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易經》:中國哲學的起點
把《易經》列為廣義定義的國學的第二方面內容,是因為《易經》蘊藏著無盡的學問與信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用兩種符號(漢字符號和卦象符號)寫成的經典,把它列入哲學、社會學都不過分,而古人把它列做六經之首。
歷代學者中有的認為《易經》是一本具有巫術性質的占筮之書,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華匯粹;也有學者認為,《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哲學專著。我個人認為:《易經》是中國祖先最早的一部以占筮為基本形式,深刻蘊含著包括中國先民思維方式在內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哲學的起點。
為什么叫《易經》呢?要從“易”這個字說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說:“易,蜥蜴,蜒蜒守宮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頭,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腳和尾。古人稱蜥蜴為“十二時蟲”。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體色一個時辰一變,一日十二變,所以叫“十二時蟲”。外國人稱蜥蜴叫“變色龍”,也是注意到它體色的變化。所以,“易”是變化的意思,《易經》是一部研究萬物變化的經典。
從上面的解釋中可以看出,“易”的產生大致與中國象形文字產生同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一點的時期(也有學者認為,八卦符號就是最早的文字)。那時候,由于祖先對某些大自然現象的恐懼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于是各種原始崇拜、巫術、占卜就產生了。匯集占卜經驗的“易”也隨之產生了。《三字經》中有一句:“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說的是中國古代有三種“易”的典籍,《連山》是夏朝產生的《易》,也稱“夏易”;《歸藏》是商代產生的《易》,也稱“商易”。但夏、商的兩種《易》都已失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易經》是商末周初產生的,也稱《周易》。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前11世紀。
為什么夏、商、周時代都有《易》呢?是因為《易》就相當于上古人類治國的“憲法”。那個時代,決定打不打仗、聯不聯盟等軍政大事,不是靠調查研究,更不是靠開會討論,而是靠占卜來做出決定。于是《易》就成為唯一解釋占卜的依據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易》是上古人類治國的“憲法”。所以,夏、商、周時代都離不開《易》。許多有見地的學者認為,《易經》中蘊含了哲學、社會學乃至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內容,如果僅僅拿《易經》算卦問吉兇,那就辱沒了《易經》的光輝。要介紹《易經》基本知識,我更愿意從《易經》中體現出的中國先民的思維特征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就像一個人童年時代有價值的思想和品格不會在長大成人后消失一樣,人類童年時代有價值的思想,也不會在今天消亡。《易經》正是這樣一部有價值的經典。《易經》中蘊藏的中國先民的思維特征一直綿延至今天。
《易經》蘊藏的思維特征之一是變化性思維。我們已經知道,《易經》就是一部研究萬物變化的經典,全書必然會充滿著變化性思維。所謂變化性思維是用運動的、靈活的、相互轉化的和與時俱進的方法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判斷問題。
比如:用《易經》判斷一件事,是一事起一卦,而不會用已有的經驗或已定的原則去判斷,完全是根據這件事的卦象和卦辭去判斷。大有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味。
《易經》中蘊藏的思維特征之二是整體性思維。這從歷朝歷代的學者以及當代的學者對《易經》的解讀中就可以看到,沒有人否定“易道廣大,無所不全”的說法。就是說《易經》包容了自然界的萬物萬象及其聯系與變化!兑捉洝返牧呢跃褪且粋大宇宙,每一卦又是一個小宇宙,都可以包容萬物萬象。比如《易經》中蘊含的“天人合一說”,就是把天做為大宇宙,把人做為小宇宙,要求二者和諧共存的一種理論。
《易經》中蘊藏的思維特征之三是聯想性思維!兑捉洝返幕A結構是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而每一卦都有許多的象征物或象征的狀態(tài),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就有不同的象征。比如在自然界,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比如在家庭中,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如此等等。這種對應的象征幾乎是可以包羅萬象,對應一切。這就使得我們在每一卦的分析中產生無限的聯想,會毫無邏輯地紛紛參與你對卦象的分析。這種跳躍式的聯想思維是不是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性呢?
如果大家有興趣鉆研《易經》,你會發(fā)現《易經》中蘊藏的人類童年有價值的思維特征遠不止于此。比如關注人性完善的內省性思維、強調動態(tài)平衡的循環(huán)性思維等等。正是這些思維,造就、完善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正是這些思維特征,標示出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差異。這是中華民族思想史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兑捉洝酚绊懥酥腥A民族5000多年,還將繼續(xù)影響下去。
【《易經》:中國哲學的起點】相關文章:
《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05-19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9-14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08-14
從《易經》中感悟中國式的管理智慧06-03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閱讀答案09-16
易經與風水09-17
解讀易經05-31
易經入門07-25
易經的歷史09-04
易經介紹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