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內(nèi)涵
《周易》位居“群經(jīng)之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對我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周易》最初是用作卜筮的書。內(nèi)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與爻辭等。
《周易》的內(nèi)涵,體現(xiàn)在“三易”上。鄭玄深諳此義,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可以說,“三易”包括《周易》的一切,當然,也就包括宇宙的一切了。
(一)變易
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方面,陰陽二性不停地切摩,陰極則生陽,陽極則生陰,這種消長盈虛的相互轉(zhuǎn)化之機使天地間萬事萬物隨時隨刻都處在變化之中,而且這種變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無窮。這就是宇宙萬象之本、萬化之根源。《周易》談論天地人之道,是以天道之變易,而定人道之變易;以人道之變易,合天道之變易。所以《系辭》有“天地變化,圣人效之”之說,又有:“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六十四卦本身就是從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中演繹出來的,六十四卦顯示了六十四種自然靜態(tài)現(xiàn)象,三百八十四爻演化了三百八十四種動態(tài)的變化。自然萬物的千變?nèi)f化是遵循一定規(guī)則的,如每卦有六爻,初爻表象事物的初始變化,二爻表象事物的變化初顯成效,三爻表象事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四爻表象變革,五爻表象興盛,上爻表象變化發(fā)展到終極,開始走向衰微。《周易》正是通過六十四卦的結(jié)構(gòu)及其卦爻辭,來幫助人們知曉宇宙、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的自然之趨勢,從而蓄積能變之力量,修養(yǎng)主變之德行,做一個《周易・損》所言“與時偕行”者,變其所當變,變則必求其通。
(二)不易
不易的內(nèi)涵有三層意思:(1)《周易》所闡釋的哲理,是宇宙、天地、人生、事物的真理,它是永恒不變的。因為宇宙生化,雖然錯綜復雜、瞬息萬變,但在變易之中,也含藏不變之理,如日月往來,寒暑相推這樣的萬古之常道是“不易”的。正如董仲舒所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2)自然萬物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大道本自然。以天地自然現(xiàn)象來講,如白晝與黑夜、陰晴與圓缺、春華秋實、滄海桑田等的變化都是本乎自然,人只能效法和適應這種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自然。老子也提示人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的這一永恒法則是永遠不變的。變易是現(xiàn)象,不易是法則。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認知變易的現(xiàn)象,探求不易的法則,以確定人合理存在的方針和指導應變的方法。
(三)簡易
簡易的內(nèi)涵也有兩個層面:(1)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簡樸而平易的。(2)簡的根源就是心誠。所以,簡易就是效法天道,保持人性的純正。一切人世間化簡為繁的事物,其本源都可歸于心不誠,或者為了規(guī)制不誠心的'行為而制定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條例、守則。心不誠就必然要偽飾一些表面的東西以掩蓋其本質(zhì),這種矯揉造作就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大道至簡,這是宇宙的普遍法則,也是《周易》的精髓。這一點,從《周易》易數(shù)上看得更清楚,《周易》中只講一位數(shù)“―”,其余的數(shù)都是來自于“―”的遞增。計算的方法也更簡單,即加法和減法,萬物的變化正是如此,非加即減。八卦和六十四卦僅僅就是用了兩個最簡單的符號:“― ―”和“――”,由陰陽而成乾坤,乾坤生六子為八卦,由八卦重之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卦而備眾象,一爻而明眾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演繹出了宇宙、社會和人的無窮變化!吨芤住飞⒅侔耸呢,聚之六十四卦,約之僅八卦,再簡之僅兩卦,再簡之僅兩爻,故《系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簡易也。德國的萊布尼茨看到了由傳教士翻譯成拉丁文的《周易》,為之著迷,領(lǐng)悟了二元對數(shù),即陰為“0”,陽為“1”,演變出了無窮的信息數(shù)據(jù),進而奠定了計算機運作的原理。
《周易》內(nèi)涵中的“三易”的關(guān)系,可以具體理解為:由其生之原而論,是簡易;由其生生不已而論,是變易;由其生之有秩序而論,是不易。簡易者其德,不易者其體,變易者其用。所以,變易為《周易》中最重要者,也是最繁賾者。對此,我將在導論中“《周易》的思維方式”部分詳加論述。
【《周易》的內(nèi)涵】相關(guān)文章:
《周易》思想中的本體論內(nèi)涵04-06
《周易》的思想02-08
《周易》傳奇05-15
《周易》的體悟認識03-30
《周易》的養(yǎng)生思想01-12
《周易》與《樂記》05-12
《周易》養(yǎng)生思想11-28
《周易》管理思想11-28
《周易》美學思想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