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三篇原文及翻譯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論語第三篇原文及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guī)椭?/p>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dāng)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2)《雍》:《詩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yán)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shí)行禮呢?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yùn)用樂呢?”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dá)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dāng)時(shí),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dāng)時(shí)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zé)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里指諫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原文】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shí),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原文】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2)!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子夏又問:“那么,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
【原文】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禮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獻(xiàn)(4)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注釋】
(1)杞:春秋時(shí)國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2)徵:證明。
(3)宋:春秋時(shí)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文獻(xiàn):文,指歷史典籍;獻(xiàn),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
【注釋】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
(2)灌:禘禮中第一次獻(xiàn)酒。
(3)吾不欲觀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譯文】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xiàn)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原文】
3·11 或問禘之說(1),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2)乎!”指其掌。
【注釋】
(1)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guī)定。禘之說,意為關(guān)于禘祭的.規(guī)定。
(2)示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guān)于舉行禘祭的規(guī)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guī)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huì)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鬃诱f:“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原文】
3·13 王孫賈(1)問曰:“與其媚(2)于奧(3),寧媚于灶(4),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5),無所禱也。”
【注釋】
(1)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時(shí)任大夫。
(2)媚:諂媚、巴結(jié)、奉承。
(3)奧:這里指屋內(nèi)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原文】
3·14 子曰:“周監(jiān)(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1)監(jiān):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原文】
3·15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時(shí)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佰溉酥印敝缚鬃。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牭酱嗽捄笳f:“這就是禮呀!”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yàn)楦魅说牧獯笮〔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原文】
3·17 子貢欲去告朔(1)之餼羊(2)。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1)告朔: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fā)給諸侯,告知每個(gè)月的初一日。
(2)餼羊:餼,音xì。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鬃诱f:“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論語第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第9篇原文及翻譯04-09
論語第1篇原文及翻譯02-19
《論語》原文及翻譯10-21
論語原文及翻譯04-26
論語的原文及翻譯03-16
論語原文翻譯03-18
論語-原文及翻譯06-12
論語十六原文及翻譯04-13
論語述而原文及翻譯04-13
論語十九則原文及翻譯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