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4-07 17:38:39 古籍 我要投稿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

  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翻譯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我返回故鄉(xiāng)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注釋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將要燒起來,這里是形容鮮紅的顏色。

  欲:好像。

  何日:什么時候。

  歸年:回去的時候。

  鑒賞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fēng)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fēng)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廣德二年)暮春,當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鑒賞二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一首抒情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心中沉重的鄉(xiāng)思。

  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tài)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涂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后兩句筆意一轉(zhuǎn),抒發(fā)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并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涌出,發(fā)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本詩的藝術(shù)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敘景寄鄉(xiāng)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xiāng)愁思。言婉意深,獨具風(fēng)致。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2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代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fēng),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注釋

  系(xì):聯(lián)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jié)的雨。

  楊柳風(fēng):古人把應(yīng)花期而來的風(fēng),稱為花信風(fēng)。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yīng)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fēng)”。其中清明節(jié)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fēng)。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fēng)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fēng)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fēng)專指春風(fēng)。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fēng)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fēng)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fēng)與杏花、楊柳結(jié)合,展示神態(tài),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xiàn)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安缓倍郑c出季節(jié),說春風(fēng)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fēng)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fā)表現(xiàn)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fēng)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杰《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盡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fēng)”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于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fēng)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fā)。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贊賞。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gòu)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xiàn)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fēng)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fēng),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fēng)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3

  午枕(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zhuǎn)愁。

  《午枕》譯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涼如水波欲流,斜陽已照著花枝,將婆娑紅影映上我的簾鉤。

  窺視人的小鳥聲聲啼鳴,驚起飄忽的夢,它去得悠悠。只看見水那邊青山重重疊疊,引惹起心頭深隱難言的清愁。

  《午枕》注釋

  午枕:即午睡:

  。╠iàn):竹席。

  紅影:紅色的花影。

  悠揚:飄忽不定。

  供(gōng):引起。宛轉(zhuǎn):纏綿,難以名狀。

  《午枕》賞析

  這首詩將午睡醒來、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間感受和心理的復(fù)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詩的首句寫春日午睡時將睡未睡的感覺,“花前”點出是春天季節(jié),又照應(yīng)下句的“紅影”;“簟欲流”既指臥席波浪形的花紋,又指竹席光滑清涼如水,睡意朦朧間,仿佛感到竹席變成了緩緩流動的波浪,十分愜意。次句寫睡醒之感,這一覺睡得舒適漫長,醒來時只見花影投射到簾鉤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會遮住簾鉤,故而可看出此時日光已經(jīng)西移,“催”字表達出驚訝時光過得飛快的心理感覺,又從側(cè)面形容夢之酣暢。

  三、四句寫醒來后心理的落差和變化,醒來耳中聽得鳥鳴,卻懷疑美夢正是被鳥鳴喚醒,尋聲望去,似乎鳥兒也在窺望自己,于是主觀感情傾向認為是鳥兒有意喚醒自己,心頭生起一種惆悵之感,再往遠處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簾,于是愁緒變得更無窮無盡了!扒嗌健痹谶@里可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象征,因為它穩(wěn)定不變并朝夕與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識到令人迷戀的夢已飄遠,思緒猛然回到現(xiàn)實中,定叫作者愁腸宛轉(zhuǎn)。

  理想和現(xiàn)實是人類永無休止的矛盾:人類不斷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現(xiàn)實總有極大的差距:人類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但永遠不可能到達完美的理想境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盡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悠揚夢”,還是象征意義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沖突的心境構(gòu)成了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因符合人類心理深層中的企戀心態(tài),而獲得了審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從藝術(shù)上看,“悠揚夢”給人以美的朦朧感,“隔水山”則展示了美的距離感。從審美的欣賞角度看,朦朧感和距離感有助于增強關(guān)感。加上句法新穎,對仗工整,聲情和語意渾然一體,令人擊節(jié)嘆賞。

  當然,此詩的前二句也是相當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紅影”,或?qū)懗龌糜X中的動感,或?qū)⑻枖M人化,煉字琢句新鮮獨創(chuàng),雅麗精絕。全詩轉(zhuǎn)折自然,委婉含蓄,體現(xiàn)一種整體的美,令人味之不盡。

  《午枕》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一日午睡醒來間春光動人便作此詩。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絕句

  宋代:道潛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語春風(fēng)入戶庭。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fù)誰聽?

  譯文: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語春風(fēng)入戶庭。

  高高的山巖上,有只叫不出名字的鳥兒。當它飛入戶庭鳴叫時,仿佛是與春風(fēng)親切地欵曲而語。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fù)誰聽?

  戶庭里得勢的是百舌和黃鵬,你唱得再好又有誰聽?

  注釋: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kuǎn)語春風(fēng)入戶庭。

  欸語:鳥叫的聲音。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rǔ)音雖好復(fù)誰聽?

  百舌黃鸝:百舌鳥和黃鸝鳥。

  賞析:

  這首詩的主要用意是譏刺朝廷專權(quán)用事的新黨,直指他們?yōu)榫齻?cè)的佞人。有力地抨擊了他們專恣弄權(quán)、妒才忌賢的行徑,詩中對不知名的鳥兒深表惋惜,也是對那些遭受排擠的高才遺賢寄予同情之心。

  這首詩沒有題目,作者不知所詠鳥兒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詠鳥,詩中的政治諷刺意味雖然十分顯豁,作者還是不愿直接點明,所以用“絕句”代題。

  由陳入隋的詩人韋鼎寫過一首《在長安聽百舌》:“萬里風(fēng)煙異,一鳥忽相驚。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xiāng)聲!币彩怯梢圾B相驚而觸動政治感慨,不過是通過埋怨鳥兒在異地仍作鄉(xiāng)音而寄托深切的鄉(xiāng)國之思。道潛則是慨嘆無名之鳥難為善鳴者所容,借以對專權(quán)用事者予以譏刺。二詩都用正言反說之祛,韋詩責怪百舌實際是憐惜百舌不知風(fēng)煙之異,道潛說黃鸝、百舌善鳴實是責其不容異鳥爭嗚,只不過一個說得曲折,一個用的是比興。

  此詩發(fā)端用敘事句法寫鳥兒居于高巖而不為人所知,其品種十分珍奇。它飛入戶庭時,與春風(fēng)欵曲而語,又顯得十分親切誠摯。這句寫鳥兒情態(tài)可愛,依依動人。接著嘆息:戶庭里得勢的是百舌和黃鵬,你唱得再好又有誰聽?這一問,表面上只是惋惜戶庭已有善鳴之鳥,異鳥飛來未必能受賞識,其實意味深長。黃鸝、百舌都是常見的鳴禽,黃鸝即黃鶯,百舌是伯勞的一種,一名反舌,能反復(fù)其舌,在春天隨百鳥鳴叫,到夏天停止。這兩種鳥因鳴聲圓滑而常為人所畜養(yǎng),它們把持歌壇,自不容珍奇的鳥兒前來爭鳴。同時,古人認為,“反舌有聲,佞人在側(cè)”(《汲冢周書》),杜甫《百舌》詩曾借此鳥托諷說:“百舌來何處?重重只報春!^時如發(fā)口,君側(cè)有讒人!敝苯右园偕嗟镍Q叫來影射君側(cè)有讒佞之人。聯(lián)系道潛的身世背景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用意是譏刺朝廷專權(quán)用事的新黨,直指他們?yōu)榫齻?cè)的佞人。

  道潛與蘇軾交好,紹圣(1094-1098)初期,蘇軾被貶往惠州,道潛也因作詩譏刺時政而得罪,被勒令還俗,編管兗州。當時新法已經(jīng)變質(zhì),執(zhí)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這首詩將這一伙人比作鳴聲圓滑、反復(fù)其舌的百舌、黃鸝,不光是嘲諷他們憑著伶俐圓滑、唱得好聽而得勢一時,而且還有力地抨擊了他們專恣弄權(quán)、妒才忌賢的行徑,詩中對不知名的鳥兒深表惋惜,也是對那些遭受排擠的高才遺賢寄予同情之心。

  這首詩的客觀意義要比作者的寄意還要深廣。無名鳥兒唱得再好也無人來聽,又說明聽眾缺乏鑒別能力,既不識高低,又不辨清濁,只能欣賞百舌、黃鸝凡庸的曲調(diào)。它還聯(lián)系到自古以來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擠、遭冷落的現(xiàn)象,以及由于世人鑒識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擾的情況。所以,此詩雖然語淺意露,一目了然,卻能在多方面發(fā)人深思。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杜陵絕句

  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注釋」

  杜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皾h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陜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后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陜西省境內(nèi)。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余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游宴,作應(yīng)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游歷山水,曾出現(xiàn)“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并在次年被貶出長安,于是產(chǎn)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鑒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chuàng)作融情于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了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fēng)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懊鳌弊衷谶@里應(yīng)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jié)合作者創(chuàng)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于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fēng)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游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于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xiàn)。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后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chǎn)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chǎn)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fù)如何?

  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注釋:

  復(fù):又。

  山河:山曲。指墳?zāi)顾凇?/p>

  翻譯:

  人生是活不到百歲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往今來的英雄壯士,現(xiàn)在都化為塵土灑落在江河之中。

  賞析:

  此詩寫志士的憤慨。沈德潛評曰:“悲咽!钡谝痪鋸摹豆旁娛攀住返摹吧瓴粷M百,常懷千歲憂”化出。接著說“百歲復(fù)如何”,用詰問名式,深入一層,增強了人生感慨的表達力量。后半首申足前意。著名的蘇軾《前赤壁賦》有一段絕妙好辭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操)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詩后半,形象地概括了蘇軾的賦意。特別是劉基本人,就是輔佐朱元璋掃蕩群雄成就統(tǒng)一大業(yè)的“英雄士”,在這里抒發(fā)的悲概,便不是一般文人的無病而呻吟了。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7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fēng)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shù)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fēng):即在晨風(fēng)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wù)觀)。

  梅花:一作梅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quán)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f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睂懨坊ň`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fēng)”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tài);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fā)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shè)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yīng),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xiāng)”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tài)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fā)奇思,想學(xué)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jīng)過詩人的再創(chuàng)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fā)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xué)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8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及注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lù)上青天。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bó)東吳萬里船。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西嶺:西嶺雪山。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泊:停泊。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江蘇省一帶。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fā)“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賞析二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fù)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xiàn)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zhàn)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lián)系。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fù)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fù),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jīng)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fù)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quán)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quán),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使其內(nèi)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緒,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nèi),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fù)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賞析

  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集解】“鶯處處有之。立春后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yīng)節(jié)趨時之鳥也。”唐王涯《廣宣上人以詩賀發(fā)榜和謝》:“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碧屏_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詩:“花迎彩服離鶯谷,柳傍東風(fēng)觸馬鞭!

  翠柳:柳樹冬枯葉。初春柳葉是嫩黃色的。仲春柳葉是嫩綠色的。季春柳葉綠色變深開始發(fā)翠。夏天的柳葉才是翠色的。盛夏不適合黃鸝,所以黃鸝鳴翠柳的時間就在春末夏初。那么兩個黃鸝所鳴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間有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的。鶯鳴乃應(yīng)節(jié)趨時,暗示官位升遷。

  黃鸝相對白鷺是小鳥,小鳥應(yīng)節(jié)趨時。則大鳥又將如何?

  白鷺的腳很長。高腳與高潔在古代是諧音。所以白鷺又暗喻高潔之士。唐劉禹錫《白鷺兒》:白鷺兒,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敵,眾禽喧呼獨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無云,飛去入遙碧!

  白鷺:習(xí)性喜沿溪灘覓食。受驚擾,會依次起飛;故有一行而上的景象。聯(lián)想最后一句嚴武任成都尹、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經(jīng)嚴武推薦,杜甫被任命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其中的連帶關(guān)系是顯而易見的。仿佛在官場中也看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場景。

  這個“上”字非常妙。與天上飛一行白鷺的意境拉開了距離!吧稀鼻〉胶锰幍孛枥L了這一場景,并有拔高提升的感覺。更可以引發(fā)聯(lián)想到身處荒野的高潔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來船的重要性。杜甫因舉薦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為來船,這個“船”字突出了這首詩的中心以及重點。更在說明一群高潔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

  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嶺是山。窗含西嶺說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邊。山旁有人正是東窗才能含西嶺,東窗正是讀書的地方。讀書的地方能見到雪,便有了寒窗苦讀的味道。

  再聯(lián)想到前面所講“兩個黃鸝鳴翠柳”。暮春初夏時節(jié),此時西嶺雪未化,足見雪存在之久遠。千秋這個漫長的時間概念卻影射了修煉的艱辛,更蘊含了多少失意與落寞。還表示歲月沒有荒廢,都快修煉成仙了。內(nèi)中的邏輯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相互印證。表達的是有人在這里寒窗苦讀、學(xué)成要出山的意象。這里還包含另外一層意思:自己被別人提拔是主要是因為自己修煉的結(jié)果。有一種自我的肯定。

  門泊“萬里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經(jīng)停泊在家門口了。船:在古代又稱“舟”!兑住は缔o下》:“舟揖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贝杏谒程。船猶如行于天上。萬里船更隱含了學(xué)有所成,要去縱橫天下的意味導(dǎo)向。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個臺階,脫離了庶人階級,進入上層階級。這又強化了“兩個黃鸝鳴翠柳”所導(dǎo)向的要出山了的意蘊。更有“一行白鷺上青天”哪種被提拔高升的味道。

  船的象征意義十分濃重。杜甫因嚴武舉薦出來跟著嚴武做官共事,可以理解為上了嚴武的船。而三國時期有個同名同姓的東吳嚴武是著名棋士。其字:子卿。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過該嚴武,所以有。官場如棋局。杜甫故意把這條船說成是東吳的,顯然是在借兩嚴武同名同姓把舉薦自己的那個人喻為“棋圣”。

  暗示一個政治家是棋士,還是“棋圣”;帶有一種崇敬與贊美的意味存在;蛟S還暗示作者甘愿成為一枚棋子。這可以理解為作者一種感恩圖報的宣示。行萬里更有要做一番事業(yè)的寓意。而且坐船還意味著有一種要同舟共濟的表達。整首詩的旨趣圍繞著“船”字。所以這“東吳萬里船”意味深長。

  “兩個黃鸝鳴翠柳”引發(fā)了“應(yīng)節(jié)趨時”的話題,又從側(cè)面見證了雪存在的久遠、船來泊驚起了“一行白鷺上青天”,而又說明了學(xué)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將坐船出行,暗喻將與高潔之士一同縱橫天下。“窗含西嶺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讀”、“修煉得道成仙”又應(yīng)承了“應(yīng)節(jié)趨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話題。而東吳之船更點明了全篇的關(guān)鍵,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里有機地碰撞回蕩融合。一切都讓人回味無窮。

  整首詩描繪的是以作者家為事件發(fā)生的中心地,時間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樹上成雙結(jié)對的黃鸝鳥在卿卿我我地鳴叫,預(yù)示著什么事要發(fā)生。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有船來接作者與一群高潔之士要同去做官了。事件脈絡(luò)表達的非常清晰明確。

  時間、事件、地點、情節(jié)、故事表述完滿。并且互相印證、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感知、感懷、感恩還注入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類最偉大的人生理想。更體現(xiàn)了文化人那種“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看上去寫的是優(yōu)美的景物,實際上則寄托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露痕跡。以至于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自然風(fēng)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讓人浮想聯(lián)翩。是運用“賦、比、興”的經(jīng)典之作。讓人見識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詩的語言。讀這樣的作品幾乎是與讀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詩詞之妙莫過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們述說:詩是不可翻譯的。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三絕句

  唐代:杜甫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譯文: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花兒芳香的楸樹緊靠釣磯生長,樹上剛開的花蕊不應(yīng)很快就凋謝。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時讓風(fēng)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時看著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草堂門外一群鸕鶿離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xiàn)我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從今以后鸕鶿應(yīng)當了解我是如何喜歡它們,天應(yīng)當飛來一百回。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無數(shù)春筍長滿了整個竹林,要緊關(guān)柴門以斷絕往來人行。詩人借口保護春筍不想再同外界來往。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一定要精心保護頭批竹筍成長,客人到來隨他怎樣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釋:

  楸(qiū)樹馨香倚釣磯(jī),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楸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小花。倚釣磯:是說楸樹緊靠釣臺。斬新:嶄新。未應(yīng)飛:大概還未落掉。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可忍:哪忍。

  門外鸕(lú)鶿(cí)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鸕鶿:水鳥名。又叫魚鷹。沙頭:岸頭。眼相猜:眼生;心懷疑懼。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知人意:知道人無害它之意。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密掩:緊閉。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chēn)不出迎。

  會須:定要。上番:輪番?矗嚎词。從嗔:任客嗔怪。

  賞析:

  第一首主要是寫花,寫詩人惜花之情。詩從花香寫起。“楸樹馨香”四個字,把詩人的喜花、愛花之意透寫了出來,為后面寫惜花之情先墊寫一筆。次句寫詩人的惜花之情就應(yīng)從花香的消歇著筆,但是詩人并沒有這樣直接寫,而是變了一個角度,轉(zhuǎn)了一個彎子,從花開花落立意。從花的飄落來寫詩人的惜花情!皵匦禄ㄈ镂磻(yīng)飛”七個字,說明他早已看見楸花紛紛飄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剛開的花,大概還沒有飄落。詩人明明早已看見楸花飄落,可是又不直說;明明是寫詩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詩中又不把它點破。這樣寫來,情思表達得極為婉轉(zhuǎn)含蓄。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只是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詩的后兩句便是直抒這樣感情:“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睂幙勺约涸谧砻咧胁恢挥X時,一陣狂風(fēng)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親眼看著一場暴雨將花打稀。人在落花時節(jié)本易傷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難堪了。所以這兩句中,一個“不如”,一個“何忍”,將詩人在“醉里”與“醒時”對落花的感受進行對比,先退一步,后進一層,把詩人的惜花之情寫細了,寫深了,寫活了。

  花落而引人憐惜,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這樣的主題,但構(gòu)思上卻有它的特色。詩人本來是由早開的花被風(fēng)吹雨打盡,而引發(fā)出對新開的花蕊前景的擔心;再由這種擔心,而引發(fā)出詩人的惜花之情。但詩中并沒有寫“先見有謝者”(《讀杜心解》),而是從“斬新花蕊”立意,從虛處著筆,暗寫落花情景。將詩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進,寫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寫鳥,寫詩人愛鳥的深情。人世間夫妻、朋友分離,相思情切。常常以夢幻為真實,以假為真。而一旦相見,卻又往往以真實為夢幻,將真作假。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一詞就這樣寫道:“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倍鸥υ凇肚即迦住防铮鑼憗y離中與親人相聚也有這樣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边@首詩寫的雖非盡為人世間情事,而是人與鳥的感情,但在構(gòu)想上卻與上舉各句頗為相同。

  門外沙灘上那鸕鶿走了許久,詩人無比思念。首句“去不來”三字,點出了這一背景,寫出了詩人對久去的鸕鶿的思念情懷。也正因為詩人對鸕鶿思念情深,所以,詩的次句寫他“沙頭忽見”時,又不禁“眼相猜”,懷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錯了。一種去久忽見的驚喜之狀躍然紙上,驚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見出他平素想念鸕鶿鳥時,以假當真的情景。這一句真可謂將詩人的情寫癡了,寫傳神了。

  這時,詩人對鸕鶿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對去久乍見的鸕鶿,不能讓它再次飛去。在詩人的心靈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鸕鶿“去不來”的痛苦。所以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這樣叮囑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睆慕褚院螅銘(yīng)了解我愿意與你為友,很想常常能夠見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這沙灘上來吧。后兩句凌空一筆,將詩人對鸕鶿的深情寫透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詩人在描寫物我關(guān)系時,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給一些無情之物以人的感情。這首詩的后兩句正是采用了這種表現(xiàn)手法。詩人的筆下,那大自然中的鸕鶿鳥仿佛會思想,感情似乎可與人通。所以他要對那鸕鶿如此叮囑,訴說衷情。

  這首詩從寫詩人對鸕鶿“去不來”的思念,到“沙頭忽見”時的“眼相猜”;從去久乍見的驚喜,到擔心它日后再“去不來”,而殷勤叮嚀“一日須來一百回”,將詩人的愛鳥之心步步寫來,十分真切。將詩人由此而展開的種種心理活動寫得很深很細。全詩讀來,語雖平淡似口頭話,卻富有韻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寫竹,寫詩人的愛竹之意!盁o數(shù)春筍滿林生”,詩一開始從春筍滿林寫起,又是“無數(shù)”,又是“滿林”,把春筍生長繁茂的情景寫了出來,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畫圖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這自然景象的無比喜悅之情。

  詩人知道,眼前這春筍,既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觀賞的玩意兒,更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為今日之春筍,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筍滿林,可知他日新竹萬竿。此刻詩人必然是細心看護。所以,詩的次句這樣寫道:“柴門密掩斷人行!彼巡耖T關(guān)得緊緊,謝絕一切客人。

  寫到這里,詩人的護筍之意已明。但是詩人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在詩的后兩句中進一步申說:“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詩人一定要將這頭批筍子看護好,使它長成新竹。寧可任客人責怪自己,也不對他的到來親自出迎,詩的上句不僅點出了詩人細心護筍的原因,而且也寫出了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這一根根春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長成新竹。詩的下句“客至從嗔不出迎”,與“柴門密掩斷人行”相照應(yīng)。詩人在這里用“從嗔”二字貫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層地寫出了他那專心護筍的決心。

  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很愛竹,他聽說吳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驅(qū)車前往,直到那家院內(nèi)竹下觀賞,“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他也不理睬。當他盡興而去,主人才將門關(guān)上(見《晉書·王羲之傳》)。因此,在唐詩中有“(竹何須問主人”的.詩句)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卻將主客關(guān)系顛倒過來,從“主不迎客”著筆,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跡。巧妙的用意,寫出了詩人對春筍,對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詩寫竹,卻從筍寫起;寫愛竹,卻從愛筍著筆。由筍而竹,將詩人的愛竹之意寫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寫詩人的愛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表白,而是通過“柴門密掩斷人行”,“客至從嗔不出迎”等具體行動來表現(xiàn)。這樣寫來,詩人的情懷顯得格外實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絕句·江碧鳥逾白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古詩簡介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于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三、四兩句轉(zhuǎn)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xù)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

  翻譯/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注釋

 、然ㄓ迹夯ǜ芩苹。

  賞析/鑒賞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fēng)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fēng)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墒,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fēng)挽斷最長條。

  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fēng)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nèi),更接飛蟲打著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fēng)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絕句漫興九首其六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fēng)野外昏。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絕句漫興九首其八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fù)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絕句漫興九首其九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古詩簡介

  《絕句漫興九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翻譯/譯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隔著門墻外面的楊柳樹,那柔弱細長的枝條,就好像那十五歲少女纖柔美好的細腰。古代女子十五歲正當青春,體態(tài)最為婀娜多姿,嫵媚而動人。是誰說她早晨的時候不稱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來是被狂風(fēng)折斷了枝條。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過于低小,因此常常飛到這里筑巢。燕子銜來筑巢的泥弄臟了我的琴和書,它們還不停地追逐飛蟲碰著了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四:

  二月已經(jīng)過去三月來到,漸漸老去的人遇到春天還能有幾次?不要想身外無數(shù)的事情,先飲盡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都說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么會不感到傷感呢?拄著拐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fēng)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就像鋪開的白氈子,點綴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銅錢似的一個疊著一個。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

  注釋

 。1)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2)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3)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賞析/鑒賞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此詩上兩句是在寫楊柳之美,下兩句是借楊柳為何不展身姿是因為被狂風(fēng)折斷了枝條來指代詩人自己的不得志。詩人雖不在朝廷,但是時時關(guān)心國計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楊柳一樣,是因為被社會的現(xiàn)實擊打得無法去拯救蒼生,自己為官不得重用,壯志難酬啊。

  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組詩第一首總述客愁惱春,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來,借埋怨春風(fēng)欺花來發(fā)牢騷。前兩句說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園之中,“非”、“還”二字加強語氣,強調(diào)感情色彩。后兩句說,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風(fēng)竟又來欺凌,一夜之間居然吹折數(shù)枝鮮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語,語助詞。詩人寓情于景,造成情與景的對立氣氛。在詩人眼中,春風(fēng)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詩人筆下,春風(fēng)與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詩人惱春,卻寫成春風(fēng)欺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擾人的情景。首句說茅齋的極度低矮狹窄,“熟知”,乃就燕子言。連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這茅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故來頻”。燕子頻頻而來,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煩惱。三、四兩句就細致地描寫了燕子在層內(nèi)的活動: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詩人以明白如話的口語,作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親切逼真的實感;而且透過實感,使人聯(lián)想到這低小的茅齋,由于江燕的頻頻進擾,使主人也難以容身了。從而寫出了草堂困居,詩人心境諸多煩擾的情態(tài)。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詩云:“遠客孤居,一時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边@種不可人意,還是由客愁生發(fā),借燕子引出禽鳥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這首詩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詩俱從茅齋江燕著筆,三、四兩句更是描寫燕子動作的景語,就在這“點污琴書”、“打著人”的精細描寫中,包蘊著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體物緣情,神物妙合!安豢扇艘狻钡男那,詩句中雖不著一字,卻全都在景物描繪中表現(xiàn)出來了。全詩富有韻味,耐人咀嚼。

  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xiàn)了燕子的可愛之態(tài),又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這首詩的主旨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xiàn)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并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盡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風(fēng)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tài),所以常被后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fēng)的輕佻,放蕩不羈。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這一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fēng)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像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zhuǎn)目光,忽然發(fā)現(xiàn):那一只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昵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于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tài)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后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于深求。

  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lián)系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閑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lián),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后照應(yīng)。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后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關(guān)照,互相映襯,于散漫中渾成一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絕句漫興九首其九: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把垡娍统畛畈恍选,概括地說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安恍选倍,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么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xiāng)游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于輕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里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fā)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fēng)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于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注》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賈生(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賈生》譯文

  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

  《賈生》注釋

  1。賈生: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漢文帝時任博士,一年中遷太中大夫。他主張改革政制,頗得漢文帝賞識。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又轉(zhuǎn)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妒酚洝贰ⅰ稘h書》有傳。

  2。略:大致,差不多。據(jù)《漢書·賈誼傳》載,當時賈誼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議,最后多為文帝所采納。故班固謂:“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3。君王:指漢文帝劉恒(前179—前157在位)。。狠p視,虧待。班固謂:“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漢書·賈誼傳》)

  4。爵位:官爵和職位。廢:棄置,廢棄。

  5。何啻(chì):何止。啻:僅,止。公卿:達官貴人。

  《賈生》賞析

  此詩是詠賈誼,通篇發(fā)議論,但所持觀點與李商隱的《賈生》明顯有別。

  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一寫賈誼,一寫文帝。詩中指賈誼的治國安民之方,這兩句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所以說文帝并不輕視賈誼。以賈誼進言與文帝納言相對照,承班固《漢書·賈誼傳》中之“贊”詞:“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fēng)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與前人寫賈誼懷才不遇之作唱反調(diào)。

  后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一寫爵位高的“公卿”,一寫君王。這兩句也構(gòu)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

  此詩采用兩個反詰句,寓答于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采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

  此詩不像李商隱的《賈生》那般諷文帝悼賈生,反而贊文帝褒賈生。這是因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體驗,認為賈誼只是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讒毀而未能如愿以償而已。從以上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于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jù)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fā)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賈生》創(chuàng)作背景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頒行新法。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辭去了宰相職務(wù)。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還在推行,這首七絕《賈生》很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初入淮河四絕句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fēng)欲怨誰?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翻譯

  船離開洪澤湖岸邊,到了淮河后心情就變得很不好。

  何必說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算塞北邊境呢,淮河中流線以北就已經(jīng)天盡頭了!

  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眾將抗金宣示了國威,趙鼎和張俊二賢相奠定了國家基業(yè)。

  淮河兩岸咫尺之間南北分裂,秋風(fēng)中灑淚應(yīng)該怨恨誰?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馳,連激起的波痕接觸一下也難以做到。

  只能看到天上的鷗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間飛翔。

  中原的父老們沒說一句客套話,遇到我這個皇帝使者便訴說不能忍受金朝壓迫之苦。

  反而是不會說話的鴻雁,還能夠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注釋

  洪澤:洪澤湖。

  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當時已淪入金人之手。

  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線,為宋、金的分界線。

  劉岳張韓: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

  趙張:趙鼎和張俊。

  咫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形容距離近。

  為:做。

  王人:帝王的使者。

  創(chuàng)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1189)冬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來的“賀正使”(互賀新年的使者),這組詩是他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當時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后觸景傷懷所寫的四首絕句。

  鑒賞

  第一首寫詩人入淮時的心情。首兩句總起、入題。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為這一組詩奠定了基調(diào)。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一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后兩句寫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吧G奔从蓝ê由嫌蔚纳G,在今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這里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交接處。唐代詩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詩有“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乾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劉皂《渡桑乾》也有“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之句。在北宋,蘇轍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乾》一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闭驗榍叭擞羞^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xiàn)在作者說“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于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天涯”原指極遠的地方,這里指宋、金以淮河為界的邊境線。這兩句是說:何必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是塞北邊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盡頭了么!詩人說桑乾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一方面強調(diào)了淮河的邊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xié)投降,視國土淪陷于不顧,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滿。

  第二首是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譴責。南宋初年的名將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力主抗金,屢建功勛。趙、張指趙鼎和張俊,都在南宋前期兩度任相,重用岳、韓,奠定南宋基業(yè)。詩人在這里采取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第三句來了一個陡轉(zhuǎn)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現(xiàn)了“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奇恥大辱的結(jié)果。前面的因和這里的果似乎產(chǎn)生了明顯的矛盾,再加上結(jié)尾的“欲怨誰”一語,更是發(fā)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該由誰來負責?當時以高宗趙構(gòu)和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貶、殺抗金將領(lǐng),這怎能不使人在肅殺的“秋風(fēng)”中涕淚滿襟呢!詩人的滿懣之情,以婉語微諷,曲折道出,顯得更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fā)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guān)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shè)之界。這里最幸運的要數(shù)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飛翔。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著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zhuǎn),頗具匠心。詩人采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后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tǒng)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第四首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統(tǒng)治之苦以及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為深沉。前兩句說中原父老見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滔滔不絕地訴說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莫空談”中一個“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應(yīng)酬客套話。他們向使者談的話題都集中在“訴不堪”這一點上。這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實事。因為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遺民通話,中原父老更不會面對面地向南使“訴不堪”。但是中原遺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卻用各種方式來表白。此詩所表達的中原父老的故國情思,雖非實事,但確是實情。這里的弦外之音是對南宋小朝廷的強烈譴責,以率直的方式表現(xiàn)了曲折的心思,讀來宛轉(zhuǎn)有致。后兩句借羨慕能南飛的鴻雁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向往!皡s是”為反是、倒是之意:羨慕的是鴻雁一年一度的南歸;遺憾的是鴻雁不解人意,不能代為傳達這故國之情。真是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絕句》以“意不佳”為貫穿全組詩的感情主線:有“長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來自在飛”“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兩首側(cè)重于詩人主觀感情的抒寫,后兩首則為淮河兩岸人民、特別是中原遺民代言,主題鮮明。全詩寓悲憤于和婉,把悲憤之情寄托在客觀景物的敘寫之中怨而不怒,風(fēng)格沉郁,語言平易自然,時用口語。這些都體現(xiàn)了“誠齋體”的特色。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fēng)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譯文

  江邊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魚為生的人,在楊柳依依的路邊和菱角飄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著。

  夕陽西下、微風(fēng)習(xí)習(xí)的傍晚美不勝收,江邊紅楓樹下大半都在叫賣鱸魚。

  注釋

  江干:江邊。

  釣人:漁人。

  柳陌:兩邊長滿柳樹的道路。

  賞析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的領(lǐng)袖,論詩提倡神韻說,要求詩的意境自然淡遠,有味外之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任揚州推官,路過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寫下《真州絕句》組詩五首,這里選其中的第四、第五首。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描寫真州景物風(fēng)情,表現(xiàn)了真州景物的美麗、真州風(fēng)俗人情的淳樸。

  清新自然是這兩首詩的特點。詩中景物淡遠幽雅,特別是前一首寫漁村的景物,為前人之詩所少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這些景物都好似是詩人觸目所見,信手拈來,十分自然。而所表現(xiàn)的詩情畫意也是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漁家生活圖畫。

  其次是含蓄而有意味。作者雖在描寫景物風(fēng)情,實際上是把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評價含而不露地隱藏其中。前一句描寫漁村景物和漁人生活,含而不露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漁村美麗景物和漁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贊賞。后一句描寫真州農(nóng)村的耕作和習(xí)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真州農(nóng)民勤勞和淳樸人情的喜愛。含蓄的寫法,使兩首詩情外有味,讀者若不細心思考品嚼,很難理解作者實際情感,自然也難于見得其詩之妙了。

  清人評曰:“第四句乃此詩精彩佳妙所在,為一篇之主,前三句湊泊成趣,為一篇之客,此詩請客之法也。但主客要照應(yīng)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氣呵成,如天造地設(shè),所謂運斤成風(fēng),欲求斧鑿之痕,了不可得!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xué)者、文學(xué)家。博學(xué)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zhuǎn)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xí),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銅官山醉后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yīng)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應(yīng)須一作:要)

  譯文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鑒賞

  李白在這首絕句里,贊美銅官山、五松山雄渾雋秀,抒發(fā)了“千年未擬還”、“拂盡五松山”的眷戀之情,堪稱千古絕唱。銅官山在安徽的銅陵,銅陵產(chǎn)銅。從“千年未擬還”出發(fā)理解“銅官樂”,當指詩人在銅官山所享受到的快樂。五松山亦在銅陵。酒醉以后,詩人興奮地舞之蹈之,詩人舞蹈起來長袖飄拂,可以拂盡五松山,可見詩人豪氣之博大。有酒可樂,詩人就不想再回長安去了,那自然是不愿低頭折腰事權(quán)貴的傲慢者的心態(tài),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fā)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tài)。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相關(guān)文章: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3-22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1-30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2-25

絕句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3-12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精選15篇)03-22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22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22

夏日絕句_李清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戲為六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06

絕句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6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