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1
登河北城樓作
王維〔唐代〕
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譯文
傅巖上有一些住戶的院落,那驛亭就坐落在云霧之間。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觀賞落日的景象,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幾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漁家與夕鳥相伴而歸。在這寂靜又廣闊的天地之間,心緒也跟那寬廣的河水一般閑適。
注釋
河北:縣名,唐屬陜州,天寶元年(742)改名平陸,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傅(fù)巖:山巖名,地勢險峻,一稱傅險,傳說商代賢臣傅說未仕前曾版筑于此。客亭:亭驛,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極浦(pǔ):遠處的水濱。廣川:廣闊的河流。此指黃河。
賞析二
首聯(lián)“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描述了是布人登上城樓所見到了景色。布人把全布了布景放到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了感覺,而且句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如夢如幻了迷離之感。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了距離,句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xiàn)了實在了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了背景。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兩聯(lián),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jié)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了章法,頷聯(lián)結(jié)構(gòu)了布置也具有繪畫般了技藝:高處了城樓,略低了夕陽,遙遠了水邊及更遠一些了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了美感。
頸聯(lián)兩句,布人將視角從遼闊了大背景中拉回,關(guān)注于眼前了小景與細景,“宿”是靜,“還”是動,動靜結(jié)合,展現(xiàn)了水面了遙遠與閑靜。而“岸火”則消解了“孤舟”了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了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了色調(diào),讓全布了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
兩句“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兩句,抒發(fā)了布人內(nèi)心自由快樂了情感,表現(xiàn)了布人以山水為樂了情懷。
這首布中,布人將村鎮(zhèn)、客亭作一層遠景;落日、蒼山作一層中景;孤舟、漁家作一層近景,由遠到近,由點到面再到點,構(gòu)成了一幅層次錯落,虛實結(jié)合,點面清晰了山川風景圖。
評析
此詩約作于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這個時候王維已經(jīng)隱居終南山,每天以山水為樂,這首詩即表現(xiàn)了詩人的這種情懷。
詩人在題目中首先給讀者指出了觀景的視點——河北城樓,既然是在城樓之上,因此便具有了總覽全局的視角,而這種視角正與中國繪畫的全知視角相符合,在這種視角之下,王維的詩歌能夠和繪畫實現(xiàn)相通。而且古代登臨之作都是通過對情景或歷史的描繪而表現(xiàn)了作者個人感慨或情懷,故而這首詩在題目中也隱含了這樣的趨勢。
首聯(lián)首先描述登上城樓,在云霧迷蒙中依稀見到,住戶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巖之上,亭驛若隱若現(xiàn)。把整個布景置于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之感,而且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如夢如幻的迷離之感。蓋繪畫中的章法,“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煙云鎖斷”。詩人是深知這種繪畫手法的,因此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的距離,使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xiàn)的實在的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的背景。而云霧籠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來文人畫的審美風尚。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間兩聯(lián):“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备吒叩某菢桥c西下的落日相望,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岸邊的一點兒溫暖的昏黃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魚的小船與晚歸的鳥兒一同歸來。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jié)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的章法。頷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布置也具有繪畫般的技藝:高處的城樓,略低的夕陽,遙遠的水邊及更遠一些的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的美感。頸聯(lián)兩句,作者將視角從遼闊的大背景中拉回,關(guān)注于眼前的小景與細景:岸邊溫暖的漁火,小船,漁家,夕鳥,在前面大景觀的鋪墊之下,細節(jié)的描繪讓讀者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還”,動與靜的對照也讓詩歌的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反而更讓人覺得逍遙與閑靜。正如后面作者所點出的:“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逼湟鉃椋涸谶@寧靜沉寂的傍晚,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胸如同寬廣的河水一樣舒展自由。作者對景色的描繪中蘊含著一種自由快樂的情感,也傳遞給讀者一種逍遙閑靜的感受。
在詩中,作者給讀者呈現(xiàn)出這樣明晰的畫面,使讀者通過這畫面而產(chǎn)生出一種閑靜舒展的心情!案叱牵淙,極浦,蒼山”,僅僅四種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畫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聳立在對面。而“岸、火、孤舟、漁家、夕鳥”也是這樣,顯示出一幅岸邊打魚者傍晚歸家的風俗生活畫面。王維極善于選取典型的有畫面感的景物進行描繪,因而略一著筆便顯露出充分的繪畫感。再看其動詞的使用——“眺”、“映”,不但顯示出城池的高聳,水流的明澈,而且將城樓與落日,山與水的關(guān)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繪畫理論中對取勢的要求是:“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此處,用“落日”而非“夕陽”,是因為“落日”比“夕陽”更具有繪畫的感覺:高高的城池似乎聳立向上,直插云霄,形成了向上的動感勢態(tài),而恰恰與向下運行的落日形成對比。一個向上的動勢,一個向下的動態(tài),使畫面具有充分的張力,給人以緊張與飽滿的感覺。(王維詩歌中有許多這樣的畫面,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不但有動勢的對比,還有“直”與“圓”兩種形狀的對比,使畫面感更加強烈。)而且,“高城”,“落日”,“極浦”,“蒼山”的錯落之勢也是有著繪畫經(jīng)驗的詩人特別設立出來的。“高城”,“落日”,在高處,近處,而“極浦”與水中倒映出的“蒼山”則在遠處與低處,參差交錯!皹O浦映蒼山”,此處寫水中倒映的山,與蒼勁的青山對照,則二者又在質(zhì)的勁與柔中形成對比,給畫面增添另一層意蘊!鞍痘鸸轮鬯,漁家夕鳥還”,“宿”與“還”,不但形成靜與動的對照,并且,“孤舟”帶給讀者的本來是寂寞、寂寥與悠閑、疏散,在心理層面上形成了多種意蘊,而“岸火”——這一絲橘黃的火光則基本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的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diào)。“漁家”與“夕鳥”相伴歸來的景象又喚起讀者思鄉(xiāng)——回家——孤獨——向往等多層次感受,并帶出了對生命中最溫暖與最溫柔的回憶,使詩歌具有豐厚的意味。另一方面,孤舟與漁家、夕鳥的數(shù)量對比又加大了這一層層的感受力。兩個句子不但塑造了形象,又喚起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這種舒服即為閑逸溫情之感。而在前面大的背景——遼遠廣闊背景的襯托下,這種感覺變的更為強烈。
王維的這首詩,無論從構(gòu)圖章法的錯落有致,還是繪畫中所要求的動靜與虛實等方面來說,都是極為符合繪畫的要求并十分具有美感的。并且王維在對畫面的描繪中將感情融入,也達到了如鹽融于水般不著痕跡的效果。無怪乎顧可久對此詩評論曰:“情景俱勝”。應該說,這首詩可以代表王維詩歌的成就,并能夠當?shù)谩霸娭杏挟,畫中有詩”的美譽。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遍_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譯文
傅巖上有一些住戶的院落,那驛亭就坐落在云霧之間。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觀賞落日的景象,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幾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漁家與夕鳥相伴而歸。
在這寂靜又廣闊的天地之間,心緒也跟那寬廣的河水一般閑適。
注釋
、藕颖保嚎h名,唐屬陜州,天寶元年(742)改名平陸,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陸縣。
、凭兀▂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⑶傅(fù)巖:山巖名,地勢險峻,一稱傅險,傳說商代賢臣傅說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⑷客亭:亭驛,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蓸O浦(pǔ):遠處的水濱。
、蕪V川:廣闊的河流。此指黃河。
賞析
首聯(lián)“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描述的是詩人登上城樓所見到的景色。詩人把全詩的布景放到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的感覺,而且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如夢如幻的迷離之感。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的距離,使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xiàn)的實在的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兩聯(lián),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jié)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的章法,頷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布置也具有繪畫般的技藝:高處的城樓,略低的夕陽,遙遠的水邊及更遠一些的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的美感。
頸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角從遼闊的大背景中拉回,關(guān)注于眼前的小景與細景,“宿”是靜,“還”是動,動靜結(jié)合,展現(xiàn)了水面的遙遠與閑靜。而“岸火”則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的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diào),讓全詩的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
兩句“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兩句,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自由快樂的情感,表現(xiàn)了詩人以山水為樂的情懷。
這首詩中,詩人將村鎮(zhèn)、客亭作一層遠景;落日、蒼山作一層中景;孤舟、漁家作一層近景,由遠到近,由點到面再到點,構(gòu)成了一幅層次錯落,虛實結(jié)合,點面清晰的山川風景圖。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3
登河北城樓作
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翻譯
傅巖上有一些住戶的院落,那驛亭就坐落在云霧之間。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觀賞落日的景象,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幾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漁家與夕鳥相伴而歸。
在這寂靜又廣闊的天地之間,心緒也跟那寬廣的河水一般閑適。
注釋
井邑: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巖:山巖名,地勢險峻,一稱傅險,傳說商代賢臣傅說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驛,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極浦:遠處的水濱。
廣川:廣闊的河流。此指黃河。
賞析二
首聯(lián)“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描述的是詩人登上城樓所見到的景色。詩人把全詩的布景放到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的感覺,而且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如夢如幻的`迷離之感。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的距離,使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xiàn)的實在的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兩聯(lián),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jié)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的章法,頷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布置也具有繪畫般的技藝:高處的城樓,略低的夕陽,遙遠的水邊及更遠一些的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的美感。
頸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角從遼闊的大背景中拉回,關(guān)注于眼前的小景與細景,“宿”是靜,“還”是動,動靜結(jié)合,展現(xiàn)了水面的遙遠與閑靜。而“岸火”則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的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diào),讓全詩的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
兩句“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兩句,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自由快樂的情感,表現(xiàn)了詩人以山水為樂的情懷。
這首詩中,詩人將村鎮(zhèn)、客亭作一層遠景;落日、蒼山作一層中景;孤舟、漁家作一層近景,由遠到近,由點到面再到點,構(gòu)成了一幅層次錯落,虛實結(jié)合,點面清晰的山川風景圖。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這個時候詩人已經(jīng)隱居終南山,每天以山水為樂。詩人一次登上附近的城樓,看到遠處有山有水,近處人民安居樂業(yè),心有所感,寫下來這首感懷詞。
評析
此詩約作于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這個時候王維已經(jīng)隱居終南山,每天以山水為樂,這首詩即表現(xiàn)了詩人的這種情懷。
詩人在題目中首先給讀者指出了觀景的視點——河北城樓,既然是在城樓之上,因此便具有了總覽全局的視角,而這種視角正與中國繪畫的全知視角相符合,在這種視角之下,王維的詩歌能夠和繪畫實現(xiàn)相通。而且古代登臨之作都是通過對情景或歷史的描繪而表現(xiàn)了作者個人感慨或情懷,故而這首詩在題目中也隱含了這樣的趨勢。
首聯(lián)首先描述登上城樓,在云霧迷蒙中依稀見到,住戶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巖之上,亭驛若隱若現(xiàn)。把整個布景置于云霧之間,不但有遼闊與滄桑之感,而且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如夢如幻的迷離之感。蓋繪畫中的章法,“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煙云鎖斷”。詩人是深知這種繪畫手法的,因此這樣設景,既拉大了人與景的距離,使之不至于太過清晰切近而失去朦朧美感,又給之后要展現(xiàn)的實在的物體布置了一個較為虛空的背景。而云霧籠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來文人畫的審美風尚。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間兩聯(lián):“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备吒叩某菢桥c西下的落日相望,遙遠的水面上映著蒼山的倒影。岸邊的一點兒溫暖的昏黃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魚的小船與晚歸的鳥兒一同歸來。前面兩句,從大處著筆,顯示出高、遠、壯、闊之感,后面兩句則從細節(jié)上加以點綴。正如繪畫中“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的章法。頷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布置也具有繪畫般的技藝:高處的城樓,略低的夕陽,遙遠的水邊及更遠一些的蒼山倒影,錯落參差,具有畫面的美感。頸聯(lián)兩句,作者將視角從遼闊的大背景中拉回,關(guān)注于眼前的小景與細景:岸邊溫暖的漁火,小船,漁家,夕鳥,在前面大景觀的鋪墊之下,細節(jié)的描繪讓讀者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還”,動與靜的對照也讓詩歌的寫景不顯得呆板與死寂,反而更讓人覺得逍遙與閑靜。正如后面作者所點出的:“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逼湟鉃椋涸谶@寧靜沉寂的傍晚,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胸如同寬廣的河水一樣舒展自由。作者對景色的描繪中蘊含著一種自由快樂的情感,也傳遞給讀者一種逍遙閑靜的感受。
在詩中,作者給讀者呈現(xiàn)出這樣明晰的畫面,使讀者通過這畫面而產(chǎn)生出一種閑靜舒展的心情。“高城,落日,極浦,蒼山”,僅僅四種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畫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聳立在對面。而“岸、火、孤舟、漁家、夕鳥”也是這樣,顯示出一幅岸邊打魚者傍晚歸家的風俗生活畫面。王維極善于選取典型的有畫面感的景物進行描繪,因而略一著筆便顯露出充分的繪畫感。再看其動詞的使用——“眺”、“映”,不但顯示出城池的高聳,水流的明澈,而且將城樓與落日,山與水的關(guān)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繪畫理論中對取勢的要求是:“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此處,用“落日”而非“夕陽”,是因為“落日”比“夕陽”更具有繪畫的感覺:高高的城池似乎聳立向上,直插云霄,形成了向上的動感勢態(tài),而恰恰與向下運行的落日形成對比。一個向上的動勢,一個向下的動態(tài),使畫面具有充分的張力,給人以緊張與飽滿的感覺。(王維詩歌中有許多這樣的畫面,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不但有動勢的對比,還有“直”與“圓”兩種形狀的對比,使畫面感更加強烈。)而且,“高城”,“落日”,“極浦”,“蒼山”的錯落之勢也是有著繪畫經(jīng)驗的詩人特別設立出來的!案叱恰,“落日”,在高處,近處,而“極浦”與水中倒映出的“蒼山”則在遠處與低處,參差交錯。“極浦映蒼山”,此處寫水中倒映的山,與蒼勁的青山對照,則二者又在質(zhì)的勁與柔中形成對比,給畫面增添另一層意蘊。“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宿”與“還”,不但形成靜與動的對照,并且,“孤舟”帶給讀者的本來是寂寞、寂寥與悠閑、疏散,在心理層面上形成了多種意蘊,而“岸火”——這一絲橘黃的火光則基本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給有些寂寞清冷的畫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diào)。“漁家”與“夕鳥”相伴歸來的景象又喚起讀者思鄉(xiāng)——回家——孤獨——向往等多層次感受,并帶出了對生命中最溫暖與最溫柔的回憶,使詩歌具有豐厚的意味。另一方面,孤舟與漁家、夕鳥的數(shù)量對比又加大了這一層層的感受力。兩個句子不但塑造了形象,又喚起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這種舒服即為閑逸溫情之感。而在前面大的背景——遼遠廣闊背景的襯托下,這種感覺變的更為強烈。
王維的這首詩,無論從構(gòu)圖章法的錯落有致,還是繪畫中所要求的動靜與虛實等方面來說,都是極為符合繪畫的要求并十分具有美感的。并且王維在對畫面的描繪中將感情融入,也達到了如鹽融于水般不著痕跡的效果。無怪乎顧可久對此詩評論曰:“情景俱勝”。應該說,這首詩可以代表王維詩歌的成就,并能夠當?shù)谩霸娭杏挟,畫中有詩”的美譽。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相關(guān)文章: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2-17
登河北城樓作原文及賞析02-17
王維《登河北城樓作》作品鑒賞11-21
《新年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2-04
新年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1-25
蝶戀花·河中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劉長卿新年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5-06
《新年作》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2-04
新年作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1-25
馬上作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