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易經(jīng)講解:圣人之意
歷史上有許多事情說不清的。寫歷史的人除了文獻不全,整理難明外,還受了很多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像司馬遷寫《史記》,要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研究起來很困難。
有時候研究歷史也非?尚,這個就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道理。那么照孔子提出來的觀念來說,“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也就是說我們讀的這本書——《易經(jīng)》,不是永遠沒有方法了解了嗎?準此,那么一切古圣人、佛、上帝、耶和華等,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我們?nèi)素M不是也永遠不能了解了嗎?
孔子的答案是“能”,有辦法了解。他特別推崇《易經(jīng)》,他說這個語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達圣人的意思,但是“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卦就是圖案。有時候言語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還必須要靠圖案來了解,借圖畫來表達意思。這就是古人為什么要用圖案來替代文字語言的道理。
現(xiàn)在我倒很欣賞美國人、日本人研究《易經(jīng)》,都變成圖案、漫畫來研究,更接近事實。我曾經(jīng)看過一本書叫《日文精華》,上邊就有那么一幅漫畫:太陽照得大地很光明,火在天上燃燒,旁邊注了個卦名,就是天火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光明。這就是“設卦以盡情偽”。
但是要想把這個發(fā)生的思想情緒、內(nèi)外、真假統(tǒng)統(tǒng)講清楚的話,光靠卦與圖還是不行,必須還有文字。圖案與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達圣人的意思。所以說“系辭焉,以盡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這個文字就叫系辭。
我們古代所謂的古文辭,是用的這個辭,F(xiàn)在很多人評論一篇文章時,說它的文“詞”如何如何,這個“詞”是詩詞歌賦的詞,是專稱、特稱。
詞又有各種不同的調(diào)子。詩有一定的規(guī)矩,五個字一句就是五言詩,七個字一句就是七言詩。把詩的長短句聯(lián)起來變成詞,也叫“詩余”。
詩余也是一個專用的名稱,是一種獨特的文字體裁。一般文章里邊的文句就叫“文辭”,但是現(xiàn)在如果我們寫成這個“辭”,年輕人看了往往會給你改成詩詞的“詞”。有時候看了真教人感慨萬千,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實在教人無可奈何!如果你要把它改過來,他反而說我們錯了。究竟是他錯還是我錯?就不知道了。
說到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辭就是文句。卦下面掛上文句“以盡其言”,是要完全表達卦的意思。所以文字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思想、意思,變成無聲的語言,再由語言變成文字。
僅僅文字也還不夠,還要圖案,跟我們現(xiàn)在講話的圖案一樣。身體的動作、臉上的表情等就是講話的圖案,所以啞吧講話,用的就是國際通用語言的手勢。手勢也是畫,也是圖案。那么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還要能“變而通之以盡其利”,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
文字、言語加上卦、圖案,還不夠,大家還要研究卦的意思,還要懂得變通。不是呆板地執(zhí)著這個卦辭,文王怎么說的,孔子怎么說的,就此完了,那是不一定的。等於算命卜卦,某一個解釋對某人有利,換一個人就不利,這個中間就要知道變通了,要能“變而通之”,才能“以盡其利”。
可是“鼓之舞之以盡神”,那就難了。鼓舞當然不是打鼓跳舞,那是個形容詞,很難解釋。鼓是充滿、升華,最高的智慧。拿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你充滿了智慧,達到最高點、升華啦!這樣才懂得“神”。
神,我們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神不是菩薩、也不是上帝,宇宙間有個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思議的東西,中國的文字就叫它神。
【易經(jīng)講解:圣人之意】相關文章:
易經(jīng)講解地心的奧秘08-18
易經(jīng)講解:古代的祭祀09-20
易經(jīng)講解合十與合適03-22
易經(jīng)講解:女性修道的秘訣03-23
易經(jīng)講解:介如石09-13
易經(jīng)講解:藏器于身待時而動03-08
尋找圣人閱讀答案02-24