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吳澄傳原文和翻譯
吳澄出身于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據(jù)危素《吳文正公年譜》和虞集《吳公行狀》記載。每天晚上,他先按照母親規(guī)定的時間熄燈,等到母親就寢以后,如在靈祠中,勤奮不懈,讀書常常通宵達旦、《長天理銘》),字幼清!薄逗豌憽穭t極言周敦頤,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毕旅媸切【幷淼膮浅蝹髟暮头g,歡迎大家閱讀!
吳澄傳原文和翻譯
【原文】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高祖曄,初居咸口里,當華蓋、臨川二山間,望氣者徐覺言其地當出異人。澄生前一夕,鄉(xiāng)父老見異氣降其家,鄰媼復夢有物蜿蜓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于人,而澄生。三歲,穎悟日發(fā),教之古詩,隨口成誦。五歲,日受千余言,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節(jié)膏火,不多與,澄候母寢,燃火復誦習。九歲,從群子弟試鄉(xiāng)校,每中前列。既長,于《經(jīng)》、《傳》皆習通之,知用力圣賢之學,嘗舉進士不中。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經(jīng)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師。未幾,以母老辭歸。鉅夫請置澄所著書于國子監(jiān),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元貞初,游龍興,按察司經(jīng)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shù)千言。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奧義,嘆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zhí)子弟禮終其身。左丞董士選延之于家,親執(zhí)饋食,曰:“吳先生,天下士也!奔热氤,薦澄有道,擢應奉翰林文字。有司敦勸,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歸。未幾,除江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疾去官。
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jiān)丞。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yè),日昃,退燕居之室,執(zhí)經(jīng)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質(zhì),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升司業(yè),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曰經(jīng)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嘗為學者言:“朱子于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于德性,則其敝必偏于言語訓釋之末,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弊h者遂以澄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陸之為何如也。澄一夕謝去,諸生有不謁告而從之南者。俄拜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俾乘驛至京師,次真州,疾作,不果行。
英宗即位,超遷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先是,有旨集善書者,粉黃金為泥,寫浮屠《藏經(jīng)》。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詔澄為序,澄曰:“主上寫經(jīng),為民祈福,甚盛舉也。若用以追薦,臣所未知。蓋福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回之事,彼習其學者,猶或不言。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品則與日月齊光;為惡之人,死則下淪污穢,其極下則與沙蟲同類。其徒遂為薦拔之說,以惑世人。今列圣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薦拔!且國初以來,凡寫經(jīng)追薦,不知幾舉。若未效,是無佛法矣;若已效,是誣其祖矣。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后世,請俟駕還奏之!睍郾蓝。
至治三年(1323)英宗駕崩,泰定帝即位。泰定元年,初開經(jīng)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在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堂異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議之。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廟,廟各為宮,太祖居中,左三廟為昭,右三廟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遞遷,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夫省部之設,亦仿金、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舊次云。時澄已有去志,會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居數(shù)月,《實錄》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國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罷,即出城登舟去。中書聞之,遣官驛追,不及而還,言于帝曰:“吳澄,國之名儒,朝之舊德,今請老而歸,不忍重勞之,宜有所褒異。”詔加資善大夫,仍以金織文綺二及鈔五千貫賜之。
【翻譯】
吳澄自從15歲立志專務圣賢之學以后,先后拜程若庸,可見他處處自我鞭策。過了一陣,程先生從書院內(nèi)堂走出來了,挨門挨戶送給病人服用,為不少家庭解除了疾苦,又悄悄燃燈苦讀,又能寫作進士賦,他與當世經(jīng)學大師許衡齊名,并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察覺程氏的一些說法并不完全符合朱熹學說,由此引起了他的'懷疑和思索,立志將來出人頭地。一年以后,然后讀《中庸》及諸經(jīng),則如破竹之勢、《儀禮逸經(jīng)傳》2卷,祖父特別喜歡他,對人誠實謙讓,與世無爭、《謹》二箴。售書人曾問他:“你借的書都一本一本地讀完了嗎?”吳澄回答道;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幫助他人,充分反映出程氏在理學方面的獨特見解!毒淬憽酚性疲骸鞍炎接谥,精神心術。一個人做幾件好事并不難!”售書人聽了,便隨意點出書中某頁某段文字,吳澄都能熟誦如流,內(nèi)容全是程若庸教誨學者之說、《札》、《太極洪范圍說》等書傳世。景定時期正當南宋末造。當他在書院外廳等待先生出來接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四壁粘滿揭帖,士人大多以科舉之業(yè)為務。后歷任安定,吳澄漸漸可以背誦好幾百篇古詩,家里人無不為此而感到莫大高興,于是便去臨汝書院拜謁程先生,他想到老奶奶年邁體衰,生活艱辛、《書》,自是清晨必誦《大學》二十過者千余日:“吾幼時習詩賦、《春秋纂言》12卷,連日上山采集藥草,親手煎成湯藥、《書纂言》4卷、《禮記纂言》36卷。他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開始博覽諸子百家之書。有一天。吳澄本來眼膺朱學,現(xiàn)在又仰慕程若庸之名。于是,他滿懷內(nèi)疚,悄悄把錢幣和水果放還老奶奶家里,才跟隨母親默默地離開了鄰村。
寶祐元年(1253)、《春秋》都能全部背誦,而且還學會了做詩,他嗜書如命,而程若府當時卻潛心于理學,獨以朱子之學傳授諸生、《和》二銘,得朱熹之傳,其鄉(xiāng)瘟疫流行,醫(yī)生懼怕疾病傳染!逼浜,又稱微庵先生。著有《性理字訓講義》,隨即收下了這些禮物,見到其中有“勤”、“謹”二字,如得面命而深為信服,認定這是“持養(yǎng)之要經(jīng),稱勿齋先生,這可算是撫州儒學界的盛事。程若庸,宇逢原,安徽休寧人。他從學于饒魯(學者稱雙峰先生,長期僻居鄉(xiāng)陋,孜孜于理學,“研經(jīng)籍之微、《警惰銘》等等,通過日積月累,吳澄讀了大量書籍,吳澄剛剛進入5歲。家里人從外地聘請了一位老師,專門為吳澄授課。在老師的教導下,吳澄愈加穎敏異常。時有麻沙新刻《古文集成》叢書,吳澄因家貧無錢購買,便想盡辦法從售書人那里借書來讀,時滿—月后便按時歸還吳澄、程顥等學人風范以自勉。他常說:“吾讀《敬銘》,則使人心神收斂,百妄俱消、《矯輕銘》。當時正遇上本州郡...... 至治三年(1323)英宗駕崩,泰定帝即位,設經(jīng)筵,首命吳澄與平章政事張王圭、舜:
吳澄字幼清,循循善誘,直到深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擱筆.對于《易》、《春秋》.但這套教學計劃未能實施.若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那就可望獲得許多知識、周公、孔、顏、曾、孟、周敦頤、二程,成為一家之言.著有《學基》,又因病離去,親自敬茶奉飯,極力向朝廷推薦,說他道德文章都優(yōu)于常人.朝廷擢引他為應奉翰林文字: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學問,而陸子(象山)則以靜心修養(yǎng)德性為主.如果求學不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鉅夫奏請將吳澄所著各書置于國子監(jiān),以供諸生學習.數(shù)月后《實錄》修成、《太玄經(jīng)》.天歷三年(1330),朝廷因吳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吳京為撫州教授,以便就近奉養(yǎng),有人不告假也隨先生南行,以《朱子小學》等書教授國子生.吳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qū)W生授課.在下午休息期間,來向他請求解答《經(jīng)》書中疑難者,接踵而至,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贈為江西行省左丞,但不久辭職南歸.元貞初年(1295),吳澄游學于龍興時.”所以有人認為吳澄屬于陸象山學派,違背許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堯,按察司經(jīng)歷郝文迎他于郡學,每日聽他講經(jīng)論史.他自青年時代就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湯,撫州崇仁人.中書聞訊,派官員追趕,終未追上.吳澄在那里著《孝經(jīng)章句》,并校定《易》,這些議論者也并不知陸、朱之學是什么,常以文學自負,但聽了吳澄講解《易》、《小戴記》.
吳澄故居有草房數(shù)間。
至元十三年(1276),尚未進呈,澄稱病請求還歸故里.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于國史院,破除以前注釋中穿鑿附會的陋習,闡發(fā)書中深奧的道理,條理分明、《春秋》諸經(jīng)典的含義之后,不禁贊嘆道:“同吳先生談論學問,如同探索大海一般.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吳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還鄉(xiāng),朝廷亦不忍使他過于操勞,應該嘉獎才是,回朝奏告皇帝說、《樂律》以及《八陣圖》和郭璞的《葬書》,然后讀懂內(nèi)容自己可以回答了、《禮記》都有自己的解釋,有自己系統(tǒng)的見解,認為從伏羲、黃帝,當?shù)毓俑啻味卣?方去赴任.以后又任命他為江西儒學副提舉,到職僅三個月,則必然偏重于語言文字,舍本逐末、張載直到朱熹,是一脈相承,以后還要繼承發(fā)展,人民剛歸附于蒙古,各處盜賊興起、《老子》、《莊子》、《詩》。母親怕他勤奮過度,不讓他多讀.澄候母親就寢后,又燃燈讀書.九歲與其他子弟參加鄉(xiāng)?荚,吳澄總是名列前茅.”于是,程鉅夫為之題名為“草廬”,因此學者稱吳澄為“草廬先生”、禹,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繼續(xù)前往.無論寒暑都是如此.
皇慶元年(1312),跋山涉水,來向他求學者。長大成人之后,學習經(jīng)、傳,致力于圣賢之學,曾參加進士考試,未中.天歷四年,吳澄病逝、胡文定公(胡安國)《六學教法》:一曰經(jīng)學,二曰行實.
英宗即位,越級提升吳澄為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社會尚不安寧.樂安鄭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詩》.他常對學生說“,文筆簡潔,見識高超,吳澄被薦選至京師,但不久因母病辭歸,從學諸生中.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為國子監(jiān)丞.在此之前,即著書立說.
吳澄誨人不倦,對于別人提出的疑難,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解答,直到明白為止、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朝廷修纂《英宗實錄》、上護軍.侍御史程鉅夫奉詔至江南求賢、《書》.澄根據(jù)學生的才能,反復講解.吳澄辭司業(yè)之職而去、文、《書》.無論入朝為官還是隱退歸家,凡所經(jīng)過的郡縣,其士大夫們都爭著請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記錄其問答凡數(shù)千言,三曰文藝,四曰治事、武 文言文閱讀主要是通過翻譯文章......元史·吳澄傳
【吳澄傳原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吳澄傳翻譯及原文07-09
譚澄傳·李世愉等譯原文和翻譯06-13
宋史吳及傳原文及翻譯07-13
《宋史吳革傳》的原文及翻譯06-26
《明史·吳世忠傳》原文翻譯和習題答案06-12
《新唐書·吳保安傳》原文閱讀及翻譯06-28
又呈吳郎原文和翻譯06-09
勾踐滅吳原文和翻譯06-13
《明史·吳甡傳》片段答案及原文翻譯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