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課堂教學中的潛移默化論文
第1篇:教育心理學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潛移默化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中相互交往和互動的過程,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更是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新課標實施以來,英語教師都一直努力學習和實踐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更新觀念,改變教法,在教學中不斷追求改革與進步。相對于對教學方式方法改進的尋求,往往忽視了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因此,作為當代的英語教育工作者,能夠將心理學很好地運用到教學中去,從而有針對性的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英語教師們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寶貴的40分鐘,讓學生和教師都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
帶著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我通過切身參與到西安市某高中一年級某班的真實英語課堂,作為一名觀察者完成了這40分鐘的體驗,此次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下,與被觀察對象站在同一地位上,以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的一種非參與式觀察。通過對此次觀察的分析,我對如何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得出了新的教學啟示。
一、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簡要分析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和預習,教師結合學校現(xiàn)有的教學輔助工具,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總體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圖片的展示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以“興趣”帶動“效果”;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發(fā)言,緊跟教師節(jié)奏,積極配合教師的提問,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聲音抑揚頓挫,并伴有一定的手勢,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是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時,給予了學生很大的包含口頭或非口頭的鼓勵與表揚,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對學生采取了多啟發(fā),多引導的教學方法并動員全班同學使學生感受和學習知識,不但增強了學生之間互幫互組的良好品質,更使全班學生對該問題加深印象,達到了教學效果;教師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并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同時也參與到各個小組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授課臨近下課時,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奧運會的相關知識,教師通過播放教材的相應錄音,再一次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最終達到了此次課程的授課目標。
二、淺析教育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潛移默化以及教學啟示
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運用心理學在授課時發(fā)揮的潛在能量,促進了教學進程的`順利發(fā)展,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第一,教師以一段舒緩的音樂將學生帶入了課堂,營造出了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對于教師來說,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高中生經歷著從少年、青年到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降低焦慮,能使學生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tài)。首先,由于學生的“向師性”,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要以飽滿的熱情上好每一堂課。其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學習任務,精心設計問題,盡可能與學生的學識水平相匹配;再次,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才會有所增強。
第二,教師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心理互動式的教學氛圍,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考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以及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形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課堂上,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即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情景,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發(fā)現(xiàn)、參與、互動、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解決語言困難、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獲得語言學習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等,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也有助于學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識信息,既可以接受來自教師的知識信息,又能夠接受來自同學的知識信息,從而擴大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答題的學生采取了言語提醒,旁敲側擊的方法,并附帶一定的手勢及肢體語言,時常與學生進行眼神的交流與暗示,適當?shù)亟o予學生表揚,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了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增強,并且具有強烈而敏感的自尊心,處于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的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階段,教師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并盡量使用積極的語言,尊重每個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創(chuàng)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學習、互相幫助,使每個學生都有歸屬感,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這樣做不但不能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和期望,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同時也避免了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口頭或非口頭的表揚,使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推進學習效果,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總體來說,此次授課教師充分利用了課堂的40分鐘,堅持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恰到好處地充當了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啟發(fā)者、促進者的角色,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整體課堂的教學效果還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去學習。
三、結論
通過此次對高中課堂教學的觀察及以上分析,如何運用心理學來提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學生學與不學的心理活動從而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是當前英語教學中面臨的新問題。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加強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充分發(fā)揮心理學的潛在能量,將其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使其成為強有力的教學輔助工具,最終使教育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2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升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旨在通過實驗干預提升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本文的兩個實驗都以牛津幸福感量表為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工具。實驗一采用實驗組對照組重復測量設計的方法。實驗一的結果顯示:運用寫“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實驗二采用多組實驗組控制組重復測量的設計方法。實驗二的結果表明:上積極心理學課程和寫感謝信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被試的主觀幸福感。從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得出結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寫“幸福日志”和寫“感謝信“的方法,的確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
1.文獻綜述
國內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從理論建構和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比較以及影響因素三個方面來進行的。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主觀幸福感主要是對國外研究的一些綜述,很少有對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進行實證研究。截止到本文開題時,只檢索到了一篇關于對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實驗干預的研究。
國外近10多年來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逐漸從社會學,倫理學和經濟學轉向心理學。而心理學主要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對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的實驗研究。并且其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時間跨度越來越長,研究方法層出不窮。尤其是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由前美國心理協(xié)會(APA)主席和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導的,并且由他領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關于提高人們幸福感的實證研究(例如: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Seligman,2005)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去訪問積極心理學網站。他們分別用網站上積極的練習(練習一周內每天用新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優(yōu)勢特征)和一般的中性練習對志愿者進行實驗干預。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被提供積極練習的志愿者的主觀幸福感在接下來的6個月都有所提高。另外,研究(Emmons,&McCullough,2003)發(fā)現(xiàn):主動地鼓勵人們去增強情感狀態(tài)中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加健康和擁有更加愉快的心情。那些被指派思考并寫下他們最深刻積極體驗的大學生比那些只要求寫中性話題的大學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更少去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求助。那些參與感激實驗干預的被試,在多次寫下他們感激的事件之后,報告說感到生活更加美好并且體驗更多的積極情緒[1]。
2.問題提出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義
2.1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對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和相關研究固然重要。但是,著力研究得到幸福的各種途徑及其具體操作方法,從而真正地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非常現(xiàn)實的意義。然而,縱觀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對國外研究的綜述,或者只是對不同人群的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進行描述,或者是對主觀幸福感進行一些理論方面的建構。很少有對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縱向的干預實驗研究。而國外,尤其是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由前美國心理協(xié)會(APA)主席和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導的,并且由他領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關于提高人們幸福感的實證研究;谝陨犀F(xiàn)狀,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了以下三個關于如何提高人們主觀幸福感的實驗研究。
2.2本研究的目的
1)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實驗干預,以求達到提高實驗參與者的主觀幸福感;
2)驗證深圳大學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為提高國民幸福指數(shù)(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證支持。
2.3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心理學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心理學加以補充,豐富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2)現(xiàn)實意義——通過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從而預防和減少心理障礙的發(fā)生,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3.研究方法
3.1實驗一:通過寫幸福日志提升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
3.1.1實驗一設計:采用實驗組對照組重復測量設計方法
3.1.2實驗一被試
以深圳大學選修“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兩個班所有學生為被試。他們是不同年級(大一至大四)和不同專業(yè)的本科生,且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一個班的人數(shù)為25人,上課時間為每周二晚上,將該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的人數(shù)也為25人,上課時間為每周三晚上,作為對照班。
3.1.3實驗一材料
1)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
2)幸福日志本(TheHappinessJournalorHAOJournal)。
給每位學生準備一個50頁左右的本子。要求實驗組的學生每天(每周至少五次)在一頁上記錄下當天發(fā)生的三件快樂的事情(H-happiness)和三件值得感激別人的事情(A-appreciation)以及三件樂觀的事情(O-optimism).而讓控制組的被試寫一般的日志。
3.1.4實驗一步驟
在開學后第二周的上課期間,用修訂過的牛津幸福感量表分別對兩個班的同學進行實測,作為前測成績。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5份和23份。在周二晚的課堂上示范實驗班的學生寫幸福日志,每周至少寫五天。在周三晚的課堂上讓對照組的學生寫普通日記,同樣每周至少寫五天。三個星期后,即第五周,分別對兩個班用牛津幸福感量表進行實測,作為后測成績。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3份和22份。五個星期后,即第七周,再次分別對兩個班進行施測,作為后測成績。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2份和21份。
另外,本研究中兩個實驗的結果也可以從腦科學的生理基礎方面進行解釋。通過寫“幸福日志”和“感謝信”,使被試記住和回憶一些開心的事件以及感激的需要得到了實現(xiàn),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類啡肽激素[9]。這些生理激素具有促進大腦的愉快中樞興奮的功能,從而增加個體對積極情緒的體驗,最終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的結論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寫“幸福日志”和“感謝信”的方法,的確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的主觀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課堂教學中的潛移默化論文】相關文章: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師幼互動研究論文08-15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06-20
積極心理學的論文04-11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啟示論文08-15
員工教育培訓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論文06-20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6-20
初中物理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運用論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