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1
思路:
在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的基礎之上,通過展示圖片和實物觀察,引導學生說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微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1、對照課件,學生完善“觀察”的預習筆記。
2、投影情景圖片,啟發(fā)學生找出生物與非生物;投影各種動物、植物圖片,啟發(fā)學生歸納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qū)別。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動幻燈(需要水、礦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動物捕獲食物的生命活動幻燈。啟發(fā)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4、讓學生閉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燈:小鳥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啟發(fā)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進行呼吸。
5、投影幻燈: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銅像;落葉。啟發(fā)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6、投影幻燈:獵豹追捕獵物;河鲀平靜、受驚嚇;含羞草;玉米細苗。啟發(fā)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7、投影幻燈:紅狐的生長;胎兒的發(fā)育;菜豆的生長。啟發(fā)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8、補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歸納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課堂練習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2
一、版本:
中圖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三單元細胞的新陳代謝第二章細胞的能量的來源與轉變第2節(jié)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從之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在這樣理念的促進下,“引導——探究”發(fā)現式教學法應運而生。該理念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就是“引導——探究”式學習過程。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知識,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1章第3節(jié)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的知識為基礎。學習本節(jié)利于“細胞代謝的學習”,能夠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標:能夠完成相應的實驗設計,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Ⅱ)。
。3)情感目標:
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
②參與交流。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理解酶作為催化劑的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PPT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理解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生活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我們熟悉的化學無機催化劑可以加快化學反應,但是需要高溫、高壓等條件。而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
教學難點: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解決方法]
①利用PPT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
五、設計思路
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既然學生們知道無機催化劑的作用,就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酶的催化作用與無機催化劑的差別。然后通過過氧化氫酶的實驗來讓學生理解探究實驗的設計原則、一般思路,得出的結果。教師利用PPT的方法直接給出更加形象生動,容易理解。要求學生記住探究實驗實驗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等量原則。以及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等概念,再通過對實驗中自變量改變訓練學生在實驗設計中如何控制變量。
學生通過親身感知酶的作用,順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學反應中能夠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知識點。利用PPT中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以及繪制“沒有催化劑、無機催化劑、酶的催化效率曲線”的比較,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顯著)。
六、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實驗材料
七、教學過程遇到問題及解決方法:
1.學生對酶的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注意教學時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活細胞產生(交代來源)、具有催化功能(只有一個作用)、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或RNA)。
2.酶的催化特點:高效性、專一性和作用條件的溫和性。學生學習時,容易將第三個特點忘記,需要強調。
3.酶的作用機理是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學生接觸這個概念時,化學中活化能的概念還未給出,所以接受起來很困難。注意講授過程結合PPT上形象的漫畫圖及動態(tài)圖說明酶的作用機理。
4.過氧化氫酶實驗雖然簡單,但是卻能很好地證明酶的高效性,在講述實驗的過程中同時引入探究實驗的設計原則和一般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探究實驗的實際應用案例。注意可以同時讓學生自己設計證明酶的專一性及作用條件的探究實驗,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tǒng)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著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秘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2)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yǎng)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并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量對照到合并探究多個變量的對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fā)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鑒于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了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余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嘗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盘岢鰡栴}: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谱鞒黾僭O: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沒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芸谇坏臏囟却蟾攀37℃。
b、思考:
、僭鯓幽M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谀氵x擇的是什么因素對淀粉的消化?實驗的變量是什么?怎樣確保只有變量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淀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量,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匯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難,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量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葘嵤┯媱
⑸得出結論
、时磉_交流
小組匯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交互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么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淀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于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量原則
3、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淀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后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鑒于淀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淀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量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量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于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guī)范。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塊3第五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它是本章第一節(jié)的知識延伸,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渡鷳B(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揭示了能量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流動過程和特點。能量的流動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論從個體層面還是群體水平,都是存在的。我們學習時,一般在群體水平上研究,這種將群體看作是一個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同時,在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掌握能量流動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動的方式和過程。能過具象化的表示或闡述能量流動的流程。能夠概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嘗試調查周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二、學習對象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是建立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基礎之上的,它體現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將個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會導致分析能量流動時以個體的視角審視,無法深刻領會能量流動的內涵。同時學生缺乏具象化思維能力,可能會無法分清能量流動的過程和方向。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動的特點。
3、說出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使用數據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
2、嘗試調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情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相關數據,計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關注農業(yè)發(fā)展和生態(tài)農業(yè)的建設,形成生態(tài)學觀點。認同科學服務于社會觀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五、學習研究目標
1.在群體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
2.闡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節(jié)教學可以從“問題探討”出發(fā),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能量角度考慮,并提示學生“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獲取能量才能夠生存”。進一步引導學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呢?不同的生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將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為“食物,陽光”等實物。
然后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回答“是不是獲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著什么線路進行流動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能量流動的短暫性思考,鋪墊后面的知識內容。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能量流動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我們如何研究能量流動最能夠直觀的表現能量流動的脈絡呢?”
七、學習準備
網絡資料的準備:制作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視頻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根據統(tǒng)計,人類因病死亡的總死亡率中,癌癥居第二位,且日趨年青化,專家預測我國癌癥死亡率將逐年上升。依據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制定的內容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jié)課知識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講出致癌因子
3、預防和減少癌癥發(fā)生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目標:本節(jié)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癌癥的防治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應突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討論癌癥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標。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的教學關鍵,是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施的辦法可以通過名種教學活動來達到,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悟,可通過評價的激勵機制和導向來實現。為實現以上目的,教學設計采取如下方法進行:在課前1-2星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內容有:
1、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調查生活周圍人群中癌癥患者及癌癥的種類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
3、引起癌癥的因素有哪些
4、調查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如工廠、化工廠、農村、城市)人群中癌癥發(fā)病率的調查,
5、如何預防癌癥
6、癌癥是不治之癥嗎
7、走訪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跡。要求學生記錄并統(tǒng)計調查結果,上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認識,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達到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學程序:
程序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目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什么叫癌細胞。 學生根據調查到的情況討論發(fā)言:
1、心血管病
2、癌癥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惡性的傳染病 等 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對癌癥的關注。
探討癌細胞的概念特 征 組織學生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進行討論。 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幻燈或投影展示癌細胞病理切片、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1、無限增殖
2、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顯著變化
3、容易在體內擴散 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討論致癌因子 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引導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對致癌因子分類。
投影正常細胞和紫外線照射的色素細胞圖片,引導學生討論:
1 、曬太陽對體有什么好處
2、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聯(lián)系
3、為什么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導學生對日光浴的利弊進行辯證思考,并引發(fā)學生關注臭氧空洞這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不提倡吸煙。
各小組調查代表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閱讀閱讀材料1、2、3討論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主要有: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黃曲霉毒素、亞硝胺、聯(lián)苯胺、烯環(huán)烴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導學生討論環(huán)境污染是導致癌癥的重要因素。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和關注身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為什么會導致細胞癌變 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細胞癌變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環(huán)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使細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分析交流。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怎樣預防癌癥 組織學生進行教材資料分析和討論:病從口入用于癌癥是否合適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那些做法有利于預防癌癥 學生閱讀閱讀材料
4、討論、舉例課前調查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讓學生通過活動討論,養(yǎng)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類將徹底戰(zhàn)勝癌癥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確信人類將徹戰(zhàn)勝癌癥。
學生閱讀、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課堂學習 引導學生討論拓展題 1和2。 學生討論分析、派代表發(fā)言。 用以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知識點歸納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fā)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xù)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fā)生了變化的特征。
能使細胞發(fā)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fā)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6
教案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b5E2RGbCAP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yǎng)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案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案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案課時
1課時。
教案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p1EanqFDPw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虿挥盟幷归_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7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節(jié)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
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huán)境中。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與外界環(huán)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ù嬖谟诩毎猓s占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內環(huán)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做內環(huán)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tǒng)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fā)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jié)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器官和系統(tǒng)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tǒng)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tǒng)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yè)〕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3)腎小管的重吸收。
(4)皮膚。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jié)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tǒng)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
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藕诠褘D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
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fā)出美麗的熒光?
問:
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fā)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
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
問:
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chuàng)設情景:
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fā)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
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chuàng)設情景:
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
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
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
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否根據這一規(guī)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
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庞^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朴^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窃賮碛^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
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
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
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chuàng)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琶枋霭被岱肿娱g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朴袥]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请m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冗@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啥倪能繼續(xù)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
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
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fā)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
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
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
在今天的這節(jié)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jié)課吧!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2)寫出ATP的分子簡式
(3)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和分析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滲透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1、ATP化學組成的特點
2、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探究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導入]提問:屏幕上的昆蟲是什么?
相傳,我國晉朝時有個青年叫車胤,他酷愛學習,但由于家貧買不起蠟燭,不能讀書,于是就捉了很多螢火蟲,裝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螢火蟲發(fā)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點燃的蠟燭呢!他就借著螢火蟲的光刻苦學習,后來成為一位有大學問的人。螢火蟲像電燈一樣可以發(fā)出光亮。那么,它發(fā)光原理是什么?
講解螢火蟲發(fā)光的原理,指出螢火蟲發(fā)光需要消耗能量,復習主要的能源物質,重要的儲能物質,提出問題這些物質能為螢火蟲發(fā)光直接供能嗎?
2、實驗設計
(1)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展示“螢火蟲發(fā)光器實驗”過程
(2)問題:能為螢火蟲發(fā)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質是什么?是葡萄糖還是ATP?
(3)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4)比喻: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生活中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并能激發(fā)學習興趣。
ATP能直接供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那么ATP分子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呢?
(二)、ATP分子的結構:
1學生按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ATP的中文名稱?
答:三磷酸腺苷
ATP的結構簡式為?
答:A—P~P~P
ATP簡式中A、P、“—”與“~”分別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普通化學鍵,“~”代表高能磷酸鍵
2展示資料:一般將水解時,能夠釋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 ATP在水解時釋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釋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鍵水解時釋放能量的兩倍以上。
結論: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三)ATP的.水解過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應::ATP ADP + Pi +能量
問題:ATP作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時,如何釋放能量?
答:ATP的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遠離A的那個P脫離開來,形成游離的Pi,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
2、ATP供能過程中,可形成哪些產物?
答:ADP、Pi、能量
(四)ATP、ADP相互轉化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tài)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人體細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爾的ATP,這意味著每個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復利用2000-3000次。
通過以上資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分析資料可知ATP在生物體內存在特點是:轉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對穩(wěn)定。
2、展示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ATP ADP + Pi +能量ADP + Pi +能量ATP
3、討論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是否是可逆的?
學生代表回答:酶、能量來源、場所不同。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性。
二、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fā)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二)能力目標:
1.重新走進科學家發(fā)現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ㄈ┣楦小B(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2.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學科中的有關知識,還要具有質疑、創(chuàng)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fā)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fā)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yōu)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jié)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五、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結合問題、討論、比較、歸納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再現科學發(fā)現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新授課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二、教學重點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導入: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其中細胞的分化與生物發(fā)育有密切關系,細胞的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下面我們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三、教學過程
(一)細胞的分化概念和意義
提問: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fā)育起點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問: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絲分裂。)
提問: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問: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呢?(要求學生舉例回答。)
提問:細胞分化在什么時候達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問:細胞分化的結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
(概括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引出細胞的`全能性。)
。ǘ┘毎娜苄
進述:觀察植物細胞培養(yǎng)完整植株示意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胡蘿卜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fā)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fā)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ㄈ┘毎陌┳
講述:討論第二個問題——細胞的癌變,癌細胞幾乎人人都有,這并非危言聳聽,病理學家經過大量尸體解剖和病理檢查后發(fā)現,死亡原因雖然不同,但幾乎每個人的體內都能檢出癌細胞。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癌細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腫。
提問:常聽說的癌癥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白血病、食道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問:癌癥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癥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據最新的統(tǒng)計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fā)現的腫瘤病人約100萬左右,在全球因為癌癥,每年奪去大約600萬人生命,并把1000萬人置于死亡邊緣。隨著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腫瘤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種類?(回答:物理的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種腫瘤病毒。)
提問:癌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總結癌細胞及其特征,人體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以及預防癌癥的三級防治措施。
(四)細胞的衰老: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學生閱讀"細胞的衰老"。
提問:人體頭發(fā)變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問:那么如何使變白的頭發(fā)再變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發(fā)等。)
講述:總結細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細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發(fā)對人體的危害等加以解釋。
小結:要求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細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征、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和癌細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癥的預防,了解細胞衰老的特征和細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
2.通過觀察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間結構。
3.能夠利用群落的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4.懂得合理開發(fā)利用生物資源。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概念。
難點:影響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復習導入,提問:種群的空間結構包括哪些?
(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
2.追問: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哪些?
(二)新課教學
1.垂直結構
(1)播放森林植物和動物的一段視頻,觀看視頻后出示圖4-11、4-12,讓學生結合圖片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視頻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別由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點呢?什么原因導致的?
(出現分層現象;由于光照導致。)
教師補充講解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把這種分層的現象稱為垂直結構。
(2)結合材料,提問: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什么條件呢?
(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層,鳥類種類不同的圖片,提問:植物的垂直結構會對動物造成哪些影響?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
2.水平結構
教師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結構的圖片,講解水平結構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圖,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影響水平結構的主要因素?師生共同總結。
(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結構的影響因素。)
(三)鞏固提高。
出示熱帶雨林的一幅圖片,學生描述動植物的分布以及導致這種分層的原因。
(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作業(yè):回家搜集一下我國的立體農業(yè)資料。
【高中生物微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微課》教學設計03-08
微課的教學設計07-24
微課教學設計11-24
微課教學設計03-15
微課的教學設計02-20
微課教學設計教師微課設計11-01
美術微課教學設計03-24
體育微課教學設計04-09
地理微課教學設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