。徐霞客在讀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山川面目,多為圖經(jīng)志籍所蒙”,于是決心糾正謬誤,去偽求真。奔騰東去的長江流經(jīng)半個中國,它發(fā)源于哪座山脈,它的上源叫什么,史地書籍語焉不確。戰(zhàn)國時期地理書《禹貢》中有“岷江導(dǎo)江”的說法,后來的書籍都沿用這一觀點。徐霞客對此深表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千里探索,考察出金沙江才是長江的上游,它發(fā)源于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王老不惜紙筆,在其小說中全文引出了徐霞客在云南省賓川雞足山撰寫的地理學(xué)論文《江源考》。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guī)r地貌進行科學(xué)考察的先驅(qū)。徐霞客對火山、溫泉等地?zé)岈F(xiàn)象也都進行了細(xì)致的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xiàn)象,都作了認(rèn)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各地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交通運輸,對各地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土人情等,也都有生動詳實的記載。

  1958年1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第十四次最高國務(wù)會議上講話中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fā)源!航瓕(dǎo)江’這是經(jīng)書上講的,他說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dǎo)江。”“我看他不到處跑怎么能寫的那么好?這不僅是科學(xué)作品,也是文學(xué)作品!

  質(zhì)直文筆寫游圣——評王丕震歷史小說《徐霞客》

  說《徐霞客游記》“也是文學(xué)作品!笔且驗椤缎煜伎陀斡洝肺墓P精湛,與足下的山水一樣質(zhì)樸而綺麗,讀時使人感到有一種本真與純美的享受。雨、霧、晴、晦等的氣象萬千,山、水、草、木等的千姿百態(tài),均展示于游記的字里行間,徐霞客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也寓于敘事、寫景、狀物之中。讀者仿佛也隨著徐霞客的足跡,跋奇峰峻嶺,涉急流險灘,置身于祖國的奇山麗水之中,飄飄然不酒而醉。我手中有一本朱惠榮先生校注的《徐霞客游記》,兩相對照,感到王老小說《徐霞客》中敘寫徐霞客的旅途見聞,素材幾乎來自《徐霞客游記》。綜觀王老整部小說《徐霞客》,以至我讀過的30余部王老的歷史小說,對王老的文筆,愚以為可用明末清初的大學(xué)者錢謙益對《徐霞客游記》的評語:“其文字質(zhì)直,不事雕飾!

  三、結(jié)交名士

  與眾多文士的交往,是徐霞客旅游途中一道道靚麗的人文風(fēng)景。而在王老的小說中,則重點敘寫了兩位云南名士:一位是像徐霞客一樣只是一介布衣的唐泰;另一位是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增。

  唐泰(1593—1673)字大來,祖籍浙江淳安,他同樣出身書香門第,同樣淡泊名利,與徐霞客可謂志同道合。唐泰曾被擢為“選貢”,卻“以奉養(yǎng)母親為名,辭不受選!碧铺┮浴霸姇嬋^”聞名,后來于滿清入主北京后削發(fā)為僧,隱居雞足山,法名普荷,號擔(dān)當(dāng)。在王老小說《得交唐大來》一章中,我們看到這兩位君子之交在昆明晉寧談古論今,并互有多篇詩文相贈。唐泰贈徐霞客的詩中有“從此末須勞淡想,留君一坐即名山”的佳句,對徐霞客評價很高。唐泰雖貧寒,但幾乎傾其所有資助徐霞客的云南之旅。

  木增(1587—1646)字長卿,號華岳,別號生白,為世襲麗江府第十三代納西族土司。他十分仰慕中原漢文化,有較高深的漢語詩文功底!睹魇贰ね了緜鳌贩Q:“云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儀,以麗江木氏為最。”這“為最”的首選人物非木增莫屬。在王老小說《麗江交木增》一章中,雞足山名僧弘辨對徐霞客介紹說:“木生白是個通儒之主,內(nèi)地一般知府,還沒有他的禮儀水平,我看他邀你是邀你的才德了。”

  應(yīng)木增的盛情邀請,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25日,在木增派到雞足山接他的和通事陪同下,徐霞客順利進入“非木公命不得擅行”的麗江境內(nèi)。木增得知徐霞客前來,非常高興,告諭下屬送徐霞客去解脫林相見。29日,木增在解脫林以最隆重的禮節(jié)親自迎接徐霞客。從2月初1至初10,徐霞客在麗江受到木增盛情款待。木增還與徐霞客縱論天下人物。木增為徐霞客設(shè)“大肴八十品”的宴席,并屢贈金銀、銅鎖、綢緞、紅氈、酒果等財物。作為回報,徐霞客夜以繼日地替木增整理文集并作序,還替他的第四子評閱修改文章,并為其寫作范文。徐霞客不辜負(fù)木增所托,以自己的學(xué)識、人品讓這位納西族知府及其家人、屬下感受到了“中原文脈”的魅力。徐霞客為木氏父子整理修正文稿一事,是漢與納西兩個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也是徐霞客旅游途中極具文化品位的一段交響樂章。王老將其復(fù)述出來,別有一番深意。另外,木增還請徐霞客修撰成《雞山志》。

  王老小說《徐霞客》的最后一章《明星的隕落》,寫徐霞客滇西漫游返回雞足山后,曾與來到雞足山的木增再一次交談。徐霞客對木增說:“公的漢詩文能達(dá)到這一地步,中原府吏里也沒有多少人。”木增回答說:“蒙先生過夸了,你也是一個很正直的讀書人!蹦驹龅目洫劜惶摗H舉王老小說中的一件事為例:當(dāng)初與徐霞客結(jié)伴同游的靜聞和尚于粵西不幸病故,囑咐徐霞客將其遺骨運到雞足山安葬,徐霞客硬是背著靜聞的遺骨千里迢迢走到雞足山,幫靜聞實現(xiàn)了遺愿,這一義舉木增自然知道。木增離開雞足山不久,或許是多年不斷的長途跋涉,或許是在瘴癘橫行的地方染上了病,徐霞客中風(fēng)癱瘓,于是在雞足山一邊治病一邊修撰完《雞山志》。1640年初,極重友情的木增從派到雞足山進香的和通事口中得知徐霞客已經(jīng)癱瘓,想回江陰家中而感嘆“天也難助了”的消息后。立即派出六個壯漢由和通事帶領(lǐng)到雞足山。和通事安慰徐霞客說:“木公說你是一個正直的讀書人,他要用人心來對待你,用人把你抬回去。”結(jié)果六個壯漢花了近半年了的時間,行程數(shù)千里,將徐霞客抬送到湖北漢口,然后乘船順江而下回到故鄉(xiāng)江陰;茧y見知交。木增的相助,使病殘的徐霞客得以順利回到故鄉(xiāng),并帶回大量的日記、文稿,最終創(chuàng)作了被大學(xué)者錢謙益稱贊為“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記》。

  1641年徐霞客離開人世以后,他的友人在他的傳記、墓志銘中都記下了這段“共飲一江水,彼此情無限”的民族友誼,讓更多的人知道在彩云之南的麗江,有一位“知詩書,好禮守義“,資助癱瘓的徐霞客回鄉(xiāng)的納西族名士木增。愚以為,木增也算得上一位奇人了。即使現(xiàn)今,“知詩書,好禮儀,”能與一介“布衣”的文化人成為知交的有品位的“公仆”和不入品的“公仆”,可以說是寥若晨星啊!

  手捧王丕震先生的歷史小說《徐霞客》陷入沉思。我在想,假若出身書香世家的徐霞客走的科舉求功名之路,中國封建社會頂多不過增添了一名平庸的大官;假若徐霞客將“徐家布”的生意“做大做強”,長江流域頂多不過增添了一名沈萬三或胡雪巖式的巨賈。而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務(wù)實求真、結(jié)交名士的徐霞客,成了中國偉大的地理學(xué)家、偉大的旅行家和偉大的文學(xué)家,他流傳后世的四十余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則被稱贊為“千古奇書”!

  徐霞客游麗江370年已經(jīng)悄然過去,木增義送徐霞客回故鄉(xiāng)370年即將到來。自從走進新世紀(jì)以來,隨著旅游熱的持續(xù)升溫,徐霞客被很多同胞視為游圣;游覽祖國的奇山麗水、體驗中華民族的眾多的人文景觀已經(jīng)成為時尚。而麗江在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進程中,不少有識之士也很重視“再敘霞客緣”。其實,徐霞客“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首任中國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丁文江語)并且不畏艱難險阻的進取精神,在實踐科學(xué)發(fā)展觀的今天,在各行各業(yè)都值得大力提倡。在這樣的歲月里瀏覽王丕震先生的歷史小說《徐霞客》,相信是會有所收獲的。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河間游僧文言文翻譯06-08

《游虎丘小記》文言文翻譯10-09

《逍遙游》文言文翻譯03-20

游虎丘小記文言文翻譯03-04

游大理作文11-17

關(guān)于逍遙游文言文翻譯05-05

陸游書房文言文翻譯11-30

游大理蒼山作文12-14

(精品)游大理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