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談初見馮驥才
余秋雨談初見馮驥才:像一座大山壓過來一樣
天津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之際,坐落在天大腹地的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也迎來十歲生日。在昨天上午的建院十周年紀念會上,院長馮驥才吐露了他建設這座學院所憑借的兩大“法寶”,那就是作家的理想主義和藝術家的完美主義。
紀念會群賢畢至,其中不乏劉詩昆、梁曉聲、濮存昕、李光羲、何家英等文學藝術界名家,更有海內外的眾多學者。他們都是馮驥才的經(jīng)年摯友。指揮家滕矢初連彈三首鋼琴曲助興,歌唱家關牧村則唱了一曲《多情的土地》。王蒙和莫言雖然沒有親自到場,但前者發(fā)來了賀電,后者手書一首打油詩作為慶賀。主持人白巖松感嘆,介紹“大馮”和他的學院,很難說清,“但說不清就對了,因為他和他的學院做了太多的事。”
馮驥才的生命中有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這“四駕馬車”,對前三駕的斐然成就人們都很熟悉,而這第四駕馬車他也耗費了十年心血。
“十年前很多人都問我,一個作家、藝術家能夠辦成一座什么樣的學院?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我把答案擺在這里。”馮驥才說,他是帶著作家和藝術家的精神來到天津大學的。
“作家是永不滿足的理想主義者,藝術家永遠是完美主義者,因此,當作家和藝術家到了一座學院,他一定把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帶進來,把人文精神帶進來。”來到天大辦學,讓馮驥才深感責任重大,在他看來,大學不僅是青年人走向社會的必經(jīng)之路,更是真正的文明的搖籃,“在這里,我痛并快樂著,累并快樂著,但是痛和累都是心甘情愿的。我已經(jīng)老了,但我會盡我所能,把年輕人推到我的前面去。”
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十年前的第一個客人余秋雨,昨天也回到這里。他想起一段軼事:“巴金先生跟我講,‘我首先見到馮驥才的那一次,是在一個旅館,走廊很窄,天花板很低,我感到馮驥才走過來的時候,就像一座大山壓過來一樣。’我們國家文化的走廊還不寬,我們文化走廊的天花板還不高,要讓這個走廊變大變高,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這樣的人去走。”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也對馮驥才致以感謝:“他為天大帶來文化藝術領域的國家級平臺,把相關的學科凝聚起來,為保護傳承我們的文化共同努力。大學教育要超脫技術的訓練、知識的傳授,而著重在精神上塑造人。
現(xiàn)在我們在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其中缺不了文化這一塊。有了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這個努力就看到了很大希望。寶劍已經(jīng)出鞘,期待著未來十年乃至一百二十年,這塊寶地為天津大學帶來更多驚喜。”
【余秋雨談初見馮驥才】相關文章:
余秋雨談讀書09-06
也談余秋雨11-23
余秋雨談怎樣讀書08-17
試談余秋雨的學術傳播10-02
余秋雨談讀書的5個秘訣08-18
談余秋雨散文的藝術與美學特色09-29
余秋雨談中國文化優(yōu)缺點07-27
談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11-20
余秋雨《臘梅》07-27
余秋雨簡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