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
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
一、詞語解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夫的手里。祗:只是。之:的。奴隸人:仆役。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4、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不認識這是千里馬。以,憑借,因為。稱,著稱。
5、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shí):吃一頓;颍河袝r。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à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石,十斗為石。
7、食: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指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道:正確的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16、鳴:馬叫,之:補充音節(jié),不譯。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大概”.表推測語氣。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三、古今異義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
安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四、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不譯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養(yǎng),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恐怕”【表示判斷、猜測】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駢——一兩馬并駕
稱——著稱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zhì)
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等——等同,一樣
!胀ǖ氖恰@種,作代詞
策之——用鞭子打馬執(zhí)策——馬鞭子
道——方法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鳴——鳴叫
通——通曉執(zhí)——拿著
臨——面對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表轉折,但是故——因此
于——在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雖——即使
或——有時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鳴)之——助詞,無意義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辱沒。例句: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名詞,馬鞭子。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驅(qū)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其真無馬邪?反問句
2.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
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釋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選自《柳河東集》《永州八記》。
2、小丘:小土丘。西,向西。3、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
4、如鳴佩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huán),玉佩相互碰擊發(fā)出的聲音。鳴,使動用法,使...鳴。心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尤其、格外。冽,形容水清。6、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用。為,作為。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以,連詞,表承接,相當于“而”。
8、坻(chí):水中高地。9、嶼:小島。10、嵁(kān):不平的巖石。
11、翠蔓:翠綠的藤蔓。12、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13、若空游無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1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徹,深透。15、佁(yǐ)然:愣住的樣子。16、俶(chù)爾遠逝:忽然向遠處游去。俶爾,忽然。17、翕(xī)忽:迅速。
18、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斗,名詞作狀語,象北斗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象蛇一樣。
19、勢,形狀。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名詞作狀語,象狗的牙齒一樣。20、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凄,使動用法,使...凄。寒,使動用法,使...寒。21、悄(qiǎo)愴(chuàng)幽邃: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22、以:以為。23、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4、龔古:作者的朋友。25、宗玄:作者的堂弟。26、二小生:兩個年輕人。
27、清:凄清,冷清清。28、隸而從者:作隨從跟著來的人29、居,停留。
30、去,離開。
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车怪褡樱_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游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xiàn)。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來的有姓崔的兩個少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中心
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了寂寞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在被貶后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散文家。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漢族。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與韓愈、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于戰(zhàn)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并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永州八記的文學價值: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xiàn)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傳統(tǒng)而有所發(fā)展!端(jīng)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學習文本
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xiàn)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
本文是按游蹤的先后順序來寫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現(xiàn)了“小石潭”全石為底、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源流曲折、環(huán)境凄清的特點。
本文按游蹤的順序來寫:發(fā)現(xiàn)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發(fā)現(xiàn)小潭—“心樂之”(愉悅的心情)觀魚時——“似與游者相樂”(愉悅的心情)觀魚后——“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抑郁憂傷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瀏覽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他喜歡清脆悅耳的水聲,因而“心樂之”,觀魚時他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心情是愉悅的;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小石潭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凄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這從“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游魚,則變換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有什么辭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第二段變換成動靜結合的寫法。第三段作者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感到難受,或許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強調(diào)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6、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似與游者相樂
(4)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為什么將這個無名小水潭命名為“小石潭”?
(扣住作者貶居時的心境去品析,對照文章內(nèi)容分析)
答:因為它周圍都是石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fā)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9.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小石潭的水為什么這么清澈?
(因為有游魚的活動,周圍樹木的保護,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為底)
10.小石潭記中表現(xiàn)喜的句子有。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
11.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然后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再尋到小譚。
13.請說說“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的妙處?
正面寫了游魚,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靜的優(yōu)美畫面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語法歸納
一、名詞作狀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2、下見小潭下:向下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向下
5、俶爾遠逝遠: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像蛇(爬行)那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
二、使動用法
1、凄神寒骨凄:使…凄涼寒:使…感到寒冷
三、意動用法
1、心樂之樂:以…為樂
四、形容詞作動詞
1、近岸近:靠近
五、名詞作動詞
1、隸而從者隸:跟著。
六、一詞多義
1、樂(1)心樂之以…為樂2、可(1)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2)似與游者相樂逗樂(2)不可久居能
3、清(1)水尤清冽清澈4、從(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從,自
(2)以其境過清凄清(2)隸而從者跟從
5、以(1)以其境過清因為6、而(1)記之而去表順承關系
(2)卷石底以出而(2)隸而從者表并列關系
(3)潭西南而望連詞七.古今異義
1、乃記之而去(去,離開。今義為往。)
2、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后生。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關于“記”這種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guī)模,刻唐代和現(xiàn)代(宋)名人的詩詞文章在上面,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連接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的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晚間的陰晴變化,氣象萬千。這些就是岳陽樓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北面直到(至)巫峽,南面遠通瀟湘水,降職遠調(diào)者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集,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心情,難道沒有不同嗎?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接連數(shù)日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群星隱去了光輝,大小山峰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陰風濁浪的聲勢猶如老虎怒吼,猿猴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情懷,滿眼望去,一片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著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很濃,顏色很青。然而有的時候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有心情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的感覺,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是快樂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那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那君主擔憂。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哎!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選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結尾“時六年”,指慶歷六年(1046)
謫: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diào)。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現(xiàn)在湖南岳陽。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越:過,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是贊美滕子京的話.)和:和樂。
廢:荒廢具:同“俱”,全,皆。
興:興辦乃:于是。
增:擴大。舊制:舊時的規(guī)模
制:規(guī)模。屬:同“囑”,囑托。
作文:寫文章。以:用來
夫:那。一:全
勝狀:美好的景色銜:銜接。
吞:吞納浩浩湯湯(shāng):水勢很大的樣子。湯湯:水流大而急。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涯,邊。際涯:邊。(際涯的區(qū)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朝暉夕陰:早晚陰晴變化。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陰:陰天暉:日光。
氣象:景象。萬千:千變?nèi)f化。
此:這則:就是
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
備:完全,詳盡。矣:語氣詞“了”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北通巫峽:北,向北
南:向南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極:盡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diào)的人
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這里指恍然矢志的詩人
會:聚集。于:在
此:這里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得無……乎:莫非……吧覽:觀賞
異:不同若夫:像那。
霪雨: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開:放晴。陰:陰冷。
濁:渾濁。排空:沖向天空。
日星隱耀: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隱曜:隱藏了光輝。曜:光耀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潛:潛藏。岳:高大的山。行:形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折斷。檣:桅桿。楫:槳。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斯:這個。則:就。
有:產(chǎn)生。去國懷鄉(xiāng):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去:離開。國:國都。
憂讒畏譏:擔心別人說壞話,譏諷嘲笑自己。畏:害怕。讒:讒言。譏:譏諷。
蕭然:凄涼的樣子。感:感慨。
極:到極點而:順接連詞
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
波瀾不驚:沒有驚濤駭浪。驚:起伏。這里有“起”、“動”的意思。一:一片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萬頃:極言其廣。
沙鷗:沙洲上的鷗鳥。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
集:鳥停息在樹上。錦鱗:美麗的魚。鱗,代指魚.
芷:一種香草。汀:小洲。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時。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里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的玉。
答:應和。何極:哪有窮盡。
曠:開闊。怡:愉快。
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寵:榮耀。偕:一起,一并,一作"皆"。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臨:迎著。把:持,執(zhí)。
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嗟夫:唉。
嘗:曾經(jīng)。求:探求。
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
異:不同于。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
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進”即指“居廟堂之高”。廟:宗廟。
堂:殿堂。廟堂:指在朝廷。
處江湖之遠: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
是:這樣。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先,在……之前。后,
在……之后。其必:一定。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
是“與誰歸”。歸:歸依。
詞義現(xiàn)象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常見問題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diào)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2、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3、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內(nèi)容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
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9、概括第三段內(nèi)容
抨擊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10、第三段中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一種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刻畫“食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12、這里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執(zhí)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著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稱”,著名、著稱、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語言能體現(xiàn)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第三段中哪句話能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第三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16、作者的論點是什么?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第一段: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正面論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反面論證: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
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論證,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執(zhí)策者的愚蠢,勾畫執(zhí)策者狂妄無知的形象,作者厲聲反詰執(zhí)策者,表達中心:其真不知馬
17、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不是。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18、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19、“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千里馬——人才(被埋沒摧殘、懷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樂——識才之人(讓人發(fā)揮作用的封建統(tǒng)治者)
食馬者——昏庸的統(tǒng)治者
2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1、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比缓蠊P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xiàn)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xiàn)”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22、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古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相互啟發(fā)、深入思考的作用。
23、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于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24、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用現(xiàn)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shù)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25、《馬說》中的五個“也”字
“也”是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說到的內(nèi)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很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恶R說》中的五個“也”字就是如此。
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這三個“也”尤其值得品評,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nèi)容決定的,同時又反轉過來表達了作者在敘述這些內(nèi)容時的感情狀態(tài)。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這一形象的概括已經(jīng)顯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稱”作結,再著一個“也”字,更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fā)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于“食馬者”的無知,然后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詰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而這句話中的“也”字,不僅凝聚著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的正義感的意圖。第三段是全文的總結,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
以上三個“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關,從某種意義上看,也可以說是全篇脈絡的標志,是應當反復推敲的。剩下的兩個“也”字都在行文中間:一個在句末,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這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另一個在句中,即“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則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所造成的難堪的后果。
我們要體會“也”字(包括其他虛詞)的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朗讀課文。要努力讀出語氣,讀到爛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話都出于自己的口,再來體會就不難了。
26、“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連下四個“不”字的作用?
此句連下四個“不”字,源皆出于食馬者之無知。如此層層蓄勢,然后以反詰作結,將作者心中的郁憤表達得何等淋漓盡致!
27、怎樣才能使千里馬充分發(fā)揮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而能通其意。
28、“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實際含義是什么?
韓愈的話表明有賢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發(fā)揮專長。否則,即使才華出眾,也不免受辱、埋沒。作者極言“伯樂”的重要、可貴,對人才埋沒深為慨嘆。韓愈在文中借題發(fā)揮,抨擊那些糟蹋“名馬”的“食馬者”,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這和韓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
29、表層意(小結)深層意
有伯樂有千里馬(正面)發(fā)現(xiàn)人才
無伯樂無千里馬辱、死(反面)埋沒人才
一食盡粟一石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飽力不足難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鳴之…(排比)封建統(tǒng)治者
執(zhí)策臨之:天下無馬不識人才
其真……?其真……!(反問)摧殘人才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秋水》文言文知識點歸納04-10
語文知識點歸納03-04
《師說》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11-22
《師說》文言文師說知識點歸納07-28
高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總結01-23
虎丘記文言文知識點歸納10-12
文言文《逍遙游》知識點歸納08-03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03-15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石鐘山記》05-27
《登泰山記》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